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2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90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01.
开江-梁平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储层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露头剖面测量、单井岩芯观察和室内薄片鉴定为依据,结合不同结构和成因类型白云岩(或白云石)的n(Mg)/n(Ca)比值,有序度和C、O、Sr同位素特征,对开江-梁平地区长兴组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发育和演化规律进行了综合研究,确定研究区对储层破坏最大的成岩作用是胶结、压实-压溶、新生变形和次生矿物的充填等作用,而对储层贡献最大的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为埋藏白云岩化、重结晶、溶蚀和破裂等作用,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的孔渗性,形成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晶间溶孔、超大溶孔、溶洞和溶裂缝等多种次生孔隙类型组合的礁、滩相储层基本特征。在再造成岩序列和恢复孔隙演化历史的基础上,对储层发育与孔隙演化的关系可得出如下几点结论:①有利的礁、滩相带决定了储层发育的位置和空间展布规律;②礁、滩复合体的多期次埋藏白云岩化是形成储层的基础;③破裂作用和溶蚀作用是改造储层和提高储层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2.
在野外和室内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四川龙门山区北川县下泥盆统永利村谢家湾剖面进行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层序地层及年代地层的多重地层划分,认为:1)研究剖面定为甘溪组谢家湾段较为合理;2)根据化石特征自下而上建立了Euryspirifer延限带和Otospirifer富集带;3)研究剖面属于典型的Ⅱ型沉积层序,由陆架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早期、晚期高位体系域组成;4)研究剖面应属埃姆斯阶下部的中上部分,并可与广西、贵州相当地层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203.
龙门山甘溪组谢家湾段混积相和混积层序地层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依据实测剖面资料和薄片鉴定结果,将龙门山下泥盆统甘溪组谢家湾段确定为以泥质为背景的Ⅰ型混积类型和Ⅱ型混积层序,其Ⅰ型混积类型的形成机理包括间断式和原地式两种混积形式,以风暴流所致的间断式混积为主。相关的混积相可划分为混积滨岸、碎屑混积陆棚和碳酸盐混积陆棚三种混积相类型,以及①滨岸潮缘残积物+混积潮坪、②混积陆棚泥+远源风暴流、③混积陆棚泥+近源砂质风暴流、④混积陆棚泥+近源混积风暴流和生物滩与点礁四种混积微相类型的沉积组合。其Ⅱ型混积层序可划分出SMST、TST、EHST和LHST四个沉积体系域,各体系域由不同的混积类型、混积序列和混积强度的准层序叠置而成,以SMST和LHST的原地式混积作用最强,TST的间断式混积作用最弱,而EHST具有交替的间断式与原地式叠加混积作用。  相似文献   
204.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与花垣铅锌矿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对湘西下寒武统清虚洞组藻灰岩中花垣铅锌矿床的矿化围岩、矿物气液相包裹体以及固体沥青的有机地球化学和碳、氧、硫同位素的详细研究,认为该矿床的成矿过程中均有大量有机质存在并参与成矿作用.这些不同来源有机质参与成矿的主要方式,包括轻烷烃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和热降解作用,它们共同为硫化矿石的沉淀提供了丰富的H2S来源.  相似文献   
205.
浅谈陆相盆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思路   总被引:75,自引:1,他引:74  
陆相盆地层序分析已成为地质工作者高度重视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该文从中国中部、东部和西部广泛发育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层序分析工作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认为在不同学者提出的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中,以T.A.Cross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更适合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序地层学研究。简要讨论了以地表露头、钻井岩芯与测井和地震剖面为主要分析对象的陆相含油气盆地高分放率层序地层学的综合研究思路和  相似文献   
206.
西部凹陷深层沙河街组生储盖组合的层序分析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通过钻井,岩芯和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深层沙河街组中识别出6个钻井长期旋回层序和6个相对应的地震层序,较为详细地讨论了沙河街组序与生储盖组合的关系,认为:(1)在以中,长期旋回层序为等地层对比单元的地层呆中,生储盖组合特征与长期基准面旋回关系最为密切,有利储 育位置主要出现在基准面上升早中期和下降中晚期,转换处则是烃源岩或盖层的发育位置。(2)各长期旋回层序的生储盖组合具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7.
通过基准面旋回结构、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结合地表露头、钻井岩芯、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将米仓山-大巴山前陆盆地中侏罗统下沙溪庙组划分为1个长期、2个中期和10余个短期旋回层序;较为详细地讨论了短期、中期和长期旋回层序的结构类型、沉积序列和叠加样式;建立以长期旋回层序界面和最大洪泛面为等时地层格架,以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单元的层序地层格架,以及地层格架中生储盖组合特征,认为下沙溪庙组下部具备良好的油气储、盖组合和形成大、中型次生油气藏的务件。  相似文献   
208.
川西地区在晚侏罗世遂宁期处于稳定坳陷阶段,构造活动相对较弱,主要沉积一套稳定的鲜紫红色泥(页)岩夹长石岩屑细-粉砂岩地层,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沉积旋回。根据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分析,川西遂宁组可划分出1个长期层序、3个中期层序(对应于遂宁组的3个岩性段)和十余个短期层序。以各中期层序的上升和下降相域为编图单元编制的沉积相图表明:遂宁期川西地区以广泛发育被湖湾分隔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特征,并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储、盖组合和油气聚集成藏条件。遂宁期沉积演化具明显受基准面旋回控制的继承性,遂宁期早期(遂宁组一段沉积时期),基准面不断上升,沉积作用以进积→加积为主,沿龙门山前缘发育有小型冲积扇或带状剥蚀区,向前分别在丰谷、新都、回龙镇各发育1套大且稳定的三角洲;遂宁期中期(遂宁组二段沉积时期),随着基准面由缓慢上升转为下降,沉积作用由加积→退积→加积演化,遂宁期早期形成的3个三角洲分裂成4~5个发育较均衡的三角洲;遂宁期晚期(遂宁组三段沉积时期),随着基准面不断下降,沉积作用由加积→进积演化,三角洲不断向湖推进,同时,由于受陆源物质供给不均衡的影响,该时期川西地区三角洲发育有较大变化,除在德阳发育1个较稳定的三角洲外,在新都发育的三角洲逐渐消亡,而在新津则由浅湖沉积逐渐演变为大型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209.
酒西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已钻获多口中、高产工业油井,显示具备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受来自西部、北西部、南部、东部4个物源方向控制,青西凹陷下白垩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沉积体系,自盆缘至凹陷中心形成扇三角洲~湖泊-湖底扇展布的二级扇沉积模式。在沉积体系特征分析基础上,结合测井、岩芯及地震资料,对青西凹陷未投入或投入很少勘探工作量的区域进行了有利区块预测,最终确定最有利勘探区2个、有利勘探区3个,并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区块评价,为进一步滚动勘探提供借鉴和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