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徐星娜  汪勇  沈吉  王勇 《沉积学报》2012,30(6):1072-1079
以青海湖东南部湖盆钻取的长475 cm沉积岩芯(QH 2005)为材料,基于6个层位14C年代(4个总有机碳(BOC)样品年代和2个木质素样品年代)建立了晚冰期以来QH 2005钻孔的“深度-年代”模型,并对BOC样品14C年代的硬水效应(732~2475年)进行了校正。挑选沉积物中成年介形虫(Limnocythere inopinata或Eucypris inflata)壳体,对其测定了δ18O值;同时测定了L. inopinata壳体体长,在此基础上利用经验公式定量恢复了青海湖湖水古盐度;此外还对QH 2005钻孔沉积物进行了红度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QH 2005孔沉积物红度和介形虫壳体δ18O指标所揭示的晚冰期以来气候演化模式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而L. inopinata壳体体长定量重建的湖水古盐度只在较长时间尺度上(对应较大的湖水盐度变化)与气候演化模式较为一致,但在千/百年尺度上并不能很好指示气候突变事件,可见青海湖湖水盐度是L. inopinata壳体体长变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并非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42.
根据洱海湖泊沉积物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元素、磁化率记录,近8ka来西南季风区洱海古气候演化可以分为9个阶段,气候变化以暖干-冷湿交替为主,暖干气候阶段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西南地区的频率增加,夏季印度季风路径偏向西亚、中亚和青藏高原西部,包括洱海在内在云南高原气候暖干明显;冷湿气候阶段,副热带高压偏弱向东撤退,印度季风路径移向中国西南地区,降水增加,造成气候冷湿.湖泊沉积物记录的洱海流域人类耕作农业历史最早出现在5ka BP左右.  相似文献   
43.
通过研究青海湖全新世硬水效应变化与大气~(14)C浓度(X_(atm))之间的关系,确定了湖水溶解无机碳(DIC)与大气~(14)C浓度之比值(X_(DIC)/X_(atm))约为0.790.利用已知X_(atm)随时间变化曲线重建了青海湖全新世的硬水效应,并对沉积物年龄作了相应校正.结果表明,青海湖全新世沉积物(有机质)~(14)C年龄偏老主要缘于湖泊硬水效应,从全新世早期的1000a左右升高到核爆近前的2300a左右,核爆效应之后2005AD又降至1500a左右,其变化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X_(atm)的波动(对应于以上3个时期,根据X_(atm)所恢复的硬水效应分别为1100a、2150a、1313a).在此基础上,利用硬水效应校正表对青海湖全新世沉积物~(14)C年龄进行了分阶段校正,基于此校正年龄的红度曲线较好地响应了9000-8000cal aBP、6000-5000cal aBP、4200-3800cal aBP、3500-2500cal aBP、1200-1000cal aBP和600-150cal aBP等全球性冷事件.  相似文献   
44.
错鄂湖200m深井岩芯古地磁测年表明,错鄂湖形成于约2.8Ma年前.沉积岩性组合、粒度特征和磁化率变化揭示了约3次大的沉积环境变化过程,反映了至少2次剧烈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同时,孢粉组合也揭示了构造隆升导致的植被组合的变化.初步研究认为,大的湖泊沉积环境变化主要是在青藏高原不断隆升的背景上进行的.2.8-2.5Ma和0.8M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主要受构造运动的控制,而2.5-0.8Ma环境演化过程更多的受到冰期-间冰期旋回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5.
湖泊沉积物有机质δ13C所揭示的环境气候信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吴敬禄  王苏民  沈吉 《湖泊科学》1996,8(2):113-118
根据我国不同纬度和高海拔地区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湖泊沉积物有机质δ^13C组成特征的分析,就其揭示的环境气候意义作了探讨。研究表明,湖泊沉积物有机质δ^13C波动间接地反映气候冷暖的波动,但高原与平原地区湖泊沉积物有机质δ^13C值变化具有不同的环境气候意义。这与陆生植物C3及C4植物的分布密切相关,据此初步划分为三种有机质δ^13C古气候类型。  相似文献   
46.
南四湖表层底泥重金属污染及其风险性评价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36  
通过对南四湖表层底泥中的重金属元素浓度分析,揭示出南四湖不同湖区重金属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和地质积累指数(Igeo)两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表层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南四湖上级湖的重金属污染主要以汞为主,并依据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将南四湖上级湖分为三个生态风险功能区: 昭阳湖轻污染区;独山湖中等污染区和南阳湖重污染区.  相似文献   
47.
大布苏湖沉积剖面有机碳同位素特征与古环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1994年9月,在吉林省大布苏湖湖盆东部,获取了总厚度为8.10m沉积剖面样品。以10cm间隔采样,对样品中有机质成分及稳定碳同位素研究表明,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沉积物中有机物的δ^13C值指示了源生物的特征。在暖干时期,沉积物中有机质具有较高的δ^13C值;反之,冷湿时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δ^13C值降低,结合剖面碳酸盐含量及^14C年代分析表明,湖区15000年来经历了多期冷  相似文献   
48.
浅钻岩芯揭示的固城湖4000年来环境演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固城湖6.2m深的现代沉积物柱状岩芯进行了放射性同位素、粒度、有机质含量、有机质σ~(13)C和孢粉分析。沉积记录巾各项环境指标的变化表明,4ka以来固城湖经历了高湖面—低湖面—高湖面的显著变化。气候变化是影响湖泊环境演化的重要自然因素,但2.5ka以来人类活动对湖泊演化的影响显得更为明显。特别是2.5ka和1.1ka两次人类对湖泊水系的改造是引起湖泊环境两次突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9.
固城湖晚全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及环境变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羊向东  王苏民  吉磊  沈吉  马燕 《湖泊科学》1994,6(3):233-239
本文依据固城湖GD钻孔系统的孢粉分析资料,将井深6.3m岩心所做的孢粉图式,结合~(14)C测年,从下面上分为8个孢粉组合带,进而论述了4000年来该区的植被发展和气候的4次冷暖交替的变化。4次冷期约为3.0—2.5KaB.P.2.0—1.5KaB.P.、1.0—0.8KaB.P.和0.4Ka以来。此外,还根据沉积物中的硅藻分析、有机质δ~(13)C值、有机碳含量及历史记载等资料,侧重讨论了气候及人类活动对湖泊环境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陕西红碱淖近百年来环境变化的湖泊沉积记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通过岩性、粒度、磁化率、有机碳、化学元素的多指标综合分析,对陕西红碱淖近百年以来的环境演化进行了探讨。红碱淖于1927年后开始成湖,以较低的磁化率值、低湖泊生产力和较高的Fe/Mn比值为特征;1952-1960年,为短暂湖泊快速扩张时期,在沉积物中表现为粘粒含量一度下降、各元素浓度明显被稀释;自1960年以来,岩性和指标特征反映了该湖演化为稳定的深湖环境。湖泊的形成和扩张与区域降水量的增加有关,而50年代后期以来湖面的迅速扩大同时得益于人类滩地疏导导致的入湖水量增加。人类活动也引起了近40年来湖泊生产力的提高和沉积物-水界面氧系统的变化。此外,钻孔粒度特征较好地分辨出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3次强沙尘暴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