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74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137篇
海洋学   4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光谱相似性测度用来衡量像元光谱的相似程度,是高光谱影像光谱匹配分类的重要工具之一,一般通过设置阈值判断像元光谱和参考光谱是否相似来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多特征转换的高光谱影像自适应分类方法,实现了各种光谱相似性特征和分类器相结合的一种自适应分类。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相比于传统的SVM方法,分类的总体精度更高,还可以避免部分传统光谱匹配分类方法中需要专家经验确定分类阈值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72.
氚(3H)作为一种重要的被动示踪物,经常被用于研究海洋中的物理过程及评估海洋环流模式的模拟性能。使用一个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COM)来研究氚在海洋中的分布、存储和输送。模拟的全球氚通量表明,1975年之前氚主要由海气交换输入海洋,特别是在1963年,氚的气体交换输入约为降水输入的2.5倍,1975年之后两种方式的氚输入通量都大幅减少。比对GEOSECS(Geochemical Ocean Sections Study,1972~1978年)和WOCE (World Ocean Circulation Experiment,1989~1995年)大洋观测计划期间的观测资料发现,我们的模式很好地模拟出了氚的海表分布、水柱总量、经向分布以及次表层的高值信号,主要缺点在于模拟的氚向深层的穿透不足,特别是在全球的两个副热带地区,表现尤为明显,氚输入函数的不确定性和模式物理场描述的不足可能是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模式给出的海洋中氚储存总量的结果与基于观测得到的结果比较吻合,如北太平洋海区:1973~1974年模拟结果约为20.4 kg,相同期间观测估计值为21.1±4.7 kg,1989~1995年模拟结果为20.7 kg,相同期间观测估计值为23.4±2.0 kg。氚在等密度面上高低纬的侧向通风明显,模式成功模拟出氚从中高纬的海表进入,沿等密度面向低纬的次表层输送,又经大洋环流和扩散分别向南半球和高纬输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3.
利用1981-2010年安徽省61个站的逐日风速资料,结合卫星遥感台站分类方法,统计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对年、季节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和小风日数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1) 近30年安徽省年、季节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呈显著减少趋势,小风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城市站的变化速率明显大于乡村站,郊区站基本介于二者之间。(2) 2000年开始安徽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站与乡村站平均风速及小风日数距平的差异有明显增大趋势。(3) 城市站与乡村站年平均风速的趋势系数之差为-0.10 (m/s) /10a,城市化对年平均风速减弱的贡献率为40.0%,春季更明显;城市站与乡村站年小风日数的趋势系数之差为15.58 d/10a,城市化对年小风日数增多的贡献率为46.9%,秋、冬季更明显;城市化对年最大风速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4.
地形斜坡对东海黑潮陆架坡折锋稳定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艳华  王凯  齐继峰 《海洋科学》2017,41(7):120-128
为了研究地形斜坡对东海黑潮陆架坡折锋稳定性的影响,利用简化的线性原始方程,在一定背景流的情况下,主要从增长率、相速度、空间结构和能量方面分析海底地形斜坡变化对坡折锋稳定性的影响。模式结果表明,平底地形时,扰动的强度大且扰动区域广,但有地形斜坡时,扰动区域变窄,强度变弱,地形对坡折锋起稳定性作用。通过能量分析得出东海黑潮陆架坡折锋是正压和斜压的混合不稳定,其中斜压不稳定占主导地位。实验分析得出,地形对东海黑潮陆架坡折锋起稳定作用,斜坡增大,斜压不稳定和正压不稳定均减弱,斜压不稳定减弱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5.
研制异型桩是降低负摩阻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对目前能降低负摩阻力的异型桩的种类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总结,并介绍了作者已授权的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一种端部螺纹X形变截面预制管桩及其施工方法。通过FLAC3D软件分别模拟了圆形等截面桩和锥形异型桩在相同地面堆载的情况下桩身轴力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锥形纵截面的设置可以有效降低负摩阻力的影响。阐述了端部螺纹X形变截面预制管桩能更显著降低负摩阻力的机制,研究成果可为端部螺纹X形变截面预制管桩的设计和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6.
水工程群联合调度是将区域内水库、闸坝、分洪枢纽等不同水利工程对象,根据指定的调度规则库,按照特定目标进行联合调控运用的分析过程.随着流域内水工程对象的不断增加,水工程群联合调度分析计算过程复杂性愈来愈高.为满足新形势下,流域水工程群联合调度计算的时效性需求,建设具有预报调度一体化功能的流域水模拟系统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7.
阿尔泰造山带中广泛发育古生代的花岗质岩浆活动,它们对认识阿尔泰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青河县西南方向敖包特花岗岩体中的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及其捕掳体片麻状英云闪长岩进行LA-ICP-MS定年,分别获得了407±3 Ma和491±3 Ma的~(206)Pb/~(238)U年龄,为早泥盆世和寒武纪末。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早泥盆世的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具有钙碱性-碱钙性和镁质花岗岩的特点,其A/CNK比值为0.98~1.08,为准铝质-弱过铝质,CIPW标准刚玉分子数主体小于1,且其具有较高的Y含量(27.2×10~(-6)~40.5×10~(-6))和Th含量(10.2×10~(-6)~27.0×10~(-6)),随着Rb含量的增加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表现出Ⅰ型花岗岩的特征。寒武纪末的片麻状英云闪长岩具有较低的SiO_2含量(60.28%~64.01%),其初始铝饱和指数应为准铝质一弱过铝质,微量元素特征同样表现出Ⅰ型花岗岩的成因特点。通过综合分析认为该早泥盆世的花岗岩与寒武纪末的英云闪长岩均形成于俯冲相关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78.
基于Landsat8 OLI数据,针对长白山地区综合使用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提取水热蚀变信息,提取精度经野外验证为83.3%。利用等距分区加权叠加分析的统计方法对该地区水热蚀变分布和主要断裂带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热蚀变的强度与该区域距断裂带的距离呈现负相关。新形成的断裂带附近以及断裂带的交汇处水热蚀变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179.
滇东南老君山矿集区广泛分布的矽卡岩是本区锡-钨-锌-铟多金属矿床的主要赋存围岩。长期以来,该区含矿矽卡岩的成因争议较大,由此也制约了对该区锡钨多金属成矿规律的认识。本文以区内代表性的都龙和南秧田矿区含矿矽卡岩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地质特征详细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电子探针和ICP-MS分别测定了上述两个矿区含矿矽卡岩的矿物成分、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探讨了它们和多金属矿床的成岩成矿机制的关系。结果表明,区内同时存在与地层产状一致的"层状"含矿矽卡岩和明显切割层理的穿层含矿矽卡岩。都龙矿区含矿矽卡岩富Fe、贫Al,主要矿物端元成分为钙铁榴石(And_(52-69)Gro_(28-45)Spe_(1-4))、钙铁辉石(Di_(11-41)Hd_(51-73)Jo_(0-28))和铁阳起石等,从干矽卡岩到退化蚀变阶段,形成环境由酸性的弱还原环境向偏碱性的相对氧化环境变化。南秧田矿区含矿矽卡岩富Mg、Al,贫Fe,主要矿物端元成分为钙铝榴石(Gro_(82-89)Alm_(7-13)And_(2-5))、透辉石(Di_(55-81)Hd_(18-42)Jo_(0-5))和透闪石(阳起石)等,形成于相对还原的环境。都龙和南秧田矿区含矿矽卡岩与花岗岩都显示出相似的、LREE相对富集的右倾型稀土配分模式,多具有中等-弱Eu负异常,与典型的热液交代成因矽卡岩特征相似。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含矿矽卡岩主要形成于燕山晚期花岗岩浆热液与围岩的交代作用,"层状"矽卡岩可能是热液沿层间构造、岩相突变带等有利位置进行交代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0.
东亚地区MIS 5时期孢粉记录的植被与气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末次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MIS 5,71~128 ka BP)离现代间冰期最近,对其认识有助于预测未来环境,而化石孢粉是恢复古植被与古气候的重要指标。通过对选择出的东亚地区孢粉记录的具有年代数据和孢粉图谱的古植被和气候研究的综合分析,初步认为:①MIS 5的植被格局可与现代间冰期即全新世的植被格局对比。②各区孢粉记录了MIS 5气候波动,部分地区可划分出5a,5b,5c,5d和5e,存在轨道尺度变化,千年尺度事件较少发现。③东亚季风是影响现代东亚季风区环境的主要因素,但日本可能还受到西风环流和洋流的影响;西风、印度季风和地形是影响青藏高原环境的主要因素。④东亚地区,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区,分辨率较高的孢粉记录的环境变化仍需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