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8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371篇
测绘学   150篇
大气科学   230篇
地球物理   190篇
地质学   757篇
海洋学   16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6篇
自然地理   12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51.
风廓线雷达探测过程中电磁波传输会受到各类杂波的干扰,其中,地物是主要来源。从功率谱数据上看,地物杂波主要集中在零频附近,且幅度较高,不加以抑制会影响气象回波的识别。针对目前常用的小波阈值滤波法在处理近零频回波被杂波覆盖时效果不佳的情况,该文结合风廓线雷达特点,提出一种根据小波分解高频系数自适应确定阈值的方法,并通过模拟数据与风廓线雷达实测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即便信号靠近零频,且被杂波覆盖,该方法也能快速准确识别信号回波。同时,该算法原理简单、计算量小、易于实现,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增加谱峰识别准确率,可为改善风廓线雷达产品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2.
我国西南周边地区夏秋季节降水变化及相应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秀华  肖子牛 《大气科学》2015,39(4):653-666
利用云南省124站观测资料及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高分辨率降水数据分析了我国西南周边地区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并进一步对该地区夏、秋季节降水的周期、降水与季风活动的关系以及旱涝时期环流背景做出分析, 以探讨其年代际变化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我国西南周边地区的降水空间分布随季节演变, 西南地区处于降水量相对小值区, 各季节降水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以及年代际振荡特征。通过周期分析发现, 研究区域夏、季秋季降水均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尺度周期, 近年来西南地区连续干旱很可能是由夏季和秋季的年代际尺度周期负位相配合造成, 并且降水的减少与夏季风活动偏弱、季风持续时间偏短有关。夏季秋季少雨时期与多雨时期环流场存在显著差异, 表现为少雨时期我国东部低层异常的偏北风, 青藏高原附近高层异常的反气旋型环流, 多雨时期则相反。  相似文献   
953.
运用Flex技术、AMF协议和FluorineFx框架,以AnyChart Flash图表家族的AnyMap地图控件的二次开发接口为平台,Action Script 3作为开发语言,提出基于Flex与AnyMap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系统构建框架。利用该框架完成了广东省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实时发布系统的开发。与传统开发技术相比,该系统不仅界面绚丽简洁、操控方便、性能优越,还大大缩短了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发布和更新的时间,减轻了业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信息的发布水平。  相似文献   
954.
为了解海洋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日变化特征,于2013年12月3日清晨(6:00)、正午(12:00)、傍晚(18:00)采集了大亚湾海域3个站位微表层和次表层水样,利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和显微镜观察对浮游植物DNA指纹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共分析鉴定出浮游植物79种,微表层和次表层浮分别为61种、68种,清晨、正午和傍晚观察的种类数分别为49种、61种、51种;清晨、正午和傍晚的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1.2×106、1.6×106、1.6×106个/L,微表层和次表层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1.72×106和1.22×106个/L。硅藻占有绝对优势,硅藻的数量百分比均在98%以上,主要优势硅藻为角毛藻(Chaetoceros spp.)、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等。微表层对总浮游植物、硅藻及优势硅藻具有明显富集作用,其中对中肋骨条藻和丹麦细柱藻的富集系数分别为4.20和5.47,富集率均为100%。浮游植物DNA指纹条带也较丰富,每个样品DNA指纹条带数为12~28条,其中傍晚指纹条带最为丰富。由于优势种类对非优势种的屏蔽作用,DNA指纹条带数低于浮游植物种类数,但在剔除数量上小于0.5%的非优势种后,DNA指纹条带数与浮游植物种类数相近,说明PCR-DGGE技术对浮游植物检测灵敏度为优势度0.5%左右。  相似文献   
955.
针对航空重力测量受到飞机状态和气流变化等因素影响的特点和常规重复测线对比方法的缺点,该文提出了顾及平面位置纠正和高度归算的重复测线对比分析和交叉点分析方法。选取两两组合模式进行重复测线对比分析,建立多参数精度指标,采用交叉点分析,对毛乌素测区航空重力空中测线数据内符合精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4条重复测线的绝对平均偏差为0.01~0.95mGal,标准差为0.87~1.44mGal,两两组合对比模式在鉴别问题测线方面更有优势;在231个交叉点处,经过交叉点平差处理,均方根差值从平差前的1.6mGal减小到1.34mGal。  相似文献   
956.
在阐述用最优化方法计算离散波数的基础上,对波数初值的给定及偏导数矩阵的计算方法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使其在数学推理上更加严密;在计算量和计算精度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并简化了程序设计。通过试算发现,反付氏变换的均方误差随波数个数的变化规律,即在变化曲线上存在转折点,在转折点之后误差趋于平稳变化。选取转折点处的波数个数作为反付氏变换的波数个数,这样在正演、反演过程中,既保证了计算精度,又节约了计算时间。  相似文献   
957.
强场源瞬变电磁仪及在某铜矿的试验性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加大瞬变电磁仪的勘探深度,通过吸收电子工业中成熟的技术成功研发出了强场源瞬变电磁仪。该仪器具有发送电流大、关断时间短、勘探深度大等优点。通过在某铜矿区的试验性应用,证明已具备开展野外实际工作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58.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reaction of the contents of carbohydrate and nitrogenous compound in leaves of mangroves (Kandelia candel and Aegiceras corniculatum) to the change of seabeach soil salinity (range: 3-12) in the tidal swamp of Jiulongjiang River, Fujian Province, China.Results obtained show that: (i) contents of total sugar, starch and soluble sugar in the leaves of those mangrove plants would increase with increase in the soil salinity; (ii) with increase in the soil salinity, contents of total nitrogen and soluble protein in their leaves would decrease, but fluctuate at the soil salinity more than 10.  相似文献   
959.
通过天文调谐确定鹤庆孔时间标尺的基础上,对鹤庆孔碳酸盐含量曲线、深海δ18O曲线和黄土粒度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中更新世转型过程中,鹤庆碳酸盐记录早于深海δ18O和黄土粒度记录,由此推测青藏高原隆升在中更新世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鹤庆碳酸盐含量曲线与深海δ18O曲线整体上对应较好,推测全球冰体积变化在西南季风演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0.
两种单胞藻类在不同浓度载体条件下对60Co的吸收和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境科学的研究中,生物群和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人们已注意到某些元素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形态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会影响某些生物学效应。本文即以放射性同位素~(60)Co和不同浓度的非放射性Co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两种藻类吸收、吸附规律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