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2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面向海域工程抗震设计及评估对海底地震动的需求,基于日本相模湾海域K-NET的ETMC海底强震动记录,根据震级、震中距选取面向工程输入的949组地震动记录数据库。在考虑震源类型差异的基础上,对地震动峰值、持时、频谱等参数进行分析,通过反应谱、Arias烈度等指标描述典型海底地震动特征。根据峰值加速度、显著持时等强度指标对海底地震动记录进行排序,给出基于不同地震动特征分类下的典型地震动记录。推荐的海底地震动可为考虑不同结构需求参数的典型海域工程结构时程分析提供输入地震动。  相似文献   
22.
基于网格计算的MM5系统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网格计算技术及其在气象领域的应用,指出网格的最终目标是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在简述青藏高原地区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建设的基础上,从模式背景、MM5应用系统建设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科研开发与业务化方案设计、模式的动力和物理方案及预报产品等方面介绍了青藏高原基于网格计算的MM5应用系统,并给出该系统在2006年业务试运行的检验结果,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基于网格计算的应用系统在资源共享方面的效果.聚合主要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计算能力,构建一个国家级气象高性能计算机管理与应用网络平台,实现多集群系统的网格化全局管理和资源共享,不仅使参加网格计算项目的各个网格用户通过浏览器随时随地、安全、方便地访问网格上的计算、存储、数据和程序资源以及享受网格提供的各种服务,而且使研究开发人员不受计算机平台与地域的限制,即可选取所关心的预报区域、预报时效、时间步长、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等对数值模式本地化,同时解决了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地区计算资源不足的问题,为高原地区气象部门探索研究资源共享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3.
基于DLT模型的一种数码相机检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接线性模型法是相机检校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数码相机检校方法,其通过改变像方元素的单位,就可使用现有的摄影测量程序直接处理数字影像。文中进一步讨论了像素尺寸大小对系统误差的影响,并对像素大小的必要测定精度进行了公式推导。最后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校准结果。  相似文献   
24.
土壤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笔者等基于任丘市1∶5万比例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对研究区土壤植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重金属环境质量和土壤健康质量的元素进行了评价,为研究区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规划、特色农业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提供了科学依据。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元素磷、钾、三氧化二铁处于丰富或中等状态,有机质、氮、铜、钼等元素处于较缺乏状态,有效态中有效锰、有效铁较缺乏;土壤总体处于碱性,偏碱性,元素有效态含量与其全量做相关分析得出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土壤pH从碱性到强碱性,Cu、Mn、Zn、K元素有效态与其全量的相关性减弱,B、P元素有效态与全量的相关性增强;(2)重金属元素单因子指数法评价,除一个样品Ni元素和两个样品Zn元素超过农用地土壤筛选值外,Cu、Pb、As、Cd、Cr、Hg元素均符合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研究区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全部小于0.7,说明全部达到了一级水平;研究区8种重金属元素全部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地的环境质量标准;除个别Cd元素和Pb元素样品不达标外,其他元素水平全部符合土壤《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25.
2010年1-12月,对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保护区内的柑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和锥栗(Castaneahenryi)凋落物的组成及动态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柑橘和锥栗的年凋落物量分别为2315.47±149.02kg·hm^-2·a^-1和2414.62±211.05kg·hm^-2·a^-1,凋落物均以落叶为主,分别占到年总凋落物量的57.6%和50.7%,落花和落果在凋落物中所占比例较大;经方差分析检验,柑橘和锥栗的落枝、落花和杂物差异显著(P〈0.05),其他组分差异不显著;柑橘与锥栗凋落物量季节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柑橘凋落物量在3月和7月出现2次较大峰值,而锥栗凋落物量峰值则出现在6月和11月.  相似文献   
26.
采用谱元法模拟了盆地模型和一维水平成层模型的地震动强度和放大系数的分布特征,探究了直下型断层与盆地的相对位置对盆地地震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盆地地震动受断层位置的影响显著,特别是当断层邻近且平行于盆地边缘时,盆地地表地震动的边缘效应更加明显,强烈地震动区域的位置随断层位置的移动而改变明显;不同分量放大系数的分布特征差别...  相似文献   
27.
王彬  宗翔  田浩 《应用气象学报》2010,21(5):632-640
气象部门内高性能计算资源与支持能力具有地域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地方部门与国家级单位相比,在资源丰富程度和开发应用水平上都存在较大差距。针对气象部门国家级、地方单位的资源整合、共享和管理的需求,该文提出了一个国家气象计算网格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采用国家级、区域、省级三级节点布局,通过跨广域范围的气象宽带网互联,基于整合的资源平台设置了资源管理、应用服务和用户接口等功能层模块。利用UNICORE等关键技术,开发实现了气象计算网格软件模块。建成了一个全国分布的6个网格节点,提供网格中间件和定制业务运行两种资源共享服务方式。业务运行以来,为资源匮乏地区的气象用户共享分发预报服务产品,为当地的减灾防灾工作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8.
论述了网格计算技术及其在气象领域的应用,指出网格的最终目标是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在简述青藏高原地区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建设的基础上,从模式背景、MM5应用系统建设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科研开发与业务化方案设计、模式的动力和物理方案及预报产品等方面介绍了青藏高原基于网格计算的MM5应用系统,并给出该系统在2006年业务试运行的检验结果,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基于网格计算的应用系统在资源共享方面的效果。聚合主要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计算能力,构建一个国家级气象高性能计算机管理与应用网络平台,实现多集群系统的网格化全局管理和资源共享,不仅使参加网格计算项目的各个网格用户通过浏览器随时随地、安全、方便地访问网格上的计算、存储、数据和程序资源以及享受网格提供的各种服务,而且使研究开发人员不受计算机平台与地域的限制,即可选取所关心的预报区域、预报时效、时间步长、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等对数值模式本地化,同时解决了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地区计算资源不足的问题,为高原地区气象部门探索研究资源共享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9.
黄少英  胡芳杰  张科  田浩男  赵青 《地质学报》2022,96(11):3955-3966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是我国的大型油气聚集带。本文借助9口钻井的系统测温数据和86口钻井的试油温度数据,系统研究了该区的0~6000 m地温梯度、大地热流、超深层温度(6000~8000 m和奥陶系—寒武〖JP2〗系烃源岩底界面)分布特征。中央隆起区0~6000 m现今地温梯度介于14. 1~27. 8 ℃/km,平均值为20. 6 ℃/km;〖JP〗大地热流介于34. 4~60. 6 mW/m2,平均值为46. 7 mW/m2;6000 m埋深处温度介于98. 1~180. 2℃,平均值为137. 4℃;7000 m埋深处温度介于107. 4~198. 9℃,平均值为150. 0℃;8000 m埋深处温度介于117. 4~217. 5℃,平均值为162℃,受基底起伏、岩石热物性和构造作用等影响,整体上均具有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大的趋势。奥陶系—寒武系烃源岩底界面温度介于81. 6~228. 2℃和91. 0~248. 6℃,受到埋藏深度的影响,表现出巴楚凸起温度最低,塔中凸起温度次之,古城低凸起温度最高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影响油气的性质和保存。本研究不仅明确了中央隆起超深层温度场分布特征,而且为今后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0.
对密集星场自行研究是天体测量领域的难题之一,深刻地影响着相关领域的发展。空间观测对于研究密集星场的优势十分明显。CSST可以提供高精度绝对自行,弥补HST在观测覆盖范围以及Gaia在暗弱星等方面的不足。银河系核球区作为典型的密集星场天区,具备很强科学价值,但数据处理方面面临很大挑战。以银河系核球区为例,验证了绝对自行处理方法,并对CSST密集星场的观测策略提出建议。基于CSST核球区仿真观测图像,开展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和验证。使用两种定心方法并进行比较,定心精度可达近0.03~0.08 pixel。以10 a为基线长度,对比了不同观测方法下所得到绝对自行的精度,发现等间隔观测的策略最优。基于此方法,得出结论:对于18~24 mag的恒星,通过6次观测,可以得到好于0.2 mas/a的绝对自行精度。最后,估计了不同时间基线和恒星速度下视差对自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