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100篇
地球物理   63篇
地质学   164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7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01.
QuickBird影像在土地调查中的精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的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基础数据进行调查。调查以0.61m分辨率的QuickBird影像为数据源,着重从混合像元成像机制、误差产生规律等方面量化0.61m分辨率的QuickBird影像的评价精度,并以各种地物类型的面积、边界线等因子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价。  相似文献   
102.
过去我们使用微波激发的无极放电灯作为原子荧光的激发光源。但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特种空心阴极灯作为原子荧光光源,无疑使冷蒸气原子荧光法测汞的分析技术发展到一个新水平,比普通型号原子荧光仪器测汞具有更优良的分析性能。  相似文献   
103.
地籍管理中时空数据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籍信息系统是一种典型的时态地理信息系统,其技术关键就是在于用适当的时空数据模型来组织地籍数据库。本文简要介绍了几种主流的时空数据模型,重点从建模方法、时空数据组织和时空数据操作三个方面阐述了地籍管理领域时空数据模型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4.
利用1951~2006年天水、岷县、临夏和兰州4站秋季(9~10月)降水量资料,NINO综合区(NINO 1+2+3+4区)海温距平指数资料和北太平洋海温资料,分析了甘肃河东秋雨的气候变化及其与厄尔尼诺和前期热带海温的关系.发现甘肃河东秋雨存在着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与甘肃河东秋雨关系密切;前期6、7、8月份热带海温距平分布和热带关键区海温异常变化对甘肃河东秋雨有很好的预测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5.
广州市海珠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分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广州市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下文简称海珠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分布特征,在海珠湿地内,布设了8个采样点,采集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进行了物种鉴定和计数,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空间分布的初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12月11~15日和2018年6月19~23日,在海珠湿地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1种,隶属于7纲15科32属,包括寡毛纲17种、昆虫纲10种、腹足纲9种、多毛纲2种、双壳纲1种、蛭纲1种和软甲纲1种,优势种为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和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2017年12月采集到38种大型底栖动物,2018年6月采集到27种大型底栖动物,各采样点的物种数量介于12~23种之间,平均物种数量为17种;2017年12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密度为(2043±1100) ind./m2,总生物量为(2.1±1.6) g/m2;2018年6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密度为(1845±1862) ind./m2,总生物量为(3.3±3.2) g/m2;各采样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密度为1 019~4 251 ind./m2,平均密度为(1945±1100) ind./m2;海珠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空间分布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06.
地史时期海洋环境曾经历过不同的氧化还原状态,与生物种群演化、烃源岩的保存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地质事件密切相关,因此古氧化还原条件分析是古海洋生态环境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氧化还原单个指标分析,这样的分析结果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众多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氧化还原研究分析方法,重点介绍了它的岩石学、古生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黄铁矿体系指标,探讨了各项指标的优势性与局限性,为进一步开展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研究提供借鉴。尽管各项指标在特定地质背景下均存在自身优势,但不同沉积环境下的各项指标所反映的氧化还原条件却存在一定差异,甚至是相悖的,因此准确地识别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需要各个指标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07.
隧道绿色施工不仅需要预报工作面前方突水突泥等低阻异常,更需要查明灾害体的地质构造,为灾害预警与防治提供保障。传统的瞬变电磁解释方法仅能够提供单一电阻率信息不能满足隧道地质灾害治理要求。因此,将虚拟波场成像技术引入到瞬变电磁隧道探测技术中,期望实现灾害体电性与结构综合解释。首先,根据波场变换原理将瞬变电磁数据转换到虚拟波场;然后,利用电阻率成像算法计算工作面前方电阻率建立虚拟波场速度模型,利用波动方程克希霍夫积分解进行波场延拓实现瞬变电磁虚拟波场偏移成像;最后,综合电阻率与偏移成像结果对工作面前方地质体进行解释,判断地质灾害体的电性与构造特征。分别采用充水溶洞、充水断层两类常见灾害模型对算法进行验证。充水断层模型电阻率成像结果可以识别工作面前方低阻异常,但是异常分布范围略有增加,且不易判断倾斜角度;而偏移成像结果有效地识别异常的边界位置且对应准确,更易容判断异常倾斜方向。充水溶洞模型电阻率成像结果可识别溶洞的低阻异常与位置,但是异常形态与实际模型略有偏差;偏移成像结果圈定了模型的前后边界且与模型吻合较好。实测数据偏移成像结果有效圈定了低阻异常位置与裂隙形态,预测结果与已知出水孔情况相符。理论模型与实测数据结果表明,虚拟波场克希霍夫偏移成像结果既包含地质灾害体的电阻率分布,又能识别灾害体电性分界面,为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提供了丰富的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108.
大量试验表明饱和土样经历脱湿过程进入吸湿阶段后,在高饱和度区域,残余气体会以封闭气泡的形式分布在土样孔隙中,此时土样呈现较大的压缩性,当吸湿过程结束基质吸力再为0 kPa时,土样并不会达到完全饱和状态。韦昌富等(2008)提出的非饱和土的本构模型没有考虑残余含气量的影响,认为土样在吸湿过程后仍能达到完全饱和状态,这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偏差。为了更精确地模拟真实情况,基于考虑不同残余含气量的毛细滞回内变量理论和忽视残余含气量影响的非饱和土的水力耦合本构模型,提出了考虑不同残余含气量影响的非饱和土的修正本构模型。通过和实测数据的比较,修正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任意干湿路径下的非饱和土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09.
基于国家地磁台网中心的地磁秒采样数据, 采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 计算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全国各地磁台站的极化值, 对2019年中国大陆西部(110°E以西)极化异常进行了分析, 研究了2020年于田MS6.4等中强地震前地磁极化异常变化特征及其与后续地震的关系。 研究发现: ①地磁极化异常具有空间成组特征, 即空间上多个地区可以同时出现地磁极化异常; 地磁极化异常一般被认为是震前震源区发生断层蠕动或岩石破裂导致的电磁辐射, 这意味着震前可能会有多个地区同时发生断层蠕动或岩石破裂, 这一现象似乎表明有一个“力源”在主导多区域同时发生断层蠕动或岩石破裂。 ②地磁极化异常的后续地震具有成组特征, 即一个地区出现极化异常后可能发生多次地震。 该现象对日常会商分析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即此类异常发生预期地震后可能还会有类似地震的发生。 ③以往的一些研究认为地磁极化异常一般在震前2—3个月出现, 但本研究发现极化异常出现后10个月在异常区域仍然会发生地震, 这表明电磁辐射异常可能不仅仅是短临异常, 还可能具有中期指示意义, 即断层蠕动或岩石破裂发生时间可能在震前近1年左右便已开始。 这一发现对目前许多类似地震电磁异常研究仅仅分析异常后3个月左右内地震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10.
介绍了地震地下流体台网概况、日常数据质量监控的流程与方法,总结了地震地下流体台网2017—2019年日常质量监控效果,以及在数据预处理、观测日志填写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典型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旨在为监测人员的数据预处理和观测日志记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