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新建川藏铁路由于途径区域构造作用强烈地区,隧道建设中面临的高地应力问题将异常复杂,由此引发的岩爆和大变形成为制约川藏铁路高地应力隧道地质勘察和选线设计的重大难题.当隧道穿越工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的高地应力区时,确定针对性较强的地质指标对岩爆和大变形危险性综合评价尤为重要.在综合分析岩爆和大变形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复杂艰险山区深埋长大隧道岩爆和大变形灾害的破坏特征及关键影响因子,并构建了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通过引入距离函数建立组合赋权规则综合反映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的影响,进而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并依据理想点理论及计算规则,采用闵可夫斯基距离函数构建了川藏铁路高地应力隧道减灾选线模型.以新建川藏铁路某高地应力隧道为例,通过计算各里程段与理想点的距离,对3条线路方案进行岩爆和大变形风险评估的综合比选.研究结果表明川藏铁路某隧道CK线路总岩爆段落占比24.9%,其中不可控岩爆段落占比13.4%,分别比C1K和C2K线路低3.0%、9.1%;CK线路可能发生大变形的区段最少,且其发生中等和强烈大变形的区段分别比C1K、C2K线路低5.0%、5.3...  相似文献   
32.
大别造山带西段南部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红安—大悟地区构造填图的结果,结合室内显微镜分析,给出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序列、变形几何学特征和运动学方向。本地区经历了两期构造变形,早期变形(D1)是发生在地壳中部层次向北的韧性剪切推覆,形成了区域性、透入性的面理和线理构造,第二期变形(D2)是向较浅层次的向北东方向的逆冲推覆,形成了控制地层分布的区域性褶皱和各种露头尺度的小褶皱。结合已有的构造年代学结果,西大别南部的变形历史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40Ma到225~210Ma的韧性剪切变形;第二阶段为早于195Ma的褶皱变形,二者均表现为总体由南向北的运动学特征,揭示出大别造山带折返过程的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33.
本文主要介绍利用在地面风1m/s和7m/s两种不同风速条件下获取的新疆红雁池电厂冷却池航空热红外扫描图像,经S101计算机图像处理,编制电厂运行情况下冷却池表面温度图,计算冷却池水域面积和电厂温排水热扩散面积的方法。文中也对冷却池热扩散规律以及冷却池水面冷却能力等作了初步分析。实践表明,调查资料对该电厂的运行调度、取排水口布局修改以及装机容量的扩充设计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4.
以神东矿区地下水赋存特征及矿井充水因素、矿井水的化学特征、采空区的构造及充填物特征为基础,对神东矿区矿井水井下净化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以大柳塔矿井井下净化工程为实例,对矿井水井下净化工程设计原则进行讨论,并对矿井水井下净化效果进行了分析。由于矿井水为中性-弱碱性及矿井采空区充填物中含有较多的蒙脱石,因此井下净化效果较好,可以达到工业用水标准,经过进一步净化可以作为生活用水。  相似文献   
35.
36.
中国资源卫星绝对辐射校正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概述了有关绝对辐射校正场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敦煌及青海湖两个辐射校正场的地理、地物、气象、大气和环境等特征的优点和不足,并对今后在场地的运作中如何扬长避短提出了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37.
地下实验室具有良好的低本底环境条件,为许多前沿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场所,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关键性的科学研究平台.目前国际上很多国家利用山体中的隧道空腔或地下矿井建立起众多的地下实验室,其中大多数进行天体物理和粒子物理实验与研究,部分同时进行着地球科学、岩体力学、地下生物等学科的相关实验.本文在介绍国际上一些重要地下实验室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在地球物理方面的观测与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介绍;针对深部地下实验室所具有的“超静”与“超净”环境,阐述深部地下环境多种物理场观测所能达到的测量指标;针对深部地下实验室可实现的超高精度观测,讨论深地地球物理观测对目前仪器科学、装备与观测技术提出的挑战,及其将应对解决的诸多地球物理领域关键基础性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