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8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371篇
测绘学   150篇
大气科学   230篇
地球物理   190篇
地质学   757篇
海洋学   16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6篇
自然地理   12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本文以鲈鱼为实验材料,以鲈鱼体内的丙二醛含量为指标研究了在水样中16种多环芳烃组分和外加芘为实验试剂的条件下,鲈鱼体内不同器官、组织的脂质过氧化程度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1)在鲈鱼鳃、全血中的丙二醛浓度较高,而肝脏的丙二醛浓度较低。(2)水样中多环芳烃及外加芘的暴露能导致鲈鱼肝的丙二醛浓度升高,这表明多环芳烃以及芘的暴露能引起鲈鱼肝内脂质过氧化程度的提高。(3)水体中多环芳烃及外加芘浓度的变化对鲈鱼肝的丙二醛浓度的影响具有可逆性,且鲈鱼肝的丙二醛浓度与水环境的多环芳烃(包括芘)暴露浓度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鲈鱼肝的丙二醛浓度可作为指示水环境的多环芳烃污染程度的指标。由于生物体内的丙二醛浓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使用丙二醛浓度指标来指示海洋环境的多环芳烃污染时。最好与其他指标配合使用,以更准确地指示海洋环境多环芳烃污染。  相似文献   
962.
为发现和圈定干扰覆盖下的不明显异常,作者从三度磁性体的磁异常公式出发,推导磁异常的不定积分变换结果并由参量图方程绘得不定积分变换的磁异常参量图。本文针对2种规则形态磁性体推导其特征点规律,并进而用不同的方法求取磁性体的深度和磁性参数。在不同的空间几何参数条件下,讨论不定积分变换后参量图的曲线变化规律并总结其异常特征。提取判断产状的要素。该方法能简单有效地发现一些重要的地质信息,所得到的空间参数与变换异常间的特征点关系将有助于磁异常的分析。  相似文献   
963.
北黄海是我国近海勘探程度最低的海区,到目前为止只进行了地球物理调查工作,没有进行钻探。根据最新的重磁数据,详细地分析了北黄海海域的重磁场特征、构造特征、基底岩相构造和岩浆岩分布。通过重磁数据处理解释推测认为:两条NW向的次级隆起将海洋岛隆起与刘公岛隆起连接起来,同时将北黄海盆地分成3部分;研究区内断裂非常发育,即有切割较深的深大断裂,又有一般的基底断裂,还存在许多较小的断裂;基底为太古界—元古界变质岩;区内岩浆岩分布广泛,以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为主。  相似文献   
964.
南黄海海域的海相中-古生界油气远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南黄海海域油气勘探近40年成果证实,处于扬子地块之上,除缺失志留系上统和泥盆系下统,发育了较完整的中、古生代海相地层,厚度大,分布广。结合我所近几年来地震、地质研究成果,阐述本区海相中、古生界分布残存情况及生储盖特征,研究认为,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烃源岩具有较好的含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65.
本文介绍了三维模式识别的方法及在古生界潜山油藏预测中的应用。三维模式识别是在二维模式识别的基础上开发研制的 ,能有效地解决测线交点处预测结果不闭合等问题 ,客观地展现储层的横向变化 ,避免了人为解释的主观片面性和多解性 ,尤其对非均质性很强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的储层预测效果明显。在胜利探区 CG2 0潜山 ,针对复杂的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 ,首次尝试性使用三维模式识别技术预测储层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66.
Some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s of interstitial water in surface sed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the outer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It is found that the changes of alkalinity (≈ the concentration of HCO3-), and NH4 diffusion fluxes have a correlation with the actions of benthic fauna. The fluxes measured by gradient method may have a direct linear correlation with the sedimentation rate of this area.  相似文献   
967.
油气盆地内潜在的油气地质资源量(烃聚集量)一直是油气资源定量评价工作的关键。通过综合研究发现,传统的正演计算虽可解决生烃潜力问题,却难于解决烃的排聚系数这个难题,而以统计分析为基础的反演预测法唱避开了烃的排聚系数的求取问题,却又未能回答盆地内的生烃潜力这一基本问题。本文通过许多实际资料并结合勘探实例的研究,提出在具有一定勘探程序的地区,利用正反演结合进行综合预测,既可解决生烃潜能及烃的排聚系数的问  相似文献   
968.
刘绿柳  王国复  肖潺 《气象》2023,49(11):1396-1404
次季节气候和径流预测是主动减灾的一个关键。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第三代气候模式系统的次季节到季节模式(CMA-CPS v3 S2S)的气候预测信息和HBV水文模型,应用集合预测技术研发了未来40 d时段平均径流量和时段内极端干旱概率预测模型,应用平均方差技巧评分、距平相关系数、相对操作特征曲线面积、布赖尔技巧评分开展了回报检验,并检验了2021年黄河流域径流异常预测效果。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够以较高技巧预测黄河流域未来40 d时段平均的径流量,且表现出枯季预测技巧高、湿季技巧低的季节差异;对秋末11月和冬季3个月(12月、1月、2月)的极端干旱概率预测也有较高技巧。对于2021年5—8月黄河上中游干旱和9—10月的秋汛,该方法正确预测了除6月、9月外的其他4个月的径流异常方向,但异常程度与实况存在差异。对径流预测水平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表明,S2S降水预测能力影响径流预测水平,特别是丰水期的径流预测,但还有降水之外的其他因素影响径流预测技巧。  相似文献   
969.
我国滨海湿地面临着持续退化和损失的风险,其中气候变化通过海平面上升、海水表层温度上升、风暴潮、海水入侵和海岸带侵袭,以及海洋酸碱度变化等一系列影响,导致了沿海湿地的退化与消失,制约了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总结中国湿地退化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湿地的影响,并从自发性适应和计划性适应两个方面探讨了潜在的滨海湿地气候变化适应性对策。认为将来可进一步加强对滨海湿地气候变化影响与响应机制的监测和研究,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培养相关管理人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0.
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土地利用强度直接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土地利用可持续程度的重要测度指标。当前土地科学研究主要关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土地利用强度的高分辨率时空表达尚在探索阶段。本文基于土地利用栅格成分数据、遥感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空间化指标要素,根据地表被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及其可逆性分为人工地类、半人工地类、半天然地类、天然地类4个一级类型;依据耕作强度、人口密度等人类活动强度指标分为22个二级类型,获得空间分辨率为1 km的中国土地利用强度图。21世纪初全国人工地类、半人工地类、半天然地类和天然地类的面积比例分别为0.71%、19.36%、58.93%和21%,人口分布密集的东南部土地利用强度类型多样,且整体高于人口稀疏的西北部;随着经度的增加,土地利用强度类型由以天然地类和半天然地类为主转变为半天然地类和半人工地类为主;东部省市区土地利用强度高于中、西部,西部省市区土地利用强度最低;土地利用强度类型呈区域性集聚分布。与已有研究相比,该研究有效刻画了中国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异质性,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交互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可持续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