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92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湿地植物内生细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植物内生细菌作为一种新型微生物资源,在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内生细菌系统分布于湿地植物的不同组织部位,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及污染物降解、非豆科固氮、促进植物生长和生物防治等功能。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内生细菌在宿主植物体内受植物组织保护而免于外界恶劣环境干扰,更易发挥生物功能。综述了湿地植物内生细菌的概念、物种、分布和功能多样性,探讨了内生细菌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2.
基于青藏高原低涡和切变线(简称高原低值系统)年鉴、国家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高原低值系统多、少发年夏季高原地气温差变化的差异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原夏季地气温差对高原低值系统的发生和移动有明显的影响。在低值系统频发区,多发年的地气温差明显比少发年高。(2)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中部、东北部及西南地区在多发年降水偏多,高原南部和东南部则在少发年降水偏多;我国东部地区,多、少发年降水差异自南至北呈“+”、“?”、“+”、“?”、“+”的差值带分布特征,即华南、江淮流域、华北和东北地区降水在多发年偏多,江南地区和黄淮流域降水则在少发年偏多。(3)高原低值系统多、少发年夏季对流层的环流系统及相应垂直速度、水汽输送变化有明显差异,并影响青藏高原和我国降水的变化。在高原地区,多、少发年之间环流的差异是受高原东部和南部的气流辐合(辐散)场、相应的垂直运动差值上升(下沉)、水汽输送辐合(辐散)区域变化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则是受南海到华南、长江流域、华北到东北为气旋(反气旋)环流系统及其间辐合(辐散)带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
藏东察拉地区广泛发育中生代侵入岩体,沿澜沧江结合带呈带状展布,以复式岩基、岩枝和透镜体产出,侵入于早石炭世卡贡岩卡组和吉塘群变质岩系中,主要岩性有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少量闪长岩。目前该区研究程度较低,报道较少,构造意义不明确。本次在察拉地区获得4个岩体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数据,时代为中—晚三叠世,其中1件样品测试结果为219.8Ma±2.4Ma,代表澜沧江结合带闭合期的年龄,其余3件测试结果相近,分别为239.2Ma±1.7Ma、241.5Ma±2.3Ma和242.5 Ma±1.6Ma,为俯冲消减期的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区内岩体具有从同碰撞一直到碰撞后板内花岗岩的特点,经历了从造山运动的碰撞前期至造山运动最后阶段的构造体制转变过程,总体为"后造山"构造环境,为澜沧江洋板块向东与昌都微陆块碰撞之后地壳伸展、快速隆升背景下地壳深熔的结果。  相似文献   
84.
机载LiDAR技术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载LiDAR技术是近10年出现的高新技术之一,能迅速获取密集的地面三维数据.机载LiDAR系统是一种主动式的对地观测系统,激光测距单元记录每一个激光发射器产生并发射一束激光脉冲,到激光脉冲接触物体而反射冉被激光接收机接收到这整个过程的时间,差分GPS确定飞机的精确位置,IMU记录飞机飞行姿态,通过将时间、位置、姿态这三种数据进行联合计算得到地物的实际高程信息.机载LiDAR数据处理主要包括航迹确定、三维空间坐标计算、噪声剔除、滤波和拼接等.国内外对LiDAR的硬件、软件和算法都开展了大量研究,并且将其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如地形测量、断层调查、灾害调查等.  相似文献   
85.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强烈地震前后,拉萨地磁台(以下简称“拉萨台”)地电场观测数据出现了长时间、大幅度异常变化。在对拉萨台地电场观测条件、观测系统以及观测结果进行初步讨论的基础上,利用“能量合成累加”和“MSA功率谱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从“时间域”和“频率域”两个方面,对该异常变化的主要特征和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尼泊尔8.1级地震前后,拉萨台的地电场观测数据异常变化,经历了“趋势变化一扰动变化一发震期一恢复期”等发展阶段,以及“低频变化一高频变化一平稳变化高频变化”等演化过程。综合分析认为,拉萨台地电场观测异常变化特征和演化过程,与相关现象和机理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能够完整反映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全过程,是具有一定客观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86.
87.
88.
简单线性沙丘形成环境及其动力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腾格里沙漠腹地典型线性沙丘进行了三期定点监测,结合周边区域风况资料,从沙丘的形态特征、年摆动幅度及其监测断面的高程分布等对其形成环境及动力过程进行了研究。线性沙丘纵向年增高幅度达1.8 m,沙丘底部平均吹蚀深度达25 cm,脊线监测点高差可达1.13 m。沙丘底部风蚀现象比较严重,中上部位主要以积沙为主。该沙丘围绕主体走向向东摆动,沙丘脊线整体向东水平摆动距离达5.8 m。特别是沙丘顶部摆动幅度尤为明显,最大摆动幅度达到13.2 m。在沙丘K监测断面上,沙丘脊线西侧各控制点的高程呈减小趋势,沙丘主体向东侧摆动。从三次不同时期沙丘纵剖面控制点高程变化和横剖面K监测断面摆动特征来看,该线性沙丘除了受优势风向偏西风的影响外,还受东北风和西南风两股风的牵制,表现为沙丘脊线围绕主体走向左右摆动,整体向东侧平移。  相似文献   
89.
90.
大坪子井田含水与充瓦斯岩溶洞隙赋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通二矿大坪子井田开拓系统的大巷和抽放瓦斯巷均布置在煤系下部的茅口灰岩中。到目前为止,这类巷道长度已近10万m。经地质勘探钻孔查明,茅口灰岩内存在含水与充瓦斯的岩溶洞隙,如326钻孔揭露灰岩溶洞时,瓦斯压力达2MPa,因此我矿在掘进灰岩巷道时,全程采取探掘措施,以防止岩溶水和岩溶瓦斯突出危害。笔者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对大坪子井田茅口灰岩岩溶特征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岩溶水和岩溶瓦斯的赋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