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90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05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61.
两类埃达克岩(Adakite)的判别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埃达克岩是目前地学界的研究热点 ,普遍认为具有两种成因类型。在大量分析已经发表的两类埃达克岩资料的基础上 ,发现通过 Sr/Y- w (Y)散点图、Sr- Y× 10 - Zr三角图、Y/Yb- Sr/Y- L a/Yb三角图能够判别 , 类埃达克岩。  相似文献   
62.
地质科学方法论的思考——以构造地质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桂棠 《地质通报》2008,27(9):1451
地质学的形成和发展至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地球科学的研究和方法也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地质学理论和地质学方法论一直是融于一体的,有建树的地质学家同时又是一个思维创新的地质学方法论学家.他们用哲理化的语言留下的地质学专著,如赫顿的<地球的理论>(1795)、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1830)、居维叶的<地球表面的革命>(1826)等,奠定了地质学的基础,也是地质学方法论的基础.直到20世纪中期,1963年美国地质学会75周年纪念大会以"地质哲学"为主题在会前撰写出版了第一本综合性的地质哲学著作<地质学的组构>,才开始了有组织的系统的地质哲学研究活动.尽管不同学者对地质学的范畴归类认知不同.但是通常地质学家强调地质学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区别于物理学和化学,其目的是重建地球史,重塑地球物质运动的特殊地质事件的时间一空间序列.探求地球变化(如岩石圈运动)的内在规律性.地质学也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对地球上发生的变革过程及变化原理的理解.而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地质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主要用来为社会发展服务,致力于解决资源能源和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63.
藏南过铝花岗岩中电气石的矿物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藏南过铝花岗岩中电气石的地质产状、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在以氧原子数为24.5计算的化学式中,电气石的(Fe+Mg)/Mg比值在2.32~5.37之间,指示花岗岩和伟晶岩中的电气石均为黑电气石系列,而且属镁电气石—铁电气石系列中的较富铁电气石的成员;(2)电气石的FeO/(FeO+MgO)值高达0.70~0.89,与贫Li花岗岩接近,Al-Al50Fe50-Al50Mg50图解和Fe-Mg-Ca图解投点均位于贫Li花岗岩区,属于贫Li花岗岩有关的电气石;(3)TiO2-MnO/CaO-MgO/FeO三元图解可判定属于第Ⅰ类,即MgO和FeO含量同步消长,且较贫Mg富Fe,而MnO和TiO2含量为异步消长,这与电气石的FeO/(FeO+MgO)值所反映的性质相同;(4)地质产状、矿物学及矿物化学揭示的成因信息表明藏南过铝花岗岩中的电气石为酸性侵入体岩浆期后热液成因。  相似文献   
64.
2004年8月,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在意大利举行,构造与沉积的关系是本次大会的重要研讨内容之一。本次大会有96篇摘要参加该主题的讨论,其中有29篇涉及了前陆盆地沉积与逆冲作用的过程、伸展作用与盆地的沉积关系、走滑(包括斜向挤压走滑、斜向拉伸走滑)与沉积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65.
三江中北段弧—盆格架与地质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弧—盆体系中岛弧与弧后盆地相间并存是一大特色。本文以昌都地区三叠纪弧—盆格局为例 ,阐明了岛弧、弧后盆地与夹于其间的微陆块等地质特征 ;划分出 2个构造演化阶段 ,一是早中三叠世江达—阿中岛弧与弧后盆地的发育 ,二是晚三叠世滞后型岛弧与生达残留弧后盆地的形成 ,并揭示了其演化的动力学。  相似文献   
66.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蛇绿混杂岩带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主要有南迦巴瓦群(Pt1nj)、大拐弯群(Mz)和冈底斯群(Pt1gd)三个岩石地层单元。其中大拐弯群主检分布在楔入体的东缘,主要由变玄武岩/辉绿岩、辉石岩、镁质橄榄岩、石英岩和大理岩等组成,岩石类型和化学成分特征经绿岩套类似。但其岩石化学性质与典型的大洋中脊蛇绿岩判差别较大,形成环境为具有陆壳性质的中等-慢速扩张的小型洋盆,属陆间海/弧后盆地。自45Ma以来,该地区经历了强烈的  相似文献   
67.
对出露于拉萨地块北部的达如错接奴群安山岩进行了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原位Hf同位素研究。用LAICP-MS技术测得的安山岩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63.3±1.7Ma,即火山活动时限为晚侏罗世早期。安山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典型高镁安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所有样品均具有较高的Mg O、Mg#值,低的TFe O/Mg O值(小于1.5);所有样品都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具有Eu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锆石εHf(t)值为较均一的负值(εHf(t)=-8.5~-6.7)。研究表明,达如错高镁安山岩很可能是班公湖—怒江洋壳在俯冲消减背景下,由俯冲沉积物熔融产生的熔体与地幔橄榄岩发生交代作用的产物,形成于与班公湖—怒江洋壳俯冲消减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安第斯型)的构造环境。由此认为,晚侏罗世接奴群火山岩是班公湖—怒江洋壳俯冲消减的产物,从而为班公湖—怒江洋壳的俯冲消减提供了直接的火山岩证据。  相似文献   
68.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中东段八宿、安多、蓬错西等地已有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报道,然而西段至今尚没有发现类似岩石出露。在班公湖-怒江西段改则洞错地区舍拉玛沟中发现高压麻粒岩(可能是退变榴辉岩),岩石呈透镜状、似层状或块状产于斜长角闪岩及变质辉长岩中,详细的岩相学及矿物化学研究确认,早期矿物组合主要为石榴子石、单斜辉石及斜长石(大部分钠黝帘石化),后期发生了较强烈的退变质作用,矿物组合为角闪石和斜长石,发育典型的"白眼圈"结构。利用LA-ICP-MS锆石U-Pb方法获得高压麻粒岩的原岩时代为254±2Ma,指示班公湖-怒江洋盆打开的时限可以追溯到晚二叠世。地质温压计估算结果表明,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为780~900℃和13~16k Pa,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发生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为430~480℃和4.5~5.2k Pa,极有可能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发生高压麻粒岩相(甚至达到榴辉岩相)变质作用的产物。它的发现说明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部存在高压变质带,可能是大洋深俯冲的产物,这对研究青藏高原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前人关于南澜沧江构造带团梁子岩组的时代和构造属性有不同的认识.对景谷地区的团梁子岩组的物质组成、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团梁子岩组是一套强变形、弱变质的构造地层,主要由深海洋盆泥质岩和近岛弧碎屑岩构成,夹杂有洋中脊型玄武岩、硅质岩等岩块.2件变沉积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结果显示其原岩时代分别不早于272±2 Ma和259±1 Ma.侵入团梁子岩组的安山玢岩锆石U-Pb年龄为244±1 Ma.团梁子岩组的变玄武岩岩块属于低钾拉斑玄武岩系列,具有典型的N-MORB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团梁子岩组的岩石组合特征和原岩性质,认为其很可能是一套晚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团梁子岩组和南澜沧江构造带内其他洋盆相残余物质指示南澜沧江构造带是一条古特提斯结合带,代表存在于晚古生代的弧后小洋盆,而非宽阔的大洋.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华南扬子陆块和华夏增生体两大构造单元南华纪-二叠纪7条综合性剖面岩性、岩相、地层厚度、沉积环境、变形与变质作用的对比研究, 以及对扬子陆块南缘以及华夏增生体具有指相意义(与洋壳相关)的岩石组合的系统总结与分析, 以地层区和分区为单位对盆地原型进行了初步划分,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华南地区南华纪-二叠纪盆地和构造演化的基本规律, 总结出构造演化的发展阶段, 揭示了扬子陆块与华夏增生体沿江绍-郴州-钦防北东段碰撞对接的时间发生在早古生代末, 西南段碰撞对接的时间相对较晚, 可能发生在二叠纪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