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10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断裂带中古地震滑动的岩石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焕  李海兵 《地球学报》2019,40(1):135-156
大量的野外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高应变速率的变形作用会在岩石中留下特殊的构造特征。地震作为一种断层快速破裂变形行为,在其作用过程中会使震源及邻近岩石变形从而产生一些特征构造及矿物相组合。剥露地表的断裂带为研究地震相关变形及过程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材料。识别其中的地震滑动标志,对于确定古地震事件及其发生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Cowan(1999)将断层快速滑动摩擦使得断层面岩石熔融产生的假玄武玻璃作为断层中记录地震滑动的唯一可靠的标识。近年来断裂岩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进展揭示,断层发生地震滑动造成的多种构造产物均可记录其滑动的信息,如碳酸岩和含水硅酸岩的脱挥发分作用、微量元素迁移特征、有机质成熟度、断层镜面构造、液化粒状流、碎屑-皮层集合体、同震晶体塑性变形以及非晶质物质等。此外,与地震破裂传播有关的、在极端瞬态应力条件下形成的,如注入脉、碎粉化作用等特征也可以作为地震发生的岩石记录。因此假玄武玻璃不再是地震破裂的唯一指示物。断层滑动速率在10–4~101 m/s范围内几乎都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在实验中10–4 m/s的滑动速率可能指示着地震滑动。本文总结地震滑动和破裂的岩石记录,对认识地震发生机制和完善地震断裂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2.
王焕  李海兵  司家亮  张蕾 《地球学报》2019,40(1):199-211
假玄武玻璃作为地震断层摩擦熔融的产物记录了断层带内地震破裂的相关信息,是认识断层带形成过程及其活动历史的重要物质组成。钻探获取的地下深部的断层岩样品,免受地表物理化学风化,相对较为新鲜,能够提供更接近其形成时的相关信息。本文以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带南段彭灌杂岩中发育多期假玄武玻璃为研究对象,应用扫描电镜、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μXRF)岩心扫描仪以及布鲁克M4 TORNADO高性能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仪器对虹口八角庙地表和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岩心中发育的假玄武玻璃的化学组成进行对比研究。显微结构特征表明这些假玄武玻璃为地震断层快速滑动摩擦熔融的产物。化学元素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熔融物形成于高温还原环境下,其化学性质以高Fe、Ti、K值,低Si值为特征,并具高磁化率值的物理性质。地表假玄武玻璃经受表生流体作用,化学性质发生明显变化,以低K、Ti值和出现含Ca元素的新生矿物为特征。同时岩心中来自较深断层带的多期假玄武玻璃的成分差异也表明,大气水和地表水已沿断层带侵入到了585m以下或更深部位。因此在应用假玄武玻璃对地震断层瞬时滑动环境进行判断时需谨慎,应考虑其后期化学成分变化等造成的各种影响。  相似文献   
43.
配筋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评价方法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考虑空间协同的配筋砌体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程序EDAPSC;然后提出了一种利用空间协同时程分析结果,对配筋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并以上海园南小区住宅楼为例进行了地震易损性分析,说明本文提出的地震易损性评价方法是可行和合理的;另外作者还对设计人员提出了提高结构抗震安全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4.
王焕 《岩土力学》2004,25(Z1):154-156
水工隧道混凝土衬砌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缝,本文介绍了尾水隧洞衬砌混凝土裂缝预防和不同类型裂缝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45.
高阶单步法控制MR智能隔震系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阶单步法已成功地应用于结构非线性分析及考虑时滞的主动控制等,显示了它的稳定、精度高和计算迅速等特点。磁流变阻尼器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智能阻尼器,它具有阻尼力可调范围宽、响应迅速且所需能量很少的特点。本文将磁流变(MR)阻尼器与普通橡胶隔震支座相结合,采用高阶单步算法和两种控制策略对结构进行振动控制。数值模拟分析与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由MR阻尼器提供可调阻尼力的智能隔震控制系统能有效克服被动隔震最优控制频带窄的缺点,对较宽频域范围不同大小的地震激励均能提供最优控制。同时也表明该控制算法是一种能用于结构实际控制的变阻尼有效算法。  相似文献   
46.
高层隔震结构的等效简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Kelly和周锡元等曾对规则型隔震结构上部单自由度模型进行过讨论,给出了必要的计算公式。对各种中低层规则型隔震建筑,应用此公式可获得满意的结果。近来隔震技术逐渐被应用到高层建筑中。对于高层隔震体系,上部结构的高阶振型效应不能忽略,此时应用单自由度模型将产生较大误差。为此,本文采用上部结构周期和总基底剪力相等的准则,推导了等效模型的结构参数公式,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给出了等效模型简化确定方法。通过对原结构和等效模型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证明了这种等效方法是简便有效的。  相似文献   
47.
在建立了隔震换能结构体系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以一个五层框架隔震结构为例实现了系统的动态仿真分析。详细讨论了四个主要参数的变化对振动控制效果和换能效果的影响,这些参数包括隔震换能系统的活塞面积,活塞最大行程,蓄能器体积和油液弹性模量等。结果表明,活塞面积和蓄能器体积对系统性能影响比较大,而活塞最大行程和油液弹性模量对系统性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8.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南部地区发生了芦山地震(Ms 7.0),此次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山地灾害。以地震重灾区宝兴作为研究区,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高清航拍图像,以及崩塌滑坡数据统计分析,并结合野外调查研究,对区内次生山地灾害的空间分布与岩性、断裂和坡度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了宝兴地区地震诱发的次生山地灾害发育规律:1以中小型崩塌滑坡为主,且沿省道S210集中分布;2崩塌滑坡主要发生在宝兴杂岩区浅表强风化层及第四系松散堆积层;3研究区内发育的五龙断裂和小关子断裂不是芦山地震的同震断裂;4该区域70%的崩塌滑坡发生在坡度大于30°的区域范围内,30~40°坡度段崩塌滑坡最为集中;5人类工程活动是宝兴地区次生山地灾害集中发育在S210省道两侧的主要原因;6在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2次地震及其余震的频繁加载作用下,宝兴地区崩塌滑坡的活动性增加,未来几年将是中小规模崩塌滑坡发育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49.
针对海洋测绘中的深度基准面,探讨了格网化和无缝连续深度基准面的确定方法,使用自编潮汐获取工具计算出以10km为间隔的黄渤海海区的深度基准面数据,并应用成图软件绘制出比例尺为1∶100万的黄渤海深度基准面图,对黄渤海的深度基准面分布特点做了一定的分析。采用类似方法可以绘制中国海区乃至全球海洋的无缝深度基准面。  相似文献   
50.
采用LA-ICP-MS方法对青藏高原祁漫塔格山西部枯草沟地区花岗岩和闪长岩进行锆石U-Pb测年,获得405.7±1.3Ma、420.8±1.6Ma、423.9±1.5Ma和421.0±1.7Ma四个年龄,属于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这些锆石具有高Th/U值,是典型的岩浆锆石,其结晶年龄代表岩石形成年龄。综合统计目前已有锆石U-Pb年龄数据表明,该地区主要存在2期岩浆活动:350~500Ma和200~350Ma,分别对应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祁漫塔格早古生代岩浆活动年龄数量占统计的60%以上,为主要岩浆活动期,主要分布于祁漫塔格北部和西部。东昆仑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岩浆约占古生代以来岩浆总量的77%以上,为东昆仑主要岩浆活动期。祁漫塔格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活动主要分布于其东南部,靠近东昆仑山,暗示其可能受东昆仑主要岩浆活动的影响。以上结果暗示,早古生代期间祁漫塔格洋的活动性强于东昆仑洋的活动性,祁漫塔格和东昆仑可能自晚古生代以来才逐步形成统一的造山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