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20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21.
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是世界著名的特富铅锌矿床之一,热液白云岩(HTD)是其赋矿围岩,本文在典型剖面精细测量和镜下鉴定的基础上,将矿区的白云岩划分为埋藏白云岩与HTD白云岩两类,并结合包裹体研究对HTD白云岩进行厘定,结果表明:1研究矿床HTD白云岩产出受NE向压扭性层间断裂控制,优先发育在断层上盘。2发育大量裂(孔)隙,溶孔具有线状与面状分布特征。3鞍状白云石颗粒粗大,呈肉红色、灰白色或棕色,具独特尖顶、他形鞍状、曲面鞍形、曲面接触、晶内微裂隙、溶孔,见波状消光与雾心亮边。4鞍状白云石呈厚层状产出,与黄铁矿等热液矿物共生,并发育晶洞充填物。5鞍状白云石具基质交代型和孔-缝充填型,在HTD白云岩与灰质白云岩狭窄过渡带,见伴随其形成而形成的斑马状构造、角砾状构造。6 NW向张性断裂带为构造流体运移通道,发育网脉状白云石化,其白云石包裹体均一温度高(250~438℃),盐度变化范围大(3.4%~17.2%)。NE向压扭性断裂带为构造流体成岩场所,控制厚层状白云石化展布,其白云石包裹体均一温度高(180~354℃),盐度低(1.1%~5.9%)。通过对矿区HTD白云岩形成的流体驱动机制、流体性质、裂(孔)隙特征、矿化指示分析,得出"在挤压背景下,受碳酸盐岩地层中的NE向压扭性层间断裂带控制"的HTD白云岩成因认识,即:1区域冲断褶皱作用是流体运移的深部动力机制;2偏酸性富CO2的中高温-中盐度流体在冲断褶皱构造系统内大量集聚,在其配套的NE向压扭性层间断裂上盘与膨胀部位形成厚层状白云岩。3裂(孔)隙对流体多期次与成岩强度具有指示意义。4 HTD白云岩岩性分带、成岩强度、构造特征(显微构造)对矿体产出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22.
易门凤山铜矿床是昆阳元古宙裂谷铜矿带易门式铜矿床的典型代表之一。该矿床明显受刺穿体构造控制,铜矿体赋存于昆阳群绿汁江组硅化碎裂白云岩中。根据刺穿体的宏观分布特征、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剖析了控矿型刺穿体和非控矿型刺穿体两种类型:控矿型刺穿体岩石成份复杂,构造变形强,角砾状构造发育,Mg O含量变化大(3.18%~15.64%),Fe O/Fe2O3值变化范围大(0.43~28.50),其形成机制与深部火山隐爆作用和强烈构造作用有关;而非控矿型刺穿体岩石成份简单,内部构造变形弱,角砾状构造不显著,Mg O含量低(1.90%~3.77%),Fe O/Fe2O3值也低(0.14~0.56),其形成机制主要与强烈构造作用有关。建立了控矿与非控矿型两类刺穿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识别标志。该标志对该类矿床的找矿预测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23.
针对云南易门狮子山铜矿区基性侵入岩体(以矿区1237m中段层状辉长岩为例)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SiO2,Na2O和K2O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47.06%,3.91%,2.17%,σ(里特曼指数)平均为9.9;微量元素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K,Rb,Th明显富集,Sr,Ta,Nb,Yb,Cr,Y等元素亏损,显示了大陆裂谷玄武岩的特征;稀土元素总量为178.60×10-6~404.50×10-6,Eu负异常不明显(0.73~0.97),轻稀土元素富集(LREE/HREE=7.05~16.59,(La/Yb)N=6.56~36.94);研究还认为狮子山基性侵入岩是在大陆初始裂谷背景下形成的,属于深源玄武质岩浆演化形成,可能有壳源物质的混入。  相似文献   
224.
陕西铜厂矿田控矿断裂带显微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在研究铜厂矿男地质特征和宏观断裂的构造带特征的基础上,对矿田内不同类型断裂构造岩进行了分类和显微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鉴定,研究了岩石和矿物的形变与相变,探讨了微观领域内的动力成岩成矿作用,并分别估算和厘定了古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为再现矿田构造应力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25.
王明志  韩润生  张艳 《地质学报》2020,94(10):3008-3023
会泽铅锌矿是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区的超大型矿床之一。以该矿床铅锌成矿系统研究为主线,结合近些年来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印支期造山背景对铅锌多金属成矿系统的控制作用,着重讨论了成矿构造体系与成矿系统的成生联系。研究表明,受印支期(成矿期)碰撞造山背景约束,该区发生了斜冲走滑构造作用,形成NE构造带成矿构造体系,为铅锌成矿系统提供了流体“运”移和“储”存条件,构造驱动成矿流体沿会泽矿山厂、麒麟厂断褶带发生大规模“运”移,并与盖层中碳酸盐岩发生水 岩相互作用。深部流体与盆地流体混合、流体不混溶等构造 流体多重耦合作用,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导致富矿流体沿三条NE向主断裂上盘背斜的层间压扭性断裂带卸载沉淀,形成NE向延伸、SE倾斜、SW向侧伏延深的雁列式柱状矿体。研究认为,斜冲走滑构造作用形成的成矿构造体系是制约该矿床“大(矿床、矿体规模大)、深(矿体延深大)、强(热液蚀变强)、带(矿物组合分带明显)”特征的主要原因,“多(共伴生元素多)”与成矿流体迁移 聚沉过程中所经过岩石的性质有关。该研究对川滇黔成矿区乃至同类矿床研究和深部勘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26.
杨航  吴鹏  韩润生  姜龙燕  陶琴  江小均  管申进 《地质学报》2020,94(12):3726-3745
滇中老街子Pb- Ag矿床和白马苴Au(Cu)矿床位于金沙江- 红河富碱斑岩成矿带中段,是楚雄盆地中与喜山期富碱斑岩体时空关系密切的两个矿化中心,二者相距仅2km,但是矿种和矿化类型均不同,金属矿物组合差异显著。两个矿化中心同空间、不同矿化类型的深部结构不清,成因联系不明,制约了姚安富碱斑岩区多金属矿床的理论认识与深部勘查。通过岩石组合、赋矿岩体组构及地球化学特征对比,总结矿化元素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认为:①老街子正长斑岩具斑状结构,斑晶为正长石,岩体内发育脉岩;白马苴正长斑岩具似斑状结构,斑晶为正长石和少量斜长石。岩石组合和组构特征差异反映后者形成深度较前者更深;②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总体一致,均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和LREE等),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P和Ti等),系中酸性富碱、高钾的正长岩- 石英二长岩钾玄质准铝- 过铝质系列岩石组合,为同源同期岩浆演化的产物。主要差异为老街子正长斑岩稀土总量及Rb/Sr比值整体较白马苴正长斑岩高,反映其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程度较白马苴正长斑岩高;③对比老街子矿床深部三个中段矿化元素异常分布特征,显示Cu- Mo异常往深部逐渐增强,矿床具有浅部Pb- Ag和深部Cu- Mo- Au的元素组合分带。白马苴矿床由岩体至接触带呈现出Au- Cu矿化/异常→Pb- Ag异常的分带特征。综合上述研究,认为白马苴、老街子矿床及其深部多金属矿化是成因上、时空结构上密切相关的矿床组合,属于浅成低温热液- 斑岩型Pb- Ag- Au(Cu- Mo)多金属成矿系统,深部具斑岩型铜、钼、金成矿潜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Pb- Ag- Au多金属成矿模式。研究工作对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预测具实践意义,对区域上同类矿床成矿理论研究和矿产勘查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27.
翁孔坝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澜沧江构造带南段的云县-景洪火山弧上新发现的铜多金属矿床,与中三叠世陆相火山岩系密切相关,且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文章在野外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赋矿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对矿区内火山岩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将其细分为5个喷发旋回,9个岩性段(T2s3-1~T2s3-9),认为该矿床具有火山沉积-成岩成矿期和改造成矿期两期成矿作用,为陆相火山沉积-改造型铜多金属矿床。其中,火山岩成矿作用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具有明显的岩性/岩相组合控矿特征,笔者综合认为该套火山岩系是矿床主要的控矿因素之一,进而初步建立了其与铜成矿的“时-空-成因”关系图。  相似文献   
228.
杨航  吴鹏  张艳  韩润生  姜龙燕  江小均  管申进 《地质学报》2021,95(12):3799-3819
滇中老街子Pb Ag矿床和白马苴Au(Cu)矿床,是楚雄盆地中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体时空关系密切的两个多金属矿床,但二者成因联系不清、成矿模式不明已成为制约该区矿床理论认识与多金属成矿模式完善的关键问题.通过开展矿区不同类型岩(矿)石中黄铁矿、镜铁矿的微量元素和黄铁矿、方铅矿、辉钼矿硫同位素的系统研究,认为:①区内Pb、Ag、Au、Cu、Mo多金属成矿物质来源与源于深部壳幔相互作用的正长斑岩岩浆有关;②两矿床成矿流体为富Cl的流体体系.其中,老街子Pb、Ag、Cu、Mo多金属成矿流体和白马苴早阶段成矿流体主要源于正长斑岩成岩过程中分异出的岩浆流体;而老街子深部镜铁矿和白马苴晚阶段成矿流体较为复杂,可能为岩浆流体和富含δ34S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且该混合流体在迁移、沉淀成矿过程中还可能混入部分地层中的成矿物质;③相对于白马苴Au(Cu)矿床早矿化阶段,老街子Pb、Ag、Cu、Mo多金属矿化和白马苴晚矿化阶段应发生在相对高fo2和低温的环境.综合两矿床地质、岩体、矿体和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的对比研究,认为矿区内Pb、Ag、Au、Cu、Mo多金属在成因上具亲缘关系,受控于相同性质的岩浆作用,为同一地质构造环境和岩石建造中不同部位的产物,两矿床具有"时-空-物-演"的成因联系,共同构成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Pb-Ag-Au (Cu-Mo)多金属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229.
滇西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复杂,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经历了多期次、多类型成矿作用,形成了多条各具特色的金多金属成矿带。文章通过对区内金沙江-哀牢山金多金属成矿带内北衙、马厂箐、姚安、长安等典型矿床的解剖和对比研究,发现带内金多金属矿床与经典的斑岩型矿床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主要表现是:成矿岩体岩性以碱性系列为特征,w(K2O+Na2O)超过8%;成矿流体碱质含量偏高,流体阳离子(K++Na+)含量约占流体总量的87%~95%;成矿过程中,除岩浆热液参与成矿外,岩浆气水热液与围岩间的水岩反应,是导致矿质沉淀的主体;自成矿岩体向外依次发育裂隙脉型、矽卡岩型、构造破碎带型和石英硫化物脉型矿化,组成多位一体。文章基于典型矿床特征的系统总结,提出了“碱质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的概念,并对其成矿作用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最终,文章构建了滇西地区碱质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地物化遥综合找矿模型,并指导相关矿床找矿勘查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230.
川西南大梁子铅锌矿床是川滇黔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赋矿的后生热液型铅锌矿床的代表之一。针对该矿床矿化蚀变分带规律不清的现状,基于矿区内1884 m、1944 m、2004 m、2064 m中段1∶200矿化-蚀变岩相学填图,精细解剖了蚀变类型、强度及蚀变岩组构,总结了矿化蚀变的强弱变化、矿物共生组合、元素组合及其空间分带特征,揭示了不同矿化蚀变带特征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构建了从铅锌矿体中心向赋矿围岩的矿化蚀变空间分带模式:中等硅化+白云石化角砾状铅锌矿石相带(Ⅰ带)→中等硅化+白云石化网脉状铅锌矿化相带(Ⅱ带)→强硅化+白云石化+方解石化+细脉至星点状黄铁矿化相带(Ⅲ带)→方解石化+炭质+黄铁矿化相带(Ⅳ带)。基于成矿元素、特征元素组合及其元素比值的变化特征研究,矿化指示元素在不同蚀变带中依次具有Pb-Zn-Cd→Pb-Zn-Ag-Cu(Sb)→Ag-Cu-As-Sb→As-Sb的水平分带规律,总结了矿化指示元素的变化趋势。该研究对该矿床深部找矿勘查和同类矿床矿化蚀变分带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