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60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61.
论土地利用转型潜力及其评价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守庚  童陆亿  龙花楼 《地理研究》2019,38(6):1367-1377
积极推进土地利用转型潜力及其评价研究,是丰富和完善土地利用转型理论的重要途径。通过拓展土地利用潜力概念,对土地利用转型潜力定义、内涵、形成机制与评价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① 作为土地利用及LUCC的结果,土地利用转型具有土地利用形态“变化”和“可调控”的重要特征,这是土地利用转型潜力形成与释放的前提;② 土地利用转型潜力是指为适应区域发展综合需求,通过采用相应技术、政策等手段,在特定转型阶段所能实现最优土地利用形态与土地利用形态现状的差异;③ 土地利用转型潜力以基于“强效”“快速”政策调整及工程技术措施的土地利用形态调整和基于“自发土地利用”的土地利用转型引导为形成机制;④ 应以系统论和动态视角为基础,通过分析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与机理,构建基于土地利用转型情景模拟的土地利用转型潜力评价理论框架。研究取得的成果和结论具备进一步激发土地利用转型理论研究及其在土地管理决策等方面积极作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2.
吉林省地质实验测试研究所的前身是吉林省地质局实验室,创建于1958年.建室初期人员少,设备缺,工种单一,分析项目简单.几十年来在省局领导的关怀支持下,从寄身子长春地质学院分析室,到两次盖了新楼,有了几千平方米的实验基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管理体制方面作了新的布署,现在的地质实验测试研究所包括了地质样品的化学元素分  相似文献   
63.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直接测定锑及其化合物中的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样品处理阶段用HBr除去大量锑基体,实现了不需再通过其他化学分离直接运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锑及其相关产品中的微量铅,并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该方法对样品检测下限小于10-6,在实际样品分析中,分析结果与原子吸收法测定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RSD<2.0%(n=4),对样品分析的加标回收率在95%~105%.  相似文献   
64.
滇黔桂地区中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选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滇黔桂大部分地区属中国板块,在哀牢山—藤条河缝合带及昌宁—双江缝合带以西属青藏板块。前者自震旦纪至中三叠世沉积了一套海相台、盆序列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后者在二叠纪至侏罗纪早中期沉积了一套深海、半深海槽盆相地层。在海相沉积之后接受了陆相沉积,中生代盆地环特提斯洋分布,属南前陆盆地带。全区发育了众多的中—新生代盆地,对其中七个盆地进行了油气地质条件综合分析,提出了有利选区依次为:楚雄盆地、十万大山盆地、南盘江盆地、思茅盆地、绥江地区。  相似文献   
65.
66.
海相碳酸盐岩中矿物结合有机质的组成及成烃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高成熟程度的碳酸盐岩有机质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在可溶有机质与干酪根之间存在着成熟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矿物对沥青组份的保护作用所致.矿物结合有机质无论在组成还是在分布上都与游离态有机质有较大不同,随着成熟度的增加,由于结合态有机质的释放,这种不同逐渐消失,研究表明,矿物结合有机质的释放约在过成熟阶段早期,其量可达几百个ppm.因而在碳酸盐岩地层中,除了干酷根成油气外,在高成熟区亦可能存在着由矿物结合有机质形成的“高温”石油.  相似文献   
67.
获取河冰时空分布信息对黄河流域防凌减灾工作及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收集黄河内蒙古段1989—2019年冬季河冰遥感影像数据;提出了归一化未封冻水体指数(NDUWI)用以剥离被归一化雪指数(NDSI)误分为河冰的水体像元,确定了该指数划分河冰、水体像元的阈值,并利用NDUWI结合NDSI的方法提取河冰信息进而分析河冰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探讨了海勃湾水库调度及河床演变对河冰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内蒙古段河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游(巴彦高勒—三湖河口)。1989年以来,研究区内河冰经历“平稳期”(1989—1997年)、“扩张期”(1998—2000年)、“萎缩期”(2001—2019年)3个阶段,其中2000年出现河冰面积峰值,并于2019年减小至最小。各子段中,海勃湾至巴彦高勒(R1段)2015年前河冰分布稳定,2015年起受海勃湾水库建成影响,河冰面积大幅萎缩;巴彦高勒至头道拐(R2~R4段)河冰面积变化特征大体与全段变化相同。空间上,2015年后R1段以纵向萎缩为主,巴彦高勒至三湖河口(R2段)左岸河冰萎缩,右岸河冰堆积仍有偎堤风险;三湖河口至包头(R3)段全段河冰漫滩现象严重,2016年起得以缓解;包头至头道拐(R4)段以局部漫滩为主,2016年开始以主槽封冻为主。上游海勃湾水库建成后的常规运用可有效减小下游黄河内蒙古段的河冰漫滩现象。研究成果可为黄河内蒙古段水库防凌调度及堤防安全隐患排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8.
对于岩质隧道工程的稳定可靠度分析,一方面由于岩体参数的统计数据获取困难使得概率可靠度方法难以适用,另一方面其工程稳定与多种失效模式密切相关,须考虑隧道结构体系的可靠度问题。首先,基于区间理论,通过区间变量形式表征不确定性参数;然后,针对岩质隧道工程中多种失效模式并存的情况,引入结构体系可靠度理念,建立基于区间非概率的岩质隧道结构体系可靠度指标计算及其稳定性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最后,定义不确定性参数的波动幅度,进一步分析各失效模式中不同参数对相应可靠度指标以及结构体系可靠度指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各失效模式相应的非概率可靠度指标均随区间变量范围的增大而降低,且同一参数在不同失效模式中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另外,不确定性参数的变化还将导致影响岩质隧道结构体系稳定的主要失效模式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69.
现阶段,基坑降水设计多通过理论计算结合数值模拟进行,然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总抽水量仍具有优化空间。基于此,以江阴靖江长江隧道江北明挖基坑第二承压含水层降水施工为例,采用线性规划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在利用抽水试验反演渗透系数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获取了构建线性规划模型的主要参数,求解了总抽水量最小时需开启的井点及对应抽水量,并与实际施工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构建线性规划模型时,考虑的井数越多,管井位置越合理,得到的总抽水量和降深通常越小;对于开挖深度渐变的明挖隧道基坑,在挖深大区段抽水效率最高,此时挖深较浅区段的降水需求可能自然得到满足;降水优化可大幅降低开启井数、总抽水量和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70.
中国大骨节病区水环境化学组分特征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骨节病发病机理复杂,病因研究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但多数学者认为大骨节病与病区饮水存在关系。本文查阅了近30年大骨节病的研究文献,从常量组分、微量元素、有机物三方面总结病区水化学组分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认为国内外学者大骨节病的研究方面已取得很多成果,但仍有许多不同看法和争议,尚需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