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北极大气偶极子异常与冬季北极海冰运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国际北极月平均浮冰观测资料(1979~1998)、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1960~2002), 研究了一个以前被忽略的大气环流异常——北极大气偶极子结构异常及其与冬季海冰运动的关系. 偶极子结构异常是冬季(10月~ 次年3月)70°N以北月平均海平面气压经验正交分析的第二个模态, 它解释了总方差的13%. 偶极子异常中心之一位于加拿大的北极地区, 另外一个中心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和西伯利亚边缘海区. 由于大气偶极子异常强的经向性, 它成为驱动北冰洋海冰和冷空气进入巴伦支海、北欧诸海以及北部欧洲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2.
广东气象网络安全物理隔离方案   总被引:1,自引:13,他引:1  
王佳  孙鹏  陈晓宇  梁苑苑 《广东气象》2006,(3):56-57,60
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网络安全常用的几种物理隔离技术,及其在广东省气象局的应用方案,从若干角度对网络安全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物理隔离作为省府电子政务专网的必要性,以及省气象局网络介入的实现,分析该种实现方式在物理隔离方式中的优势和关键技术。此外,对该种方式的网络安全程度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对物理隔离的发展方向和将来网络安全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93.
综合布线系统在气象核心网络升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佳  梁苑苑 《广西气象》2006,27(2):37-39
综合布线系统采用标准化的语音、数据、图像、监控设备,各线综合配置在一套标准的布线系统上,统一布线设计、安装施工和集中管理维护。综合布线系统在广东省气象局核心网络升级综合布线实际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4.
通过对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期间的紫外线辐射强度监测资料和同期太阳总辐射量、云量、相对湿度资料的统计分析,研究了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变化特征及与相关气象因子的关系。指出紫外线辐射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强,冬季最弱。紫外线辐射强度日变化有明显规律,日最大值出现时间多集中在12—14时。紫外线辐射强度与太阳总辐射量呈明显正相关,与云量、相对湿度呈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95.
在野外露头观察与实测的基础上,将钻井、录井及实测资料相结合,运用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相关理论方法,对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沉积特征和层序充填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索油气地质意义。五峰-龙马溪组页岩野外沉积特征明显,识别度高,厚度60~130 m,下部为硅质页岩,向上砂质含量逐渐增加,岩性过渡为泥质粉砂岩。通过测井曲线特征、岩性、沉积构造响应及海平面升降,可将五峰-龙马溪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对称发育,横向上连续性较好,纵向上特征明显;Sq1海侵体系域在研究区内广泛发育,沉积一套硅质页岩,Sq2上部开始发育高位体系域沉积,对应为泥质粉砂岩沉积,Sq3下部发育海侵体系域泥岩沉积,Sq4以高位体系域为主,发育泥质陆棚相炭质页岩沉积。五峰-龙马溪组在整个层序充填过程中受到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的控制,物源主要来自东南缘雪峰古隆起,早期的火山热事件为页岩中大范围硅化现象提供硅质来源的同时,为该时期浮游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促进了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中有机质的发育,为页岩气富集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气源。   相似文献   
96.
物探与水文地质的有机结合可明显提高岩溶区找水定井的命中率。岩溶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以及地层岩性对地下水的富集有着决定性的控制作用,有良好岩性配置的低位向斜槽谷区是岩溶找水工作的首要优选靶区;根据测区地质情况和地形条件、目的任务合理选择物探方法,当工作区具有浅覆盖、地下水大埋深和地层电性差异明显等特点时,音频大地电磁法解译成果更为可靠。文章以黔江罗家坝ZK3井为实例,阐述了水文地质调查与物探工作成果在指导岩溶区找水定井中的具体应用,证实了水文地质调查与物探结合的方式在岩溶地区找水定井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7.
上扬子海洋经历奥陶纪冰期之后,早志留世气温回暖,生物大量繁殖,上扬子地台石牛栏组(埃隆期)发育一定规模的珊瑚—层孔虫礁,生物礁为一些规模较小的点礁。在大量野外地质观察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镜下薄片鉴定、碳氧同位素及元素分析等方法,对早志留世上扬子海洋生物礁的发育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该生物礁主要发育于石牛栏组中上段,造礁生物主要为珊瑚和层孔虫,附礁生物为苔藓虫、腕足类、头足类、藻类、海百合及双壳类等,主要发育于碳酸盐缓坡地带,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分别为定殖期、拓殖期、泛殖期和衰亡期,自下而上泥质及砂质含量逐渐减少,灰质成分和生物种类逐渐增多。在加里东构造运动的影响下,石牛栏组生物礁的生长频频受到外来物源搅动、海平面升降、海水温度及盐度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石牛栏组生物礁的生长特征、演化、延伸规模及大小。全球同期生物礁对比表明,早志留世埃隆期生物礁发育具有全球性,主要发育于气候温暖(20~28℃)的南北纬25°~30°碳酸盐台地边缘上,主要分布在劳伦古陆、西伯利亚古陆和哈萨克斯坦板块等地区,但与上扬子海洋早志留世生物礁在发育特征、演化、延伸规模及大小都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8.
快速城市化显著改变了城市下垫面空间特征,对地表产汇流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综述城市下垫面空间特征对地表产汇流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以下垫面空间特征对产汇流过程的影响为主线,聚焦不透水面和微地形两类空间特征,总结城市下垫面空间特征及其表征方法;从不透水率与不透水面空间变化、数值模拟与物理实验等方面,分别梳理不透水面和微地形等空间特征对地表产汇流过程的影响研究成果。展望未来城市下垫面空间特征对地表产汇流过程的影响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影响机理解析、主控空间特征参数识别与敏感性分析、城市水文效应适应性应对等,以期为快速城市化下城市水文效应解析和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9.
从实测数据中分析滑坡灾害的成因机理,对于准确识别潜在危险区与及时制定防治措施十分重要。由于现场监测数据的数量庞大、来源多样,常规的数据处理方法难以从海量监测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进而对滑坡变形演化趋势作出正确评价和预测。本文基于经典数据挖掘方法中的两步聚类法与关联规则分析,提出了滑坡变形行为的关联分析挖掘技术,并以长江三峡库区新铺滑坡为例,对库水位波动及降雨影响下的特大滑坡位移速率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该滑坡的变形受库水位高程水平、库水位波动速率与降雨强度等因素的多重影响,水位下降、强降雨与滑坡变形密切相关;滑坡不同空间位置处的变形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由坡脚至坡顶,库水位波动的影响水平依次降低,降雨强度的影响水平逐渐增强。本文提出的数据挖掘方法可定量分析滑坡变形的控制因素,并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验证了相关规则的可靠性,这对于海量监测数据条件下滑坡灾害的成因分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
WRF模式不同微物理方案水凝物的预报能力检验与集成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佳  梅钦  陈钰文 《气象》2017,43(5):552-559
文章利用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卫星TMI(TRMM Microwave Imager)探测反演的云水、雨水和冰水新版改进资料,定量化检验了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6种微物理方案(Lin,WSM6,Thompson,Morrison 2-mom,CAM5.1,NSSL 2-mom)对江苏近海及周边海域上空云中水凝物的预报能力。19次个例统计检验结果表明,6种微物理方案基本都能预报出水凝物的量级及大致范围,对于云水的预报,除NSSL2-mom方案误差较大外,其余5种方案误差均较小;CAM5.1方案对雨水含量较大时的预报效果较好,但对于雨水含量较小时的预报误差较大;Lin方案对于冰水的预报效果较好,更接近于实况。在此基础上,选用等权集成(EMN)和消除偏差集成(BREM)两种方法开展集成预报试验,结果发现,两种方法均可以减小预报的误差,且消除偏差集成的方法比等权集成的改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