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74篇
大气科学   97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an AGCM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t is well known that significant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occurred around the end of the 1970s. Whether these variation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evolution of glob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d sea ic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s investigated with an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GCM). The model is forced with observed monthly global SST and sea ice evolution through 1958-1999. A total of four integrations starting from different initial conditions are carried out. It is found that only one of these reproduces the observed interdecadal changes of the EASM after the 1970s, including weakened low-level meridional wind, decrease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increased sea level pressure in central China, as well as the southwestward shift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ridge and the strengthened 200-hPa westerlies. This discrepancy among these simulated results suggests that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the EASM cannot be accounted for by historical global SST and sea ice evolution. Thu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interdecadal timescale change of monsoon is a natural variability of the coupled climate system evolution cannot be excluded.  相似文献   
82.
上新世早—中期是巴拿马海道关闭及印度尼西亚海道收缩的关键时期。目前,针对这两个海道关闭的气候效应已有不少研究,但多数研究关注巴拿马海道、洋流变化及其与北半球高纬冰盖发育的联系,缺乏两大热带海道关闭/收缩对东亚气候影响及机理的研究。我们基于挪威地球系统模型(NorESM-L)探讨了印尼海道收缩及巴拿马海道的浅关闭对东亚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海道的关闭/收缩加强了北太平洋的经向梯度,进一步导致夏季近地表气温在东亚北部降低,东亚南部升高;降水在长江流域至中国东海一线显著增加,但在东亚南部至西南部显著减少。冬季,近地表气温在东亚大陆地区升高,降水减少。上述变化主要由印尼海道的收缩导致,除冬季温度外,巴拿马海道浅关闭对东亚气候的影响较弱。此外,结合定性的记录-模拟对比,我们进一步揭示出热带海道的关闭/收缩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东亚气候在中上新世的转型,但不是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3.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发展经济的内在要求。文章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对象,对其背景进行了SWOT分析,归纳了重点发展节点和重点发展轴,提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应以现有的区位、资源、产业为依托,运用"点-轴系统"指导开发,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合理布局临港工业园区、把扩大开放和腹地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  相似文献   
84.
前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气候变化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曾经辉煌的楼兰文明、玛雅文明、吴哥王朝等的衰落都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关注的逐步提高和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研究气候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早已成为政府决策者和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厄尔尼诺事件,即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连续偏暖5个月以上的现象,对全球诸多地区的气候异常(如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巴西东北部等干旱以  相似文献   
85.
通过引入改善了地表反照率参数化方案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环流模式,我们对IAP短期气候距平预测系统(IAPPSSCA)中的大气模式部分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前后的IAPPSSCA,我们对1980~1994共15年中国夏季降水异常进行了集合预报检验,与实测结果比较表明,改进后的IAPPSSCA对江淮和华南地区的预报技巧与原先的系统相比只是有略微的提高,但对我国东北、华北、河套区域以及整个中国东部的预报技巧则比原系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从而表明气候模式中陆面过程的正确表述可以提高模式气候预测的能力。利用改进的IAPPSSCA和IAPENSO预测系统提供的预测海温距平,我们对1998年中国夏季降水异常进行了预报(该预测3月份提供给有关单位)。今与实际情况比较表明,改进了的IAPPSSCA和IAPENSO预测系统耦合,对1998我国夏季旱涝形势的预测与实测基本相符,但强度较小,说明有一定预报能力,但也还有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6.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和NOAA海表温度(SST)资料,分析了冬、夏季Hadley环流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海温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上的关系. 结果表明,冬季北半球Hadley环流强度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同时还呈现出明显的增强趋势. 伴随着Hadley环流的加强,环流中心位置南移,高度上升;夏季南半球Hadley环流变化主要表现为强、弱、强的年代际振动,没有明显的线性趋势. 研究还显示冬季Hadley环流与Nino3区SST正相关,这种相关性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 年际尺度上,冬季北半球Hadley环流与Nino3区SST正相关;夏季南半球Hadley环流与Nino3区SST负相关,即当赤道中东太平洋SST异常偏暖(冷)时,冬、夏季Hadley环流变强(弱).  相似文献   
87.
经历了两次"人工智能寒冬"之后,机器学习于近十年再次进入大众视野,且有腾飞发展之势,已在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系统等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从已知数据集中总结关键信息和主要特征,从而对新数据做出准确的识别和预测,分别是机器学习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将机器学习整合到气候预测的思路切实可行.本文,首先以线...  相似文献   
88.
该文基于夏季降水异常存在准两年振荡的特征 ,提出了预测年际降水异常和大气环流距平的一个有效的新方法 ,其预测效果显著优于通用的传统方法 ,因而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而对大气环流有关变量的预测效果的改进尤其显著 .  相似文献   
89.
把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构建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造成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主要根源,并且在近年来有加重的趋势。暴雨、台风、持续性强降温、暴雪、高温热浪、重霾污染等都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科学家们需要剖析形成这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原因和科学过程、机理,并研究构建有效的科学预测方法,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90.
张颖  王会军 《气象学报》2010,68(4):539-549
为了分析在全球变暖的情景下西北太平洋地区(WNP)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从而为该地区台风活动的未来变化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文中选取了18个参加CMIP3试验的全球海气耦合模式,考查了在SRES A2试验中21世纪末(2080—2099年)相对于20C3M试验中20世纪末(1980—1999年)对台风活动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场包括海表面温度(SST)、纬向风的垂直切变(MWS)、海平面气压(SLP)、大气顶向外的长波辐射(OLR)和降水在WNP的变化情况。主要分析了多模式集合的结果以及环境场的变化在模式间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到21世纪末,所有模式在西北太平洋区域SST都是一致的升高趋势,增幅在2℃以上,SST的变化是所有考虑的变量中在模式间一致性最好的,绝大部分区域信噪比都在4以上;降水在整个WNP区域也是一致增强的趋势,在赤道低纬度地区增幅较强,其变化在模式间的一致性较好,大部分区域18个模式中超过12个表现出降水增加的变化,在这些区域信噪比大都在0.6以上;SLP的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高低压系统的强度均为减弱的趋势,其中低压的减弱在模式间有着更好的一致性,大部分区域的信噪比都大于0.6;MWS和OLR在空间上没有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且在不同的模式间变化的差异较大,大部分区域的信噪比都在0.3左右。但是在与台风活动有显著负相关的关键区内,大部分模式区域平均的MWS和OLR在SRES A2试验中都变小,多模式集合也是减弱的趋势。从SST、降水、关键区的MWS和OLR的分析来看,在全球变暖的情景下,环境场的变化可能是有利于台风活动的。但是目前关于环境场对于台风活动的影响和相互关系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环境场的变化对于台风活动会有怎样的具体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