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7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95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华北晚古生代煤系主要形成于陆内相对稳定区,古地貌上表现为受限内陆表海盆地,因此,识别层序界面及内部各级单元界面,划分层序及重建沉积体系域,需要总结出适合内陆表海盆地特点的层序划分原则和方法、技术系统。研究表明,识别沉积体系域,鉴定层序界面和各级构成单元界面,进行沉积体系和成因相的配置,划分小层序组和小层序等,这几项工作同步进行,相互映证,是内陆表海盆地层序地层分析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2.
小层序(Parasequence)为Ⅲ级含煤层序的内部构成单元—体系域单元。研究表明,海陆交替型含煤层序可识别出稳定的能作为区域对比的周期性小层序,其顶底界面多为事件型海侵面和泥炭化事件界面。根据小层的成因特点和含煤情况,将小层序划分为:波浪作用为主形成的总体向上变细小层序、潮汐流作用为主形成的含煤小层序(有向上变细、向上变粗又变细两类)、河流作用为主受潮汐流影响形成的具有向上变粗又变细的二元结构的含煤小层序。小层序类型和小层序组的形成与内陆表海海平面变化特点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海水的退却致使沉积体系进入废弃阶段而泥炭沼泽化,标志着小层序发育的终结。因此,研究小层序的形成与研究煤聚积规律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3.
山东黄河北煤田石炭—二叠系太原组地层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黄河北煤田的沉积特征,查清研究区内太原组地层的岩性类型、沉积构造、粒度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明确其沉积体系及沉积相的特征和沉积演化,本文根据野外露头的观察和室内岩心的描述、薄片分析,结合钻井、测井资料,运用沉积学、古生物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岩石粒度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的太原组地层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的含煤地层太原组沉积物中砂岩、粉砂岩、泥岩、石灰岩及煤岩均较发育,常见的含铁矿物主要是褐铁矿、黄铁矿、菱铁矿等;主要层理构造有水平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波状层理、韵律层理等,生物扰动构造非常发育;主要的生物化石发育于台地相灰岩中,包括蜓类、牙形石等个体较大化石;主要发育植物化石有轮叶、科达木、宽带羊齿等;太原组沉积环境比较动荡,为河流相或者浅海相环境,其陆表海盆地层序及内部单元的典型界面有最大海泛面、区域性海退界面和最大海退面,并依据其不同界面,进行了沉积相划分和层序地层分析;研究区内晚石炭世的太原组地层为陆表海沉积序列,其沉积环境演化主要是由海陆交互相沉积向陆相沉积的转换.  相似文献   
74.
海侵事件成煤作用——一种新的聚煤模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晚古生代华北陆表海聚煤盆地海平面具有高频率变化和复合性特点,海侵具有突发事件性,这一规律对盆地充填沉积、沉积体系演化和煤聚积具有控制作用。提出了“海侵事件成煤观点”,认灵海侵事件成煤是大型陆表海盆地所特有的,陆表海盆地的海侵过程是非常短暂的,表现出海侵具“突发”性质,因此海侵沉积具有较好的等时性。煤层与直接覆盖于其上的海相灰岩为一种事件沉积组合,泥炭的煤化作用过程完全处于还原环境下。  相似文献   
75.
东部煤炭数字地震勘探伴随着装备更新和技术进步留下一串闪光的发展足迹,数字地震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勘探能力和精度,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东部煤炭数字地震实际工作中的十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讨论,既是对地震技术自身的进一步完善提高,也是数字地震技术向中西部推广应用可参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76.
利用相干体技术探测煤矿微小构造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煤矿高产高效安全生产地质保障体系要求探明煤矿微小构造,相干体技术利用计算机分析检测三维地震数据体中相邻道之间地震信号的相似性,比常规解释方法更有利于小断层等小构造的识别;相干技术算法中C3比C1、C2两种相干算法在断层识别和边缘检测上具有更高的水平分辨率和垂直分辨率;相干体技术与地震属性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联合使用,形成煤田地震资料解释的新模式,能够更好地解决煤矿生产中遇到的构造、岩性等实际问题,极大提高三维地震成果的使用效率和应用水平;相干体技术在许厂、梁家等煤矿中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7.
分析了采用物探技术解决3大勘探难题,即落差大于采高的断层,煤厚及煤层宏观结构,岩层富水性的可行性和相关要素,提出反演方法多参数应用是解决这些难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8.
提出岩相古地理研究的优势相思路与方法,优势相划分由等时性界面限定的沉积持续时间和沉积厚度这条主线串联起来。优势相分析具有定性与定量兼有的特征,即以各种定性与定量的、反映某个时期或阶段沉积环境特点的关键因素或指标资料为基础,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点、线、面结合,由二维到三维空间,确定该阶段或该时期占优势的主导沉积相或岩相。主导沉积相或岩相既要满足沉积持续时间的主导、又要满足沉积物质表现优势,还需满足盆地或区块总体背景和环境格局上的合理性与综合性。指出优势因素(或称优势参数)是优势相确定的基础和前提。提出了“广义岩相古地理”和“狭义岩相古地理”2个概念,在其研究内容、精度、理论深度、研究区域范围和应用等方面进行区别,但并不能由一两个指标就简单区分,需要综合对比和分析才可以界定。论文还论述了岩相古地理研究出现的7个新方向,这些新的研究方向可根据研究目的和解决的实际勘探目标,进行广义和狭义岩相古地理分析。运用优势相分析思路和方法,在柴达木盆地新生代等时性地层划分及建立了盆地等时地层格架基础上,进行了柴达木盆地关键时期岩相古地理恢复。  相似文献   
79.
安徽淮北煤田二叠系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量钻孔资料分析,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淮北煤田二叠系的沉积特征、沉积序列和沉积环境及其演化,鉴别了沉积相,初步进行了聚煤规律分析。研究表明,淮北煤田二叠系广泛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而且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废弃阶段是聚煤作用的最佳时期,三角洲平原是聚煤的最佳场所。   相似文献   
80.
为了研究岩溶作用过程中泥灰岩溶蚀形态的特征,采用试验分析和室内镜像观察的方法,研究了四川奉节地区三叠系中统巴东组泥灰岩的溶蚀过程及微观溶蚀形态变化。结果表明: 泥灰岩的溶蚀作用受不同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节理裂隙发育的影响,形成多种不同的溶蚀形态,包括树枝状、环状及放射状、串珠状、分散状和生物壳状。泥灰岩在溶蚀过程中,可溶物质不断被溶解,大量的泥质物逐渐脱落并被水流动带走,致使泥灰岩的物质成分发生变化的同时,岩石结构也不断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