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2篇
  免费   215篇
  国内免费   294篇
测绘学   95篇
大气科学   110篇
地球物理   134篇
地质学   813篇
海洋学   97篇
天文学   36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12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西藏过铝花岗岩研究近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过铝花岗岩是强烈岩浆活动的一种重要产物。西藏广泛分布过铝花岗岩,喜马拉雅地区是闻名世界的过铝花岗岩研究基地。西藏过铝花岗岩是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相伴生的产物,因此,对这套花岗岩的研究是目前颇受国际地学界关注的问题。在总结过去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笔者于最近3年在西藏对过铝花岗岩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992.
西藏南部过铝花岗岩的分布及其意义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西藏南部过铝花岗岩的岩带划分、空间分布和岩浆活动的峰期、规模等方面,总结了西藏南部过铝花岗岩时空分布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过铝花岗岩岩浆活动始于早侏罗世,在中新世达到峰期,且主要集中在20~10Ma;岩石类型主要有电气石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冈底斯带过铝花岗岩岩浆活动具有由东到西、由南向北的迁移活动规律;西藏南部过铝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可划分为5期。  相似文献   
993.
班公湖-怒江带、羌塘地块特提斯演化 与成矿地质背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孟家屯岩组是山东省地矿局第九地质队张连峰等人1992年进行1∶50000新汶、放城幅区调时,在新泰市孟家屯一带发现的一套石英岩组合的表壳岩,并将其划归为泰山岩群的底部[1]。前人认为孟家屯岩组总体上发生了3期变质作用?:第一期区域变质作用,使孟家屯岩组泥质岩中出现了斜长石、蓝晶石、铁铝榴石,基性岩中出现斜长石、普通角闪石等新生矿物,变质作用达中级变质,岩石的形成温度为T=530~630℃,压力p=0.58~0.72GPa,属中压相系中的低角闪岩相;第二期区域变质作用为泰山岩群地层发生的退变质作用,形…  相似文献   
994.
对维美组的沉积结构、构造、动物群生态特征、地层展布情况和放射虫硅质岩的产出环境等进行了分析,认为维美组与其南部的同期沉积门卡墩组顶部石英砂岩一样,同属典型的滨浅海沉积,晚侏罗世康马-隆子和北喜马拉雅地层分区为统一的滨浅海,不存在次深海—深海环境。层序地层分析表明,当时曾发生了陆架海退和陆架暴露事件,造成了大面积石英砂岩的沉积和相关的层序不整合界面。侏罗纪的沉积环境演化与古地理变迁说明,藏南特提斯被动大陆边缘自形成以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多次活动、稳定,海侵、海退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5.
三河-平谷8.0级大震区震源细结构的深地震反射探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在1679年三河-平谷8.0级大震的震源区布置了两条总长140km,24次覆盖的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剖面穿过夏垫断裂及二十里长山断裂,结果表明,该区以双程走时7.0s(21km)左右和11.0-12.5s(33-37km)左右的两个强反射叠层把地壳分为上地壳,下地壳和壳幔过渡带;地壳结构在纵向上差异较大,浅部成层性较好,层组较多,结构复杂;上地壳总体呈反射“透明”性质,下部地壳表现为明显的反射性质;在横向上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深部断裂主要有夏垫断裂下方的地壳深断裂,断层面较陡,近下直立,该断裂可能为三河-平谷8.0级大地震的发震断裂;分别在两条剖面下地壳和上地壳下部存在局部强反射能量团,应为上地幔物质上涌冷却形成的岩墙或岩体;由于该处的岩浆活动造成了局部应力分布的差异。导致了地壳深断裂的形成,这可能是三河8.0级大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996.
榴辉岩的泊松比及其对造山带下地壳拆沉作用的指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的实验测定以及前人的实验结果表明, 水化作用将明显增加榴辉岩的泊松比, 新鲜未退变榴辉岩(H2O+ < 1.0%)的平均泊松比为0.24~0.25, 该值与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相一致, 而明显低于前人给出的榴辉岩平均泊松比(0.27±0.02). 未退变榴辉岩的泊松比显著低于下地壳镁铁质麻粒岩, 也低于上地幔橄榄岩. 大别超高压带、青藏高原和安第斯山脉现今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泊松比均大于0.26, 加之它们均具有正常的上地幔Vp值, 表明由于拆沉作用榴辉岩在这些俯冲-碰撞造山带下地壳和上地幔已不存在或不是重要组成. 榴辉岩从形成至拆沉是在<15 Ma的十分短暂时间内完成的.  相似文献   
997.
本文对地面气象测报《AHDM4.11》软件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98.
谭虎成 《湖北气象》2002,21(3):36-38
秭归县Ⅱ型自动气象站于1999年10月8日安装守毕,在投入试运行后,与地面气象人工观测同步进行,经过一年多的调试和改进,2001年,Ⅱ型自动气象站的观测数值已趋于稳定,由于两者各气象要素感应元件和测值原理的差异,造成了观测资料有一定差值,本文通过对2001年1-12月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它们的感应元件和测值原理等方面寻找差值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99.
大连地震台数字与模拟记录测定震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大连地震台在“九五”计划后期安装了宽频带数字化地震观测仪器。2000年10月,经专家组验收合格并投入正常运转。现已取得近1年的观测资料与7个月的正式数字仪器地震观测报告。  相似文献   
1000.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岩浆系统深部结构的深地震测深研究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利用三维深地震测深技术,研究了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结果表明,以低P波速度为主要特征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岩浆系统在地壳范围内可分为3个深度层次:在9~15km深度,岩浆系统分布的主要特征是范围广、尺度大、近南北走向,是地壳内储存岩浆的主要位置;自15km深度以下直至下地壳,其分布横向尺度较小,显示出岩浆自上地幔侵入地壳的痕迹,这也意味着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极有可能延伸到上地幔,或更深;在地壳浅部,深度小于8~9km范围内,岩浆的分布范围更小一些,集中在天池火山口稍偏北的南北方向上.如果说低P波速度与岩浆系统关联的话,那么它反映出这部分岩浆仍然处于较高温度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至少不是残留的,或者说是处于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