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14篇
海洋学   55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31.
库布苏式金矿的发现过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述了库布苏金矿的地质特征,提出了在西部地区寻找该类矿床的找矿准则。该矿产于陆缘火山岩岩浆孤区,其成矿与强应变构造带及浅成、超浅成脉岩有关,有东准噶尔地区,强应变构造带与不同方向的断裂变汇地段、低绿片岩相带和金的化探异常应是优选找矿靶区的依据,次级脆性断裂破碎带、中性岩脉和蚀变应是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32.
矿产资源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但矿产的发现和查明又是一个科学的、艰苦的系统工程。根据湖南省地勘产业的现状,对地勘业的改革与发展战略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3.
天山北麓工业带城市工业经济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选择新疆区域工业发展为参照系,用Shift-share方法对天山北麓工业带6城市工业增长与工业经济结构进行分析,从动态角度判别各城市工业结构的优劣及存在问题并揭示其原因,提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4.
地震作用的概率模型及其统计参数   总被引:55,自引:9,他引:55  
本文对我国华北、西北、西南三个地区45个城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和检验,结果表明地震烈度的概率分布符合极值Ⅲ型。笔者用不同方法对地震烈度的极值Ⅲ型分布参数进行推断、估计,均得到满意的结果。文中还对地震作用的概率模型及其统计参数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实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5.
尹犁盆地水西沟群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沉积岩石学、陆相沉积盆地分析和现代水成铀矿理论为指导,运用详实的地质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研究水西沟群沉积物的微观和宏观地质信息,恢复沉积时期的地貌特征和沉积过程,重新展示碎屑物的形成过程及其演化.将水西沟群的岩石及沉积构造特征与现有资料对比,初步认为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是冲积体系的产物,即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综合作用的产物.每一种沉积体系均已细分到亚相和微相,冲积扇体系有扇根、扇中、扇端3个亚相和河床充填、漫流沉积、辫状河道、沼泽沉积等微相,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有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3个亚相和辫状河道、河漫沼泽、河口坝、远砂坝等微相。  相似文献   
136.
针对因地热水位动态资料不足而导致的水量计算结果偏离实际的状况,以天津地热田雾迷山组热储层为例,建立了利用放射性同位素^14C资料进行地热水量计算的有限混合网络模型,并利用1998—2001年的水位、水量及^14C资料进行了模型的识别,得到了有效孔隙度和弹性释水率等水文地质参数,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及水文地质参数计算了地热水的储存量及补给量。研究表明,地热水的开采主要是消耗弹性储量。  相似文献   
137.
西藏北姆朗矿区斑岩体具备斑岩型铜矿成矿有利地质条件,结合作者主持本地区野外矿产勘查工作的新认识和新发现,展开该地区成岩成矿地质背景及成因等问题研究。本文对北姆朗矿区内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斑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区斑岩体主要由中新世形成的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组成。 地球化学组成上, 这套岩石具高硅(均值依次为68. 60%→66. 62%→70. 30%)、高钾(均值依次为4. 08%→3. 83%→4. 22%)、富碱(均值依次为8. 16%→7. 73%→8. 32%)、贫MgO(均值依次为1. 00%→1. 62%→0. 82%)、准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I型花岗岩地化特征;δEu缺乏显著负异常(均值依次为0. 85→0. 80→0. 80);微量元素表现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Sr、Hf)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的特征,仅二长花岗斑岩相对亏损Sr;同时,具有高Sr、低Yb、低Y、高Sr/Y比,具有典型埃达克岩的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岩石形成于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后的伸展构造背景,岩浆源区可能为镁铁质的新生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岩浆与深俯冲而进入拉萨地块之下的印度古老地壳组分经混合作用的产物。同时,北姆朗矿区找矿勘查的重要目标地质体是二长花岗斑岩和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这一认识对北姆朗矿区及外围找矿提供了重要勘查启示。  相似文献   
138.
郎山组地层是西藏冈底斯带中最具代表性的白垩纪地层,其时代与形成环境对于认识藏南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最近在西藏改则县洞错地区郎山组中新发现的火山岩夹层,对该火山岩(英安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年龄值为(88.7±1.1)Ma,指示该区的郎山组地层应属于上白垩统,而非之前认为的下白垩统.进一步通过岩石化学分析发现,该火山岩具有与埃达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LREE富集且有轻微的负Eu异常特征,表明冈底斯带北部地区在晚白垩世早期因新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作用曾发生显著的岩浆活动,导致增厚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郎山组地层中的火山岩夹层.对郎山组地层时代的重新认定结果以及其中火山岩夹层所反映的深部构造特征,为研究该区晚白垩世岩浆作用动力学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也表明需要重新认识藏南地区郎山组地层的区域地质与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139.
次玛班硕矿床是近年来在冈底斯西段新发现的斑岩型铜矿,距朱诺超大型斑岩铜矿床西南约10 km,周围分布着北姆朗、落布岗木、懂师布等矿床,为朱诺铜多金属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明确次玛班硕找矿潜力及勘查方向,本次对该矿床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精细的岩芯蚀变-矿化编录以及详细的岩相学观察.研究发现次玛班硕铜矿主成矿期中新世岩体为一套复式杂岩体,分别由细粒二长花岗斑岩(F斑岩:16±0.30 Ma)、粗粒二长花岗斑岩(C斑岩:15.89±0.06 Ma)、含角闪石二长花岗斑岩(H斑岩:15.81±0.06 Ma)、闪长玢岩和二长花岗岩(15.51±0.07 Ma)组成,且不同期次岩浆沉淀Cu金属量差异较大.锆石Ce4+/Ce3+(平均值190)和10 000×(Eu/Eu*)/Y(平均值13)比值指示次玛班硕中新世各岩体,氧逸度和含水性均高于朱诺矿床.次玛班硕热液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和14种脉体,根据次玛班硕矿床蚀变-矿化对应关系,铜主要沉淀于钾硅酸盐化阶段,特别是与黑云母化密切相关,青磐岩化阶段亦沉淀部分的铜,绢英岩化阶段沉淀最少.与经典的斑岩铜矿蚀变-矿化分带模式不同,次玛班硕铜矿表现出深部钾硅酸盐化被青磐岩化强烈叠加和部分高温脉体穿插低温蚀变的反常特征,证明存在多期次岩浆-热液过程,为成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热动力、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形成了各种蚀变相互叠加的复杂热液系统.分布于次玛班硕矿区北部的F斑岩为主要致矿岩体.矿区北部蚀变-矿化作用强而南部较弱,且深部发育强烈的青磐岩化蚀变.综合分析认为,次玛班硕矿床还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下一步勘查方向应以矿区深部和北部为主,重点关注F斑岩和C斑岩且发育钾硅酸盐化的部位.   相似文献   
140.
西藏林芝市泥石流灾害频发,亟需建立泥石流灾害预警模型,预测林芝市泥石流灾害可能发生的区域,减少泥石流灾害导致的损失。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栅格径流汇流的林芝市泥石流灾害预警模型,从栅格像元尺度上模拟流域各位置上的水深,以提高泥石流预警的空间针对性。该模型将泥石流致灾因子分为背景因子和激发因子。通过林芝市裸岩率、河床纵比降等因子的逻辑回归,获取林芝市泥石流灾害概率,作为泥石流预警模型的背景因子;引入栅格径流汇流模型,以站点降水和雪水当量为模型的水量输入,模拟预警时段内的流域各位置上的模型水深,作为泥石流预警模型的激发因子。利用二元逻辑回归的方法计算背景因子和激发因子的权重,建立泥石流预警模型。利用2011—2020年18次历史灾害对模型进行验证,落入预警区内的灾害点占比64.4%,预警精度较高,对于林芝市泥石流灾害预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