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3篇
  免费   282篇
  国内免费   459篇
测绘学   132篇
大气科学   160篇
地球物理   348篇
地质学   1224篇
海洋学   229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172篇
自然地理   15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74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5篇
  1974年   5篇
  1963年   7篇
  193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澜沧江中游某崩塌堆积体变形空间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某崩塌堆积体范围内布置有公路、缆机平台、电站进水口等重要建筑物。其变形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治理工程设计、施工安全以及电站的运行。因此,文章在对其环境地质条件、物质结构、形成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变形空间效应作系统的地质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应用FLAC-3D快速拉各朗日差分程序对其空间变形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收口转向及变形收敛特征使得堆积体下部形成一个“支撑拱”,从而阻碍了上部堆积体向下部的变形与位移,利于堆积体的稳定;同时,三维数值模拟结果也表明:堆积体的变形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其位移矢量表现出一定的收敛性,且变形主要分布在1360~1650m高程;变形方式表现出一定的分区特征,表现出后缘压缩固结,中部滑移,前缘受阻压缩的位移特征。纵向具有明显的收口效应;横向上比较来看,也存在变形受阻的收口特征;收口范围主要集中在1330~1440m高程范围。  相似文献   
82.
库区塌岸空间信息管理系统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ArcGIS为平台,扩展其专业功能,建立一套集库区塌岸预测与防治有关的基本信息采集、信息管理、预测评价,以及塌岸防治工程决策于一体的“库区塌岸信息管理系统及防治决策支持系统”。建立起库区各数据库和各库岸段的塌岸模式数据库,结合典型塌岸防治实例、专家经验、专家知识,建立塌岸防治决策支持系统,为库区塌岸防治工程的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可对重大灾情进行及时预警预报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3.
蕲春花岗质杂岩体包括斑状二长花岗岩和花岗岩两部分,它们之间在化学性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前者表现为高Al_2O_3(15.73%)、相对高CaO(2.46%)、Na_2O含量明显高于K_2O(Na_2O/K_2O=1.27),尤以强烈亏损重稀土元素和极强的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La/Yb)_N=46.8]为特征而类似于太古宙高Al_2O_3的TTG岩石。而后者则以较低的Al_2O_3含量(14.05%)、贫CaO(0.82%)、K_2O含量明显高于Na_2O(Na_2O/K_2O=0.81)为特征,轻、重稀土元素的分馏程度[(La/Yb)_N=10.89]也较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中弱得多。两类岩石中锆石的U-PbSHRIMP年龄分别为824.6±17.6 Ma和784±20 Ma,该时代与大别山造山带内花岗片麻岩的原岩形成年龄类似。大别山造山带内弱变质-未变质晋宁期花岗岩的出现表明扬子板块印支期向北俯冲时,该花岗质杂岩处于俯冲板片的后缘,可代表造山带内扬子基底的原地露头。而岩体周围的高压变质杂岩应是折返上来的无根构造岩片,大别山造山带内高压-超高压变质杂岩的出露不是整体性抬升剥蚀的结果。  相似文献   
84.
从怀来4井水化学异常变化分析流体在孕震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流体在地震孕育与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就已受到研究者关注。如Evans(1966)发现美国洛基山兵工厂周围地震活动与深井注入废液有关。在我国的地壳流体活动与诱发地震关系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针对上地壳流体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前人在辽东半岛、东南沿海、红河断裂带、京津地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地壳热流体活动区的地震活动多,但多为中小地震;而地壳热流体活动弱的地区地震活动数量相对少,但以大震活动为主。近年来,地下流体在孕震过程与构造活动中的作用的研究已有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85.
本文首次报道了鲁西地区铜石岩体的锆石SHRIMPU-Pb年龄结果。通过对斑状细粒闪长岩中单颗粒锆石18个样品点的分析,获得了两组谐和年龄数据,其中有10个分析点的206Pb/238U年龄为167.9~183Ma,加权平均值为175.7±3.8Ma;另外8个分析点的207Pb/206Pb年龄为2502~2554Ma,加权平均值  相似文献   
86.
青藏高原腹地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对环境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植物碳同位素组成是特定环境影响的结果,通过对植物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可以揭示植物生长期环境信息。针对青藏高原腹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过渡区植被碳同位素组成进行研究;该区高山嵩草样δ13C值在-25.63‰~-27.95‰间,平均值-26.63‰;高寒草原区混合样δ13C值于-26.29‰~-27.73‰间,平均值-27.04‰。高山嵩草样δ13C值总体呈现由南东往北西方向正偏趋势,研究区北部高寒草原区混合植物样也呈现出由南向北富重碳同位素趋势。这些变化规律被认为是主要受降水环境影响的结果,而区域内降水条件的展布规律则是受高原夏季风运移方式的控制。对植物δ13C值与地理位置的回归分析表明,该区植被碳同位素组成与地理位置相关,高山嵩草样(r=0.44603,n=29,p<0.05)和混合样(r=0.8112,n=5,p<0.1)均表现出对区域降水环境条件的良好响应。据此,以该区植物δ13C值为背景,进行合理推算,拟定了研究区内干旱区和湿润区界限的位置。  相似文献   
87.
非常规油气储层成因机理的研究一直是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一大含油气盆地,在上古生界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本次研究通过钻井岩心的观察、取样,利用薄片鉴定,物性分析、扫描电镜和CT扫描等分析手段,结合最新的沉积、构造和物源研究成果,探究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石炭系羊虎沟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石炭系羊虎沟组砂岩储层以岩屑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为主,储层平均孔隙度为6.20%,平均渗透率为0.34×10-3μm2,是典型的低孔低渗型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以岩屑溶孔(37.7%)为主,长石溶孔(16.0%)、晶间孔(8.5%)和粒间溶孔(7.3%)次之,原生孔隙少见。物源、成岩作用、沉积环境和构造裂缝体系是研究区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物源影响着沉积物的物质组成,控制着砂体的展布,不同物源区所带来的岩屑种类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储层的物性;溶蚀作用有效地改善了储层质量,长期的深埋藏导致的压实作用使得原始孔隙大量消失,以凝灰质、高岭石、碳酸盐岩和硅质为主的胶结作用则明显的降低了储层质量;研究区内三角洲前缘亚相...  相似文献   
88.
铜藻(Sargassum horneri)是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暖温带性海藻,是我国海藻场的重要组成物种之一,对于海洋环境、渔业资源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除底栖生活外,铜藻可营漂浮生活。气囊和生殖托是铜藻适应漂浮生活的重要结构,但是二者与漂浮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尚研究有限。本文对漂浮铜藻和底栖铜藻气囊、生殖托的数量以及主要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漂浮铜藻气囊体积显著小于底栖铜藻(P0.01),漂浮铜藻生殖托个数远少于底栖铜藻(P0.01),推测铜藻为了适应漂浮生境,其漂浮能力和有性生殖能力已经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89.
正葫芦岛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成立于2016年7月27日,在该中心成立两周年之际,笔者就葫芦岛市不动产登记两年三次提速的成功实践,作了些浅显的思考。登记、交易一体化是不动产登记顺利开展的体制保障2017年10月10日,原葫芦岛市房屋交易中心成建制划入葫芦岛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整合后该中心明确了"快起来、好起来、强起来"的三步走战略,把"严谨宽容维权创新"作为葫芦岛不动产精神,提出了"规范、高效、便民、廉洁"的工作宗旨,目标就是争创全省一  相似文献   
90.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地形变前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汶川8.0级地震前GPS、应变、重力等研究结果,提出临震前震源区域可能出现变形不动点现象。地壳变形过程中的不动点现象是临震前区域应力场进入临界状态的重要标志,是地震潜在危险区域划定的重要依据。借助不动点理论,给出汶川地震前变形不动点集合的演化,结合大区域地震活动空区与远场显著形变异常分布,探讨变形不动点现象发生的动力学背景,验证了汶川地震前地壳变形的不动点现象是大区域应力场有序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