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4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59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采用ICP-MS测定了胶东焦家、马塘、东季和红布金矿床黄铁矿、石英及其群体包裹体的微量元素组成。结果表明,黄铁矿包裹体与石英包裹体均富集Cu、Pb和Zn等成矿元素,反映了成矿流体的特征;不同成矿阶段成矿流体特征有差异,石英黄铁矿化阶段、黄铁绢英岩化阶段、石英多金属矿化阶段石英及其包裹体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成矿较差的钾长石化阶段的石英及其包裹体;与陆壳微量元素丰度相比,黄铁矿及石英中Cu、Pb、Zn、Ag和Au等成矿元素富集;与地热卤水及斑岩铜矿卤水微量元素含量相比,黄铁矿及石英包裹体中以Cu为代表的成矿元素均较其它元素相对富集,反映了成矿流体中富集成矿元素的特征。上述结果表明,可以采用ICP-MS测定黄铁矿及石英包裹体微量元素来研究成矿流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72.
水蒸气蒸馏-离子色谱法测定岩石中的氟和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和平 《矿产与地质》1999,13(5):317-319
氟和氯的化学性质活泼,在酸性介质中具有挥发性,试验建立了样品经磷酸溶解用水蒸气将氟和氯带出,用离子色谱法测定F,Cl的方法,该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73.
姜福芝  王玉往 《地质论评》1999,45(7):1019-1027
柴达木盆地周边火山岩十分发育,形成巨大的环状火山岩带。本文着重于研究火山岩的时空分布、产出古地理环境、以及它们的岩石学和岩石化学,以指出其产出构造环境和演化地质历史。根据火山成矿作用与铜多金属等矿产的密切关系和该区火山岩含矿特征,探讨了其含矿可能性。  相似文献   
74.
在大量典型矿床剖析的基础上,以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大量实地观察和实验数据为支撑,通过总结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实践和典型矿床研究成果,按照成矿作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辩证思维,成矿作用时间、空间、物质能量相统一的综合思维,以及元素地球化学分类和找矿预测矿床分类的比较思维,提出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等概念。成矿地质体是形成矿床主要矿产、决定主成矿阶段空间位置的成矿地质作用的实物载体,划分为沉积作用、火山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大型变形作用形成的5类成矿地质体。成矿结构面是赋存矿体的各类界面,包括构造界面、岩性界面、物理化学转换界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是能够直接指示矿体赋存位置和对找矿预测具有特殊意义的标志。依据成矿地质作用对中国主要矿床类型进行梳理划分,归纳总结了主要矿床类型的地质特征,构建了反映矿体赋存位置的成矿地质体-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勘查区找矿预测的工作方法,对矿床学研究、找矿预测、矿产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5.
对辽宁青城子铅锌-银-金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进行了显微鉴定、电子探针和ICP-MS分析,获得它们的固结顺序为:黄铁矿早于闪锌矿,二者早于方铅矿(闪锌矿交代黄铁矿,方铅矿交代前两者)。从硫化物成分空间分布可以判断成矿流体以甸南-榛子沟为中心分别向二道-喜鹊沟和大地-白云迁移。根据方铅矿固结温度(327℃)参考石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322℃),限定以方铅矿为主的矿床其硫化物形成温度约为322~327℃;利用Cd在方铅矿-闪锌矿分配系数温度计获得铅锌矿成矿温度在344~464℃之间,结合闪锌矿出溶黄铜矿温度(高于350℃),参考石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300~360℃),并参考黄铁矿发生脆性变形温度(400℃),获得以闪锌矿为主的矿床硫化物形成温度约为360~400℃,银铅锌矿床的成矿温度被限定在390~400℃;由于自然金主要赋存在黄铁矿微裂隙中,利用黄铁矿发生脆性变形温度并结合石英流体包裹体温度(230~370℃)约束金成矿温度约为370~400℃。成矿温度较高可能归因于样品采集位置较深所致;最后利用矿石矿物、侵入岩、围岩微量元素对比分析判断成矿流体与中生代(特别是印支期)侵入岩具有亲缘性,根据印支期岩浆混合特征认为岩浆混合作用可能对本地区成矿作用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6.
青海牛苦头矿区锰质黑柱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锰质黑柱石是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中一种常见的脉石矿物,其与铅锌矿体关系密切。本文对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牛苦头铅锌多金属矿床中黑柱石的产状、矿物共生组合、化学成分等进行了研究。牛苦头矿区锰质黑柱石主要产于3种矿物组合:黑柱石+石榴子石+磁铁矿组合;黑柱石+锰钙(铁)辉石+方铅矿+磁铁矿组合;黑柱石+方解石+石英+硫化物(黄铁矿+磁黄铁矿+其他硫化物)组合,并形成自内向外石榴子石-磁铁矿—黑柱石—锰钙辉石的矽卡岩分带。上述3种组合分别对应矿床的3个蚀变矿化阶段:进变质阶段(阶段I),石榴子石被交代分解,形成黑柱石;退变质阶段(阶段Ⅱ),锰钙(铁)辉石分解形成黑柱石;石英硫化物阶段(阶段Ⅲ),黑柱石进一步分解,形成磁铁矿、方解石和石英。电子探针结果,牛苦头矿床黑柱石的化学分子式为Ca_(0.94-0.98)(Fe_(1.22-1.92)Mn_(0.10-0.75)Mg_(0.01-0.03))■(Fe_(0.83-0.93)Al_(0.01-0.07))■[Si_(2.00-2.07)O_7]O(OH);LA-ICP-MS原位分析显示,牛苦头矿区黑柱石的稀土配分曲线与矿区进变质阶段形成的石榴子石、锰钙(铁)辉石近乎一致。综合研究认为,矿区黑柱石为进变质阶段的石榴子石和辉石蚀变分解的产物;矿床自内向外的矽卡岩分带反映了矽卡岩被逐渐交代的过程,并伴随了成矿流体从主矽卡岩阶段的"还原(Fe~(2+)、Mn~(2+))"环境向退变质阶段偏氧化(先是Fe~(2+)-Mn~(2+)+Fe~(3+),后是Fe~(3+))环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77.
78.
老鸦泉富碱花岗岩杂岩体与侵入其中的富碱花岗斑岩岩体及云英岩型锡矿体、石英脉型锡矿体等REE配分曲线类似,均具有强烈的Eu亏损,它们的微量元素蛛网图等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也类似,是同源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的结果。锡矿体是老鸦泉富碱岩浆分异演化及以钠质为主的强烈碱交代自变质作用的最终产物。侵入于老鸦泉岩体内的花岗斑岩为锡矿体的直接围岩,它是岩浆结晶分异更晚期混入了更多地壳组分,并向酸性方向演化的产物,该花岗斑岩经自变质热液蚀变作用造成锡的富集并成矿。因此,碱性岩浆结晶分异晚期混有地壳组分,岩浆向酸性演化可能是碱性花岗岩形成锡矿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79.
新疆北部广泛发育具有岩浆混合特征的岩体,岩体类型主要有钙碱性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其中以第一类最为发育;岩体中的暗色包体类型以闪长质为主,成分可从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过渡到花岗闪长岩,部分地区可发育辉长质、安山玄武质、安山玢岩质包体;有些地区还发育有岩浆混合岩.该区岩浆混合作用主要形成于四个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即D3-C1交界的洋-陆俯冲期、C1末-C2初的碰撞期、C2-P的后碰撞期和T1的板内期.岩浆混合作用的判别标志有岩体宏观标志(近等轴状)、野外宏观标志(暗色微粒包体发育,有时可见岩浆混合岩)、显微标志(淬冷和矿物不平衡结构)、岩石地球化学标志(线性过渡特征)、年龄(一致)标志等.该区的岩浆混合作用是多级次的,其深部岩浆源区的混合表现为壳幔相互混合作用;混合作用表现出多阶段性,以基性岩浆注入到酸性岩浆为主要方式,由物理混合到化学混合渐变过渡.该区岩浆混合作用与斑岩铜钼金矿床密切相关,其成矿关系模式可概括为:基性岩浆与花岗质岩浆混合产生混合岩浆,经过进一步分异演化形成了含矿岩浆;与岩浆混合作用有关的斑岩铜钼矿的找矿标志为:岩浆混合作用强烈的大岩体内或附近晚期补充侵入的小型斑岩体具有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80.
内蒙古大井矿床是我国北方一个重要的锡多金属矿床,矿区浅成-超浅成岩脉发育,并与矿脉密切共生。前人的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矿区岩脉与矿脉同属于燕山中晚期岩浆热液活动的产物,因此该矿床成因被定为与矿区次火山岩脉有关的热液脉型矿床。本文通过选取矿区分布最广,且与矿脉相伴出现的霏细岩脉和英安斑岩脉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两个英安斑岩脉样品DJ-7和YX-20的形成年龄分别为240±1Ma和239±1Ma,而霏细岩脉样品DJ-1的形成年龄为162±1Ma。因此,矿区岩脉至少形成于两个不同时代,即印支早期和燕山中期。结合前人在区域上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英安斑岩脉和霏细岩脉形成的构造背景分别为同造山-后造山转换阶段和造山后的伸展阶段。因为该矿床的成矿年龄可以确定在140Ma左右,所以本文认为矿区岩脉的形成与矿床的形成并无直接关系,只是为后者提供了有利的就位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