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3篇
  免费   209篇
  国内免费   270篇
测绘学   136篇
大气科学   157篇
地球物理   105篇
地质学   685篇
海洋学   26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80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81.
海峡是不同于三角洲、陆架的一类独特沉积环境,具有特殊的沉积作用组合。海峡的形态多样,长度为几千米至数百千米,深度为几十米至上千米; 海峡由狭窄区域向两端逐渐过渡为相对开阔海区,开阔海区大多深度相比海峡更深; 海峡的狭窄区域横截面积小、流体流速最大,通常以侵蚀地貌为特征; 流体流经狭窄区域后,由于海峡横截面积增加,导致流速向两端开阔海区域锐减,并表现为沉积地貌。浅水海峡通常以潮流为最主要的沉积作用,其他的沉积物搬运方式包括单向的海流和重力流; 深水海峡则以海流和重力流为主。海峡高能区沉积以砾石滞留和发育交错层理为特征,低能区表现为泥质沉积并发育流水砂纹; 在低海平面时期,暴露的浅水海峡以河流沉积作用为主; 海平面上升过程中,河流逐渐演化为三角洲/河口湾、海湾和贯通的海峡。  相似文献   
982.
早期埋藏压实、晚期构造抬升是我国多个盆地一种共性的地质演化过程。受此类演化过程的影响,特别是在晚期构造抬升、砂岩孔隙回弹作用下,可形成较优质储层。明确此类储层孔隙、孔径、喉径等参数的演化特征并进行定量评价,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成岩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与实际地质研究相结合,认为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白垩系储层的孔隙类型、含量变化及演化规律可划分为5个阶段,前3个演化阶段与克拉苏构造带深层相一致,自上新世(5~3 Ma)、埋深6 000 m左右始,浅层克拉2井区与深层克深—大北井区的埋藏演化开始分异。之后发生构造抬升作用,可将其划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构造抬升后发生的“孔隙回弹”作用可使储层剩余的原生孔增加1.0%左右,地层降温卸压作用,可使储层中出现较多的成岩缝。孔隙回弹、成岩缝的出现,促进了次生溶蚀作用发生、储层孔喉分选均一性的增强,进而提高了储集性。  相似文献   
983.
沉积物类型和物质来源对于深海固体资源的勘探调查和成矿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中印度洋洋盆南部可能分布富含稀土元素的深海黏土沉积区和含铁锰结核硅质沉积区,但是目前该区域相关研究较少。对大洋第34航次在中印度洋洋盆所获取的BC02站位箱式沉积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含量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主要为硅质生物沉积,可能有陆源物质和火山物质的输入,但是贡献均较少,没有发现铁锰结核存在,该区域受较强烈的硅质生物沉积稀释作用,区域内稀土元素的质量分数平均值为265.41×10-6,富集程度和富集特征与正常的硅质软泥基本一致,而与中印度洋洋盆和Wharton海盆已经发现的富稀土深海黏土明显不同,沉积环境为稳定的偏氧化环境。  相似文献   
984.
以豫北山前冲洪积扇含水层为研究对象,探讨1:5万冲洪积扇含水层水质调查方法。该方法由工作量预部署、野外调查和取样点布设3个阶段组成。工作量预部署阶段,以前期调查资料为基础,编制工作区地形地貌、潜在污染源、地下水流场和水化学类型演变图,并赋值叠加形成不同调查点密度分区的野外工作图,宏观控制调查工作量; 野外调查阶段,重视pH值、溶解氧、电导率和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与质量控制,根据调查区块环境状况调整调查点密度,布点兼顾地下水点与非地下水点及不同深度水点间的比例; 取样点布设阶段,以地质环境对含水层进行分区,以不同深度水井地下水功能对含水层进行分层。利用调查点现场水化学参数,识别并圈定水质变异区,分别采用判断法和均布法布设水质变异区和水质正常演化区取样点。该方法可为类似地区开展高精度地下水水质或污染调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5.
阿达滩沟脑铜多金属矿床位于祁漫塔格-都兰华力西期铁、钴、铜、铅、锌、锡、硅灰石Ⅲ级成矿带.矿区内发现5条铜铅锌矿化带,共包含7条矿(化)体,为铜矿体及铅锌矿体.矿体主要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具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等蚀变.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探讨了成矿控制因素及其对该区域找矿勘查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6.
石振武  李驰 《测绘通报》2021,(11):106-109,114
针对建设绿色公路不可避免地对路域生存环境质量造成影响的问题,本文选用Landsat 8卫星影像、ASTER GDEM 30 m分辨率的DEM数据、2020版30 m全球地表覆盖数据,利用ENVI 5.3和ArcGIS 10.2平台协同操作,从公路的路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土壤侵蚀度、生存环境适宜性3个角度分析对生存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路建设前后路域植被覆盖度超75%区域从2 673.8 km2降至2 389.82 km2,植被覆盖度为45%~75%的区域从997.31 km2降至767.19 km2;土壤侵蚀程度以中度侵蚀和高度侵蚀为主,中度侵蚀和高度侵蚀总计面积3 927.99 km2,占比达79.04%;生存环境适宜性方面,公路左侧呼玛河流域及附近最高,公路右侧的林区大面积图斑块次之。  相似文献   
987.
以浙西北地区1∶20万Cu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通过含量排列法对由分形求和法所圈定的地球化学异常区进行了内部结构分析,认为无标度区掩盖了异常场的内部结构。借鉴前人提出的含量排列法,将异常区数据从小到大按顺序等间距自然排列,并用三段直线(L1、L2、L3)进行拟合,L1为一级异常,L2、L3被归入二级异常。结果发现,一级弱异常基本不含矿,但仍有个别矿点落入该区;二级异常近似代表了矿致异常,与区域断裂、岩浆活动中心在空间上具有更显著的相关性,从中强调了岩浆源区、构造背景转换和断裂交汇的控矿意义,由此圈定出了一些重点异常作为下一步成矿预测工作的首选靶区。  相似文献   
988.
基于2011年秋季钦州湾东部近岸海域的水质调查数据,利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式对钦州湾东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钦州湾东部近岸海域秋季海水中DO,COD,BOD5,PO4-P,DIN,石油类,Cu,Pb,Zn,Cd,Cr,As,Hg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34 mg/L,1.10 mg/L,0.74 mg/L,0.02 mg/L,0.26 mg/L,0.023 mg/L,2.2μg/L,1.1μg/L,4μg/L,0.14μg/L,0.2μg/L,0.68μg/L,0.036μg/L。该海域海水中DO,COD,BOD5,石油类,Cu,Pb,Zn,Cd,Cr,As,Hg的平均浓度均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PO4-P和DIN的平均浓度超出了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以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钦州湾东部近岸海域水质级别为II级。以模糊综合评价模式进行评价,钦州湾东部近岸海域水质级别为I级。PO4-P和DIN是钦州湾东部近岸海域秋季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  相似文献   
989.
渤海湾沿岸第四纪海侵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岸带海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第四纪以来,渤海湾沿岸地区受海平面升降波动影响发生多次海进和海退事件。对渤海湾地区已发表的钻孔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显示该区早—中更新世海侵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局限且变化较大,对于早更新世海侵存在与否仍存有争议,而大规模海侵发生在晚更新世以来MIS5、MIS3和MIS1时期。研究表明本区海侵的发生是在第四纪以来持续构造沉降的背景下,间冰期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的结果。MIS3时期强烈的区域性"视海侵"在空间上并非普遍存在:在靠近渤海湾的地区,MIS3时期海侵为水深较深的滨海-浅海相沉积;而向内陆方向,该时期沉积转变为海陆过渡相和陆相。对于这种现象,一种解释是该区当时西高东低的地势起伏较大,海水逐渐向内陆侵入形成同期异相;另一种可能原因是由于冰盛期时河流侵蚀作用加强,靠近内陆地区的MIS3时期海侵沉积遭受后期河流侵蚀,其确切原因或者是否还存在其他因素,如以前测得的MIS3海侵实际在MIS5形成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0.
陆架沉积物是研究海平面以及环境气候变化的理想载体,黄海作为典型的陆架海一直以来是地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地区。利用沉积物研究古环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年龄问题,总结了黄海近30年来第四纪年代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南黄海的研究程度明显高于北黄海,短尺度研究程度明显高于长尺度研究。从短尺度的测年结果来看,不同部位的钻孔同一深度层位的年龄值存在一定差别,这除了和该区复杂多变的环境有关以外,还和所用的测年方法和材料有关;长尺度研究目前仅集中于南黄海3个钻孔的磁性地层研究,其结果显示南黄海的B/M界线基本可以限定在60~70m之间。由于黄海长尺度年代学研究相对匮乏,因此,应该将其作为该区日后年代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