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胶东东部地区元古宙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孙景贵  胡克 《岩石学报》1997,13(3):439-450
胶东东部地区的元古宙花岗岩-片麻岩杂岩,可分为:(1)石英闪长质-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2)二长花岗质-钾长花岗质片麻岩和(3)淡色花岗岩三套岩石。它们之间可识别侵位先后关系,岩相中普遍存在残留的斜长石板状晶体、并具环带结构为主的原生深成岩的矿物相组构,地球化学成分演化各具独立性,并具有深熔花岗岩的性质,结合同位素年龄资料,确立它们是元古宙不同造山阶段形成的花岗岩。岩石中普遍存在Ti、Y、Sr、Ni及Mg等元素的强烈亏损,表明岩浆来源并非直接来源于上地幔或下地壳,它们是元古宙不同阶段已形成的岩石发生深熔作用形成的。这一认识有助于了解华北地台南缘东段元古宙这一重要地质时期的地壳形成和演化。  相似文献   
102.
长春市"2000-04-07"远源沙尘湿沉降携带细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吴东辉  胡克  王云  杨德明 《中国沙漠》2003,23(6):652-655
2000年4月5日~7日袭击我国西北地区北部、华北、东北南部、黄淮地区的扬沙或沙尘暴波及到长春市,带来了大量降尘的同时,还有大量细菌侵入。据长春市中西部解放立交桥和南湖公园取样测定,4月7日市区“泥雪”湿沉降,经实验室48h细菌培养,需氧细菌含量解放立交桥每毫升样品8.9万个、南湖公园10.5万个,市区每平方米“泥雪”携带细菌量平均达6.4亿个左右;细菌生化反应鉴定,未发现致病菌存在,杂菌数量及种类很多,解放立交桥与南湖公园样品细菌种属组成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3.
郯庐断裂中段鲁中基底韧性变形带的形成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郯庐断裂中段鲁中基底的韧性变形带可分为两类;(1)北东向韧性变形带,以发育中深层次的构造片麻岩为特征,形成于早中元古代花岗质岩体(2488Ma)侵位之前;(2)北北东向韧性变形带,以中浅层次糜棱岩为特征,形成了晋宁期(941)Ma。文中对以上两类韧性变形带的形成机制和时代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04.
郯庐断裂中段鲁中基底的韧性变形带可分为两类:(1)北东向韧性变形带,以发育中深层次的构造片麻岩为特征,形成于早中元古代花岗质岩体(2488Ma)侵位之前;(2)北北东向韧性变形带,以中浅层次糜棱岩为特征,形成于晋宁期(941Ma)。文中对以上两类韧性变形带的形成机制和时代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05.
沂沭断裂晋宁期的构造活动及性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建波  胡克 《地震地质》1998,20(3):17-212
野外地质现象及40Ar/39Ar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证明,沂沭断裂中段的北北东向基底韧性剪切带形成于晋宁期(941Ma)。晋宁期华北、扬子两板块陆-陆碰撞作用过程中,由于碰撞边界不吻合而导致的碰撞走滑构造,代表沂沭断裂的早期活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沂沭基底韧性剪切带与沂沭断裂以及郯庐断裂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6.
冈玛错-双湖蓝片岩带将羌塘地区一分为二,其南例为冈瓦纳型碳酸盐岩 拉斑玄武岩区,北侧为欧亚大陆型碳酸盐岩-碎屑岩区。根据蓝片岩的地质特征和年代学研究,高压变质作用发生在二叠纪-三叠纪早期,是在区域绿片岩相基础上继承发生的。该蓝片岩带标志晚古生代时冈瓦纳与欧亚大陆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07.
西藏羌塘中部冈玛错—双湖蓝片岩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冈玛错-双湖蓝片岩带将羌塘地区一分为二,其南侧为冈瓦纳型碳酸盐岩-拉斑玄武岩区,北侧为欧亚大陆型碳酸盐岩-碎屑岩区。根据蓝片岩的地质特征和年代学研究,高压变质作用发生在二叠纪-三叠纪早期,是在区域绿片岩相基础上继承发生的。该蓝片岩带标志晚古生代时冈瓦纳与欧亚大陆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08.
Jaros  J 胡克 《世界地质》1991,10(1):99-100
研究区内海西期构造包括三个主要构造单元、自东向西为:Brunovistulicum(Havlena,1979;Dudek,1980),Moravicum和Moldanubicum(Suess,1901)。Suess(1902,1910,1912)认为该构造是海西期时Moldanubicum推覆在Moravicum之上;而Moravian穹窿(北为Svratka穹窿,南为Dyje穹窿)代表着从西向东逆冲的Moldanubian推覆体的不完整构造窗。此后的一些研究推翻了推覆体观点,但近20年来的工作又证实了推覆体构造,并做了一定的修改(Jaros和Misar,1968,1974,1976;Bosak,1983;Jaros,1988)。最下部的构造单元是Brunovistulicum,位于石碳-二叠纪Boskovice凹陷东部、是Bohemian地体的东南部。再向西,它仅露在Svratka穹窿的核部,即Moravian推覆体的不完整构造窗内,此处的叠瓦构造很复杂。依据泥盆纪盆地的古构造、古地理复  相似文献   
109.
Qure.  MN 胡克 《世界地质》1991,10(1):98-99
喜山地区一些垂直地层走向的重力剖面表明,该区布格异常自南向北逐渐减减外,最北端的异常值为-500毫伽。不少学者研究了该陆-陆碰撞山链的布格异常与抬升、地壳厚度、俯冲作用,碰撞构造之间的关系,但重力异常的多解性妨碍了建立起正确模式。一般说来,建立模式时有两种做法,一种基于地壳均衡模式(Quresh,1986),另一种(Duray等,1987)是用岩石圈中地壳的负荷增加和挠曲来解释较大的负异常。根据岩石圈挠曲理论,考虑到喜山负荷和Hanga盆地的沉积物,我们对Chandigarh至Leh剖面做了布格异常的模式计算,证明山势负荷足以解释布格异常连续降低的趋势。在该剖面上,按Airy-Heiskanen模式估测的地壳厚度与负荷引起岩石圈弯曲得到的厚度相一致。但是,整个喜山地区的Airy-Heiskanen均衡异常剖面上可见到宽广的重力高  相似文献   
110.
Milov.  D 胡克 《世界地质》1991,10(1):101-102
Serbo-Macedonian地体(SMM)代表着Vardar洋壳东缘的最外侧部分,由先寒武系至下古生界不同种类的变质岩石组成。根据其成分和变质程度,该地体可分为两套杂岩(Dimitrijevic,1967): (1)SMM下部杂岩,包括片麻岩(主要成分)、云母片岩、斜长角闪岩、榴辉岩和石英岩; (2)SMM上部杂岩(或Vlasina杂岩),分布局限,由绢云绿泥片岩、变基性和变火山碎屑岩组成。由于SMM地体对南斯拉夫地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关于这些岩石的变质作用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