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67篇
海洋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试论南中国海盆地新生代板块构造及盆地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地处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互带,是西太平洋地区面积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成因机制和演化过程对探讨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相互作用及油气勘探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虽备受关注但仍存争议.综合目前该区及外围已有的大地构造等方面的资料,本文从探讨南海外围的构造格架及中-新生代演化过程入手,分析了南海及外围板块...  相似文献   
22.
中国东、西部两类盆地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中国东部苏北盆地、渤海湾盆地济阳拗陷和西部塔里木盆地岩石圈热-流 变学结构研究结果,分析了两种类型盆地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特征与构造演化的关系. 结果表明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特征直接反映了岩石圈的地球动力学特性.在不同的地 球动力学环境下,盆地成因类型和构造演化差异性与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所反映的地 球动力学特性的差异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3.
塔里木盆地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和新生代热体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绍文  王良书  李成  张鹏  李华 《地质学报》2006,80(3):344-350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特大型沉积盆地,也是“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战略基地。利用盆地区大量的地温及岩石热物性参数并结合地热学知识分析了塔里木盆地的现代地温场、热演化和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并进一步讨论了地热场和岩石圈性质对成盆、成烃和成藏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现今平均大地热流为45mW/m2,平均地温梯度为18~20℃/km;整体上具有低温冷盆的特征。地温场的展布具有明显的横向差异,不同构造单元的地温场特征相差较大:坳陷部位具有较低的地温,隆起区具有较高的地热特征。热演化模拟表明盆地自成盆以来经历了从震旦纪—奥陶纪高热流(“热”盆)、志留纪—晚古生代热衰减(“热”盆向“冷”盆过渡)、中生代稳定的热演化(低热流“冷”盆阶段)、新生代岩石圈挠曲热演化等阶段。“热”岩石圈厚度为205~230km,有效弹性厚度(Te)达66±7km,脆-韧性转换深度为25~28km,岩石圈总强度为1.6×1013~7.8×1013N/m。盆地区的岩石圈表现为地温低、强度高的刚性块体,具有整体变形特征。受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塔里木盆地作为刚性块体进行应力传递,盆地周边产生强烈变形,表现山脉的急剧隆升和盆地边缘的快速挠曲沉降。这一动力学过程造成地层内部流体趋于流向山前隆起带,并对油气成藏和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4.
灌注桩钢筋笼外部的磁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灌注桩中的钢筋笼在地磁场中受磁化作用而产生磁感应强度,使灌注桩附近的磁场强度发生变化.通过分析水平磁性圆柱体外部的磁异常特征,结合模型桩试验,研究了灌注桩钢筋笼外部的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在钢筋笼外侧钻孔中的磁异常总体上呈现"两峰夹一谷"的特征,钢筋笼中部呈宽缓的马鞍形负异常,钢筋笼底端位置对应磁异常从极小值转变为极大值的拐点.研究成果从理论上为用磁测井法检测灌注桩中钢筋笼长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5.
苏北盆地地震地质分析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籍助地震地质分析方法,在研究苏北盆地反射时间-深度和孔隙率-深度的关系基础上,分析了横穿盆地的两条区域地震剖面,表明盆地内坳陷的边界断层在晚白垩世形成后,持续活动到渐新世末,在始新世早期活动最为强烈,凹陷内部断裂主要形成于始新世和渐新节,后一期断裂作用主要表现在东台坳陷的范围。分析证实泰州组阜宁组为坳陷式的沉积,中始新世至渐新世为箕状凹陷内充填沉积,因此,晚白垩世后苏北盆地的演化模式可分为:热衰减(伴微弱拉张)→岩石圈伸展(热活动加强)→热衰减(整体沉降)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6.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与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本文综合应用盆地构造解析、平衡地质剖面恢复、构造物理模拟等方法,探讨了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松辽盆地基底是前侏罗纪古亚洲洋构造域众多微板块、地体拼贴形成的复合陆块。中—晚侏罗世,盆地基底受到郯(城)—庐(江)断裂系北段大规模左旋走滑活动的强烈改造,派生NNE、NNW和近NS向次级断裂,控制了基底构造格局、断陷盆地分布及其构造。断陷期可划分为早、晚两个脉冲式伸展阶段,早期阶段受多方向平面式正断层控制发育堑—垒构造,具有双向纯剪伸展的特点,但NNE向拉伸更显著,可能是深部岩石圈拆沉引起热穹窿与基底断裂持续左旋走滑拉分的叠加;晚期阶段受低角度犁式正断层控制发育西断东超的复合半地堑,受控于近EW向单剪伸展机制,是区域性地壳伸展拆离与岩石圈减薄的结果。拗陷期大规模热沉降是对古太平洋构造域向东迁移的响应。白垩纪末期盆地受到NWW向脉冲式挤压而发生反转,可能与伊泽纳奇板块消亡、太平洋板块开始俯冲这一转换过程中的地体拼贴有关。  相似文献   
27.
下扬子区地温场和大地热流密度分布   总被引:38,自引:10,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下扬子区50余口井温测量资料,从中选取能代表地层温度的井温数据计算地温梯度,在实验室中测量中、新生界的110余块砂岩和泥岩热导率及古生界碳酸岩和砂岩100余块露头样品的热导率.在此基础上,确定了41口井的大地热流密度值.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密度分布表明,下扬子大部分地区中生代构造热事件伴随的热异常已不明显,而新生代时期岩石层拉张地区─-苏北盆地和郯庐断裂带是高热流密度和高地温梯度区.  相似文献   
28.
岩石圈热—流变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由于大陆内部存在上千公里宽的弥散边界变形带,板块构造理论用于解释新生代大陆内部的显著的构造变形遇到了困难。因此,探讨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变形机制、演化及动力学过程从而成为国际地球科学的热点研究领域---大陆动力学。大量的地震测深、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的应用对岩石圈的精细结构研究,已揭示岩石圈结构和物质组成存在显著的横向非均质性。这种横向非均质性是地质时期内大陆岩石圈经历多期次构造-热事件叠加与改造所形成的。同时,也决定了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的横向分块、纵向分层的特性。大陆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非均质性及其构造继承性对大陆内部构造变形起控制作用。所以,大陆动力学应注重开展大陆变形的运动学、大陆岩石圈的热-流变学结构和大陆变形的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29.
综合物探方法在中坊水库坝体隐患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河、湖堤防及水库坝体隐患的勘查中,物探方法以其轻便、快捷的特点被广泛使用。中坊水库是江西省广昌县境内的一个中型水库,近年来坝体漏水现象较严重。为了查明隐患,本文采用探地雷达、高密度电阻率法、自然电位法和激发极化法等综合物探方法。对坝体进行勘查,基本查清了水库漏水地段及漏水通道位置,取得了良好的勘查效果。  相似文献   
30.
渤海湾盆地新生界残留地层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实钻井地质资料,对渤海湾盆地内各次级构造单元的地震部而资料进行统层对比与深度校正,获得了渤海湾盆地新生界各主要组段地层残蹦厚度分布图,从整体上反映了全盆地新生界沉积格局与残留地层分布特征通过深入揭示残留地层所蕴涵的构造信息,为正确认识渤海湾盆地新生代形成演化机制提了新的依据.对不同时期残留地层分布面积、沉积中心、沉积长轴的综合分析和对比表明,渤海湾盆地自孔店期至东营期总体上是受两太半洋板块俯冲作用所产生的弧后拉张应力控制,且在其形成演化的整个过程中还持续叠加有右旋剪切应力的影响和作用,并认为这种右旋剪切应力场可能是由郯庐断裂右旋走滑活动和印藏碰撞远距离效应所共同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