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60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1.
为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年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生长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本研究以缙云山不同年龄马尾松为分析对象,运用树木年代学原理及方法,建立小龄树(1971~2020年)和大龄树(1940~2020年)马尾松树轮宽度年表,并计算胸径处断面积生长量(BAI);分析近40年来不同年龄马尾松生长变化状况及树轮宽度年表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气候变暖背景下,不同年龄马尾松生长均受到一定阻碍,1983~2013年间,大、小龄树BAI显著下降。与1980~2020年间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两龄级马尾松生长均受到第二次高生长期温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与当年9月平均最高温,上年及当年9月平均温呈显著负相关;小龄树马尾松生长还受限于生长季降水条件,对降水更敏感;表现为与当年第二次高生长期(9~10月)、上年5月、 10月及当年10月降水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为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马尾松林的合理经营与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2.
燕山运动时期,四川盆地边缘的龙门山、米仓山和大巴山剧烈隆起遭受剥蚀,古陆前缘的川北台陷梓潼—剑阁台凹和旺苍台凹接受了大量含铀陆源碎屑。铀矿化受大地构造位置、蚀源区铀源条件、沉积区岩相古地理和成矿地质环境制约。铀以吸附状态存在,呈细分散状、星点状存在于砂岩、砾岩孔隙中。  相似文献   
113.
结合正在实施的科研项目,笔者等就斜坡、边坡与滑坡,勘察与勘查,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等容易混淆的术语,地质灾害与非地质灾害野外判别、不稳定斜坡术语的含义及特点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初步建立山区地质灾害与非地质灾害典型识别图谱。  相似文献   
114.
根据魔芋生长发育特性及其对生态气候环境的要求,综合分析了影响富源魔芋生长的有利生态气候条件和不利气候因素、气象灾害,并指出:富源具有春秋暖和,无霜期较长,雨热同期,多云少照,湿度较大,风速较小的气候特征。富源总体的气候生态环境适宜魔芋生长发育,合理应对灾害天气对获取高产优质魔芋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115.
裂隙岩溶含水系统溢流泉演化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王云  于青春  薛亮  马浩 《中国岩溶》2010,29(4):378-384
本文利用非连续裂隙网络介质模型,耦合水动力条件和碳酸盐溶蚀动力条件,建立岩溶含水系统演化的数学模型,并用数值法进行模拟分析。在已建数值模型基础上,构造了两组实例模型(降水入渗补给的裂隙岩溶含水系统和河流补给的裂隙岩溶含水系统)来研究裂隙岩溶系统中溢流泉早期演化过程。模拟发现,裂隙岩溶含水系统演化过程中,裂隙不断被溶蚀拓宽,致使系统中潜水位不断下降,许多小泉被疏干;同时不同裂隙之间存在溶蚀差异,在潜水位及优势通道附近的裂隙溶蚀速度快,而其它位置则相对慢得多,差异溶蚀促使系统形成优势溶管,优势溶管逐渐袭夺水流,形成大泉。另外对比两模型发现,降水入渗为主要补给源的裂隙岩溶含水系统,泉管道从汇向源发育;而河流入渗为主要补给源的裂隙岩溶含水系统,泉管道则由源向汇发育。   相似文献   
116.
117.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本文从指示成矿物质来源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硫、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各期岩浆岩、岩脉与成矿的关系等方面,对围山城成矿带金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着重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18.
施洞口断裂位于贵州东部,曾作为贵州大地构造的分界,但马号段构造样式历有争议,为了探讨施秉县金钟山非典型丹霞地貌成因,即金钟山白垩纪断陷盆地及其“红层”非典型丹霞山体地貌形成的控制因素,对施洞口断裂带马号段、台盘段和舟溪段等多个重要剖面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否定“巴团飞来峰构造”,认同1:20万镇远幅区域地质图划定的构造透镜体形式,同时查明了金钟山白垩系南东边界的沉积关系其实是断层接触,构成施洞口断裂马号地区较大规模构造透镜体的南东边界,使施洞口断裂在整体的平剖结构展布上呈现分支联合的构造透镜状普遍规律特征,另外认为马号—金钟山公路沿线寒武系白云岩为不整合沉积覆盖于青白口系之上,而东侧一带的青白口系又以逆冲断层“推覆”于寒武系白云岩之上,从而成为导致施洞口断裂带在马号段构造特征较为复杂的主要原因,据此本文对施洞口断裂构造特征进行了再次调查梳理,具有较重要的基础地质科学意义,并从地质演化角度解释了施秉金钟山白垩纪断陷盆地及其“红层”非典型丹霞地貌山体的形成,可为金钟山的旅游开发提供地学科普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9.
北极海冰变率的独特模式及其与大气强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Arctic sea ice concentration(SIC) variability and the connection to atmospheric as well as radiative forcing during winter and summer for the 1979–2017 period are investigated.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with different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IC in summer and winter is extracted using th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 analysis. The present study confirms that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has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SIC through both 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processes, as the heat flux anomalies in summer are radiatively forced while those in winter contain both radiative and "circulation-induced" components. Thus,atmospheric fluctuations have an explicit and extensive influence to the SIC through complex mechanisms during both seasons. Moreover, analysis of a variety of atmospheric variables indicates that the primary mechanism about specific regional SIC patterns in Arctic marginal seas are different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20.
王云  杨宇  刘毅 《地理研究》2020,39(9):1958-1971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新时代最有共识、最有优势、最富挑战的战略方向,亟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理论探索。国内外经典创新系统理论更加专注于创新系统内部,注重单一空间的创新要素与创新活动组织问题,忽视了全球和区域之间要素的关联模式,缺乏在全球视野下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综合观察。由此,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经典创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全球视野下的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以“科技-产业-全球生产网络”和“人才-环境-世界城市网络”为链条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理论模式,认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球创新网络、全球生产网络和世界城市网络三重网络结构的核心节点,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实现三重网络的协同效应。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下,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双核心与双链条的发展情况,并以此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路径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