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18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海洋底部水岩系统现代环境和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南海和东太平洋海盆为例,在阐述地质环境背景基础上,揭示了海洋底部水岩系统的环境因子分布特征和存在的地球化学垒,指出了成矿金属组分存在的形式和沉析矿物的类型以及提出了多金属结核的成矿作用等新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三个顶子钼锌矿床属夕卡岩型矿床,矿体呈脉状产于奥陶系石缝组大理岩层间断裂中,成矿作用与燕山期斜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关系密切.钼矿体多产于夕卡岩内,辉钼矿常于石榴石集中处富集,呈浸染状或细脉状.系统总结了三个顶子钼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矿床控制因素、矿床成因,并分析归纳出该矿床赋存富集规律,确定了该矿床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3.
王翠  徐新强 《海洋测绘》2008,28(3):38-40
针对大地测量成果的数据量大、类型复杂等特点,建立了基于GIS与信息管理系统(MIS)集成的系统来实现对于大地测量成果的属性管理与地图查询及浏览。提出了大地测量成果应用系统的整体建设方案,讨论了利用GIS与MIS集成技术实现大地测量成果管理的理论及技术可行性,并对于大地成果的数据库管理技术、GIS与MIS的系统集成技术以及数据输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6~2007年春、夏、秋、冬季4个航次的监测数据分析闽浙沿岸流扩展范围和温度、盐度、营养盐含量平面分布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调查期间,闽浙沿岸流主要分布于浙闽沿岸海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闽浙沿岸流扩展范围最大,可影响至广东南澳岛海域,秋季次之,可影响至厦门湾、东山湾海域,春季可扩展至泉州湾附近海域,夏季影响范围最小,仅局限于浙江北部沿岸海域.选取福建罗源湾、厦门湾和东山湾,分析闽浙沿岸流对典型海湾的影响,结果显示:冬季闽浙沿岸流给福建典型海湾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盐物质,罗源湾、厦门湾和东山湾均受其影响,海水营养盐含量明显提高,秋季次之,春季影响略小,夏季基本不受闽浙沿岸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闫澍旺  王翠  于志强 《岩土力学》2007,28(Z1):873-876
如何测定加筋垫层中土工织物中的应力,对于研究土工织物的加筋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目前工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非常困难的课题。结合实际工程,介绍了某防波堤土工织物加筋垫层现场应力测试中的仪器布置、埋设方法和测试结果。分析防波堤堤基土工织物拉应力分布大小、特点以及与堤底地基的沉降关系。实测结果表明,拉应力发挥水平远低于设计拉力值,这对土工织物加筋垫层稳定分析中如何考虑拉应力大小提出了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闫澍旺  程栋栋  王翠 《岩土力学》2006,27(Z2):723-727
针对土资源缺乏地区利用施工造成的碎石弃渣作填料的高速公路碎石渣路基,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动力分析模块,计算碎石渣路基在车辆动荷载作用下的动位移、加速度等动力响应特性,并与传统的填土路基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碎石渣路基具有较高强度和较强变形恢复能力等优点[1-9]。  相似文献   
17.
夏季北冰洋无冰海域次表层暖水结构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夏季北冰洋的无冰海域,经常可以观测到次表层暖水现象,即在水深20~50m的范围内发生海水温度的极大值。建立了一个一维的热力学解析模式,用于研究夏季北冰洋次表层暖水的形成机制。模式的计算结果表明,太阳辐射作用是形成次表层暖水的关键因素。在北冰洋的开阔水域,大气吸收海洋热量的过程导致了海面温度下降,使温度极大值出现在次表层。海洋垂向湍流热扩散对次表层暖水温度有显著影响;当湍流热扩散较弱时,热扩散的范围较小,有利于形成次表层暖水。次表层暖水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温度不断增高。在北极,大气温度低于海面温度是普遍现象,次表层暖水经常发生。虽然当海面气温发生变化时,次表层海水温度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次表层暖水结构形成之后,如果不受强烈天气过程的破坏,则会一直存在下去。按照本文的结论,随着北极气候变暖,海冰将进一步减少,次表层暖水现象还会明显增加,海洋对气候变化将有更加强烈的响应和反馈,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策勒绿洲一沙漠过渡带选取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两个典型下垫面,采集下垫面地表0~1 cm沙样,利用梯度集沙仪收集风风沙流中垂直高度层中1~20 cm的沙通量,利用mastersizer2000分析所收集沙样的粒度。结果表明研究区风沙流挟沙粒度的垂直分布特征为:沙粒平均粒径随高度增加而减小,风沙流中沙粒的平均粒径小于床面沙粒平均粒径。其中粉沙含量随着高度的增加,其相对含量呈现幂函数增加,极细沙和细沙含量随高度的增加呈幂函数规律递减。风沙流中平均粒径(φ)值在3.58~3.81;分选系数集中在0.46~0.55,分选性较好;偏度值变化范围为-0.006~0.1,峰度变化值在0.94~0.96。半流动沙地风沙流中平均粒径小于流动沙地,分选性较好。平均粒径(φ)与分选系数、峰度和偏度均呈正相关,分选系数与偏度、峰态间呈现正相关,峰态与偏态之间呈现正相关。研究区沙粒主要以细沙、极细沙和粉沙为主,分选性较好,沙粒粒径分布符合正态。流动沙地较半流动沙地风蚀程度大,地表沙粒粒径粗。策勒地区地表风沙来源主要为风成沙,沙粒运动方式以跃移质为主,悬移质次之。  相似文献   
19.
围填海工程施工过程导致海域悬浮物迅速增加,影响周围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围填海工程悬浮泥沙的输移扩散规律对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工程建设的综合生态影响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针对湄洲湾峰尾围垦工程施工期悬浮泥沙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对爆破挤淤(5.17t/s)和抛石挤淤(1.39kg/s)的悬沙源强进行了分析计算.在工程海区平面二维潮流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二维对流扩散数学模型对施工范围内的模型网格点(40m×40m)进行了逐点计算,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悬浮泥沙扩散范围和形态主要受潮流控制,工程施工联合影响下悬沙质量浓度大于10mg/dm3的全潮最大影响包络面积为5.848km2,施工9h后悬沙影响基本消失,为工程施工期环境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施工悬浮泥沙的扩散整体表现为总悬沙质量浓度在离工程区较近的范围内较大,而距离越远质量浓度越接近自然状态的本底含沙量.施工悬浮泥沙对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等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施工结束而消失,不会对海洋生态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MIKE SA溢油模块,以燃料油为油种,建立了厦门西港海域溢油模型,模拟静风、主导风向(东北东风)和不利风向(西南风)3种风场条件下,一个潮周期内涨急、高潮、落急和低潮4个时段发生10 t溢油后油膜的漂移路径和影响范围.结果显示,发生在厦门西港海域的溢油在海面的漂移过程主要受潮流和风的影响,其中潮流起着主导作用.不同风向条件下,24 h内油膜的影响范围不同,静风条件下溢油浓度超一类(或二类,≥0.05 mg/dm3)、超三类(≥0.30 mg/dm3)和超四类(≥0.50 mg/dm3)的总影响面积分别为31.33、19.63和11.74 km2;主导风向条件下溢油浓度超一类(或二类)、超三类和超四类的总影响面积分别为99.62、69.01和8.99 km2;不利风向溢油浓度超一类(或二类)、超三类和超四类的总影响面积分别为8.38、5.05和2.10 km2.该预测结果可给出溢油事故发生后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和影响敏感目标的时间,可为溢油事故应急决策的制定及溢油损害评估提供科学决策和支持,提升厦门海域环境风险管理应急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