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孔石莼人工培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鲍增养殖的开展,其苗种生产量逐年增多。在日本,1984年生产鲍类苗种3096.2万个,许多地方都达到了量产化。因此,确保苗种生产用饵料尤其是稚贝饵料是关键之一。稚鲍用饵料有干燥海藻(海带、裙带菜)、盐渍海藻(裙带菜)、新鲜海藻(海带、裙带菜、爱森藻及捣布等)和人工配合饵料等。据推算生产30万个从剥离生长到壳长2~3厘米的稚鲍,需  相似文献   
22.
利用 1 997年~ 1 999年“大洋一号”调查船在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用邦哥网所采集的样品 ,对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密度的平面分布和年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开辟区共有 2 2科 6 1种仔稚鱼 ,其中大洋性发光鱼类灯笼鱼科的种类最多 ,达1 7种 ,约占总种类数的 2 8% ,其次是钻光鱼科 (6种 )、金枪鱼科 (6种 )和拟白鲑科 (5种 ) ,分别约占总种类数的 1 0 %、 1 0 %和 8%。东、西两区的种类组成有较大的差异 ,共有种仅为 1 7种 ,东区种类数 (48种 )明显多于西区种类数 (3 0种 )。仔稚鱼的密度有明显的空间和时间变化 ,东区仔稚鱼的密度高于西区 ,东区 1 999年仔稚鱼的密度约为 1 997年的 5倍 ,西区 1 999年仔稚鱼的密度约为 1 998年的 3倍。仔稚鱼密度的年间变化可能与 El Nino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23.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report N_2 fixation rate(~(15)N isotope tracer assay) and the diazotroph community structure(using the molecular method) in the western tropical North Pacific Ocean(WTNP)(13°–20°N, 120°–160°E). Our independent evidence on the basis of both in situ N_2 fixation activity and diazotroph community structure showed the dominance of unicellular N_2 fixation over majority of the WTNP surface waters during the sampling periods.Moreover, a shift in the diazotrophic composition from unicellular cyanobacteria group B-dominated to Trichodesmium spp.-dominated toward the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Kuroshio) was also observed in 2013. We hypothesize that nutrient availability may have played a major role in regulating the biogeography of N_2 fixation.In surface waters, volumetric N_2 fixation rate(calculated by nitrogen) ranged between 0.6 and 2.6 nmol/(L·d) and averaged(1.2±0.5) nmol/(L·d), with 10 μm size fraction contributed predominantly(88%±6%) to the total rate between 135°E and 160°E. Depth-integrated N_2 fixation rate over the upper 200 m ranged between 150 μmol/(m~2·d)and 480 μmol/(m~2·d)(average(225±105) μmol/(m~2·d). N_2 fixation can account for 6.2%±3.7% of the depthintegrated primary production, suggesting that N_2 fixation is a significant N source sustaining new and export production in the WTNP. The role of N_2 fixation in biogeochemical cycling in this climate change-vulnerable region calls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s.  相似文献   
24.
使用Ludox@HS-40作为介质,对一系列深海小型底栖生物进行了离心分离实验,对小型底栖生物分选率在不同密度和离心速度条件下的双因素方差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该种试剂的最佳密度和最佳的离心速度。结果表明:Ludox@HS-40介质密度和离心速度对小型底栖生物的分选率影响显著,但密度和离心速度间交互效应对分选率的影响却并不显著,Ludox@HS-40介质的最佳密度应大于等于1.18 g/mL,最佳离心速度为1 800~2 000 r/min,此时小型底栖生物分选率将大于等于97%。  相似文献   
25.
利用2008年大洋环球航次,研究了热带、亚热带太平洋和南印度洋中束毛藻丰度的大尺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亚热带西北太平洋和热带东南亚海域束毛藻藻丝平均丰度较高,分别为25.2×103和33.3×103m-3,在热带中太平洋、热带东太平洋和南印度洋束毛藻平均丰度较低,分别为1.76×103,0.87×103和1.52×103m-3。各海区束毛藻丰度与水温无明显相关关系。总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与束毛藻不同,在太平洋呈西低、东高,在热带东南亚海域较高而在南印度洋较低,从总叶绿素a的粒级结构看,微微型浮游植物(0.2~2μm)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微型浮游植物(2~20μm),小型浮游植物(20μm)所占比重最低。各海区束毛藻对总叶绿素a贡献的比例不同,在亚热带西北太平洋和热带东南亚海域较高,分别占总叶绿素a的7.79%和3.92%,在热带中太平洋、热带东太平洋和南印度洋占总叶绿素a的比例较低,均低于1%。在亚热带西北太平洋束毛藻固氮占真光层总新氮输入量的比例较高,这是该海域新氮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在热带中太平洋和热带东太平洋束毛藻固氮对真光层新氮的贡献比例则很低。  相似文献   
26.
简要介绍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系统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享其实施方案及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7.
高密度激发极化法的数据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密度激发极化法在野外测量中,其充电率数据经常会出现突变点和负值,给解释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通过分析充电率数据出现突变点 和负值的原因,选择三次样条插值法对数据进行插值处理,最后通过三点圆滑滤波,压制了随机干扰,突出有用异常。  相似文献   
28.
最近,在北京珠宝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金丝砗磲"。通过常规宝石学检测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测试,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此种"金丝砗磲"并不是砗磲,而是一种海洋腹足纲类海螺贝经染色而成的饰品。该海螺贝呈螺旋状层状构造,可以通过其表面颜色不均、黄色部分不透明、黄色部分无荧光加以鉴别,也可以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试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29.
金矿床中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矿床中黄铁矿的特点是,晶体具有立方五角十二面体晶形。每一个矿床都有一套自己特殊的结晶形态(从4至43),并随矿体倾斜面而变化。同时,矿物中的一些伴生元素—Ag、Au、Cu、Pb、Zn、As及其分布参数均高于正常值(X=0.1~910.0×10~(-3)%,V=60-435%)可作为标型特征。高温石英-金矿组合和矿体底部的黄铁矿含Mo、Ti、Cr、Co、Ni、V、As、U、Th、Au、Cu、Pb、Zn的量高,是中温石英-金硫化物组合和中部黄铁矿的特点;而中低温组合和矿体上部黄铁矿的特点则是Ag、Sb、Hg、Ba、As含量很高。近矿交代岩中的变斑晶黄铁矿石与这些矿石的区别在于金和其他伴生元素的含量低十倍。黄铁矿的温差电动势在空间分布上有规律地变化:具有导电性的黄铁矿沿矿体倾斜度和走向向矿体尖灭方向增加。已查明的矿物标型特征有助于揭示矿床及其侵蚀切割面的带状分布和不同类型矿体向深部扩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30.
小兴安岭平顶山大地构造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隶属松嫩地块。本文对小兴安岭平顶山一带碱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确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大地构造背景。结果显示:碱长花岗岩形成于(189±3) Ma,正长花岗岩形成于(191±3) Ma,同为早侏罗世岩浆事件演化的产物;岩石具有高硅(w(SiO2)为75.00%~77.60%)、富碱(w(K2O+Na2O)为7.13%~9.00%)、贫镁(w(MgO)为0.05%~0.45%)、贫钙(w(CaO)为0.17%~1.10%)、低磷钛(w(P2O5)为0.01%~0.07%,w(TiO2)为0.09%~0.23%)的特点,A/CNK值为0.94~1.17,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亏损高场强元素Nb、P、Ti、Ta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Rb、K、Th、Hf等元素具有明显的正异常;稀土元素总量(w(ΣREE))为(38.76~297.13)×10-6,稀土配分曲线显示为轻稀土略微富集、重稀土较为平坦缓向倾斜的右倾型,具明显的负Eu异常。锆石饱和温度值及地球化学特征等多种证据显示,岩石为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结合小兴安岭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分析,研究区早侏罗世花岗岩类为松嫩地块与佳木斯地块沿嘉荫—牡丹江缝合带碰撞拼合后伸展环境下的产物,岩浆起源于下地壳火成岩物质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