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甲基卡伟晶岩型锂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松潘-甘孜地体东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硬岩型锂矿,其成岩成矿机制至今仍有争议。为了深入认识甲基卡伟晶岩型锂矿床稀有金属超常富集的关键岩浆热液过程,研究团队基于甲基卡一号钻孔(JSD-1)岩芯开展全孔Li-B-Fe-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伟晶岩和二云母花岗岩较低的Nb/Ta、Zr/Hf值以及Li-Nd同位素表明甲基卡伟晶岩可能来源于马颈子二云母花岗岩深成岩体的岩浆结晶分异。JSD-1岩芯花岗岩和伟晶岩中电气石的硼同位素(δ11B)在-9.5‰~-7.1‰之间,与世界上90%的花岗岩和伟晶岩中δ11B变化范围一致。JSD-1岩芯电气石δ11B与全岩Li含量的实验和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花岗质岩浆演化过程遵循平衡结晶模型,花岗质岩浆极端结晶分异不能达到熔体中锂辉石过饱和。JSD-1岩芯全岩的Fe同位素(δ56Fe)变化范围为-0.12‰~0.38‰。δ56Fe的显著变化反映了黑云母分离结晶、热液蚀变(电气石化)以及石榴子石堆晶等多阶段岩浆-热液过程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92.
已有观测证据表明宇宙大尺度结构是自相似或自仿射的分形分布,并已求出表征这两类分形的结构分数维。多分形热力学中提出的Kohmoto熵函数建立了多重分形和热力学的形式类比。本文在三维球对称坐标系中求取了无标度区间ro≤r≤R范围内宇宙大尺度自相似分形分布的一阶Kohmoto熵函数,它对应于信息论中的信息底从热力学角度看,宇宙大尺度结构代表了某种有序结构,耗散自组织过程也许是导致这一有序结构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3.
本文对一门新兴的图象学分支-分形图象学的基本内容作简单介绍。对分形图象模拟及生成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作了阐述。依据这些方法,给出了在计算机上实现的六个典型分形图模拟及生成的结果。本文同时对分形图象模拟及生成在天文学中的可能应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4.
本文对当前应用日益广泛的非线性科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分形和混沌动力系统理论-作概述性的介绍,并简介弛这两种非线性方法在天体物理应用的重要结果,特别强调一些于体物理中典型的分形和混沌现象,诸如星系大尺度结构和星系动力学。  相似文献   
95.
通过对灵山沟金矿围岩蚀变带特征的研究,阐明了灵山沟金矿围岩蚀变以碱交代为主,成矿热液为壳源深熔花岗岩浆演化期后热液,并指出围岩蚀变的发育程度与金矿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6.
97.
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形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大量浅源地震机制解, 地面地震地质调查、资源卫星影像判读和其它地球物理资料、讨论了我国及其邻区现代构造形变的区域特征.它具体反映在我国东部地区, 现代构造形变是以剪切破裂为主, 断层活动多为北北东—北东向的右旋走滑性质, 也有与之共轭的北西西—北西向的左旋走滑性质的断层活动.西部地区则以压缩形变为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凸向东北的四重弧形构造带上, 在第一和第四弧形带的东北部以挤压引起的逆断层活动为主, 第二和第三弧形带是在挤压作用下, 由于物质的横向推移而引起的走滑断层活动.此外现代构造形变的区域特征还反映在地壳厚度的分布轮廓上.造成我国及邻区这样一种现代构造形变特征的原因是与周围几个板块运动有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98.
青藏高原是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汇聚区域,是陆壳碰撞的典型地区。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成为解决大陆地球动力学等重要理论问题的关键地区。在1980年国际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上,关于青藏高原板块运动的讨论大致分为三部份:一、关于板块边界划分的论点以古生物为依据,喜马拉雅地区发现分布广泛的反映冷温环境的动植物化石和含有冰碛落石的石炭—下二叠统冰海相沉积。它们大致可以和印度次大陆同时代的冈瓦纳型沉积对比。因此认为喜马拉雅山是印度板块的一部份,其北缘的雅鲁藏布江为两大板块的边界。  相似文献   
99.
青藏高原的现代构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震源机制、地震地质、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等资料为基础,研究了与青藏高原成因有关的现代构造问题。主要内容有:1.高原边缘地带以反映压缩形变的逆断层活动为主,内部以一系列大致平行、呈弧形弯曲的左旋走滑断裂活动为主;2.喜马拉雅山以北的广大地域内存在着北北东走向的水平压应力,从六盘山到红河断裂带的主压应力轴走向由北东逐渐变为南东方向;3.高原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地震波速度小于印度次大陆和阿拉善地块;4.高原的现代构造同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有关。其构造形变过程可以同机器制造业中的《锻模加工》相比拟。  相似文献   
100.
青藏高原震源分布与板块运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大量近期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资料,发现中源地震不仅分布在众所周知的兴都库什和印缅山弧一带,而且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带印度河-雅鲁藏布江以南,以及欧亚板块内部的帕米尔、西昆仑、柴达木和天山南缘一带也有中源地震分布,它们构成了这一地区三条向南倾斜的震源带。 这些中源地震震源带的存在表明,向北运动的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以后,印度次大陆北缘本身并没有消减,而是迫使亚洲大陆通过三条向南倾斜的岩石层消减带产生了大规模的消减作用。 中源地震在平面上分布的不连续性,揭示了这一地区的许多条走滑断层的现代活动。这些走滑断层的巨大位移显示了青藏高原内部各块体之间的横向运动也是很可观的。 最后,提出了亚洲大陆多条南倾消减带的形成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