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7篇
  免费   289篇
  国内免费   394篇
测绘学   295篇
大气科学   226篇
地球物理   190篇
地质学   1127篇
海洋学   214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99篇
自然地理   18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2017年6月24日6时左右,四川茂县突发山体高位滑坡-碎屑流,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本文基于历史灾难性高位滑坡灾害资料,从定义、形成条件、运动特征、防治等方面对高位滑坡进行了分析综述。高位滑坡是指剪出口高于坡脚地面,滑坡体重心和剪出口位置高、临空条件好,具有极大势能的滑坡;高位滑坡可分为滑源区、滑流区和堆积区,各区运动速度表现出不同的规律;高位滑坡的防治应当着重考虑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加强群众意识和重视勘察监测等因素,特别是地形条件对于建筑物和灾害防治构筑物的选址具有重要的影响;高位滑坡定量化系统深入的研究急待开展。  相似文献   
82.
为进一步探明银洞子沟物源区坡面物源启动机理与降雨的相关性,在进行详细的现场考察与工程勘察工作后选取了典型模型体,并采用20余组人工降雨物理试验方法将降雨强度与坡度设为控制变量,研究了4种坡形、5种雨强条件下,坡面松散物源的失稳机制及破坏模式。试验结果揭示了地表变形与地下物理力学参数变化的定量响应关系,并基于试验发生破坏的临界雨量,建立了银洞子沟传统I-D预警模型。之后提炼可靠预警参数(坡度、深部体积含水率),通过数学回归分析方法并采用Exponential模型,得出IGD、IGM多参数新型预警判别式,实现了传统I-D模型的有效修正,并具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3.
临潭-岷县-宕昌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腹地具有构造边界性质的区域断裂带之一,它由多条近于平行的逆冲-走滑断层组成。通过对其主要断层之一的小寨-浦麻断层(F3)典型断层带内断层岩类型和分带特征、构造要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构造截切关系等观测分析,表明其主要为新生代形成的一条脆性断层,至少经历了3期具有不同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构造活动历史。第一期表现为向北北东陡倾(倾角为70°~80°)的自北向南高角度逆冲作用;第二期表现为向北北东中等倾斜(倾角为30°~50°)的自北向南逆冲作用;而第三期则表现为向南西陡倾(倾角为60°~70°)的左旋走滑作用。根据断层卷入的最新地层时代、三期变形构造要素产状及截切关系和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区域断裂活动、沉积盆地演化和地壳隆升过程分析,认为第一期挤压逆冲作用起始于始新世中期(45~50 Ma左右)持续到渐新世初期;第二期挤压逆冲作用发生在中新世末或上新世初,持续到早第四纪;而第3期左旋走滑作用只是晚第四纪以来的构造作用。临潭-岷县-宕昌断裂带的小寨-浦麻断层的三期构造活动可能记录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汇聚过程不同阶段在西秦岭的构造动力学响应。第一期挤压逆冲作用可能与印度-欧亚汇聚碰撞高峰期(55~45 Ma)地壳的挤压缩短作用的远程效应有关;而第二期的逆冲作用与青藏高原地壳增厚和高原隆升向东北缘的扩展作用相联系;第三期左旋走滑作用则是晚第四纪以来的构造活动,明显滞后于5Ma青藏高原腹地的东西伸展和挤出走滑作用,这有可能暗示着青藏高原东北缘断裂构造活动及地壳隆升过程与青藏高原腹地并不同步。这为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作用是逐渐向北扩展生长过程提供了构造地质学约束。  相似文献   
84.
综合利用机载LiDAR数据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优势,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的分层分类提取复杂建筑物的新方法。首先根据坡度强度信息,将影像分割成高、中、低坡度目标;再采用阈值法进行陡峭区、地表面和建筑物的初始分类;最后根据邻近对象光谱相似性原则,对陡峭区进行多尺度分割,并结合光谱、形状和空间关系等特征,基于模糊分类对建筑物提取结果进行优化。实验表明,该方法提取的建筑物信息精度较高,轮廓边缘相对完整。  相似文献   
85.
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结果显示,黔北坳陷东皇剖面、玉京山剖面下志留统龙马溪组(S1l)烃源岩和黔南坳陷羊跳寨剖面下寒武统牛蹄塘组(?1n)烃源岩中存在C0–4单金刚烷系列、C0–3双金刚烷系列、C0–2三金刚烷系列、C0–1四金刚烷系列和C0–1五金刚烷系列的复杂组合,而在中等成熟的地质样品(镜质组反射率Ro=0.9%~1.4%)中一般仅出现烷基单金刚烷系列或烷基单金刚烷系列与烷基双金刚烷系列的简单组合,表明不同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组合特征是衡量其经历热演化作用强度的定性指标.但黔北坳陷B1井?1n烃源岩和六井剖面上震旦统陡山沱组(Z2ds)烃源岩中缺失此类化合物,这可能与这些老地层经历的热演化作用强度(类镜质组反射率介于4.0%~5.5%之间)超出了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热稳定性极限,并使它们遭到了分解破坏有关.研究区高演化海相烃源岩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浓度和相关异构体比值均明显高于中等成熟湖相烃源岩,结合类镜质组反射率的实测值判断,表明它们是衡量地质样品中有机质成熟度的有效指标.玉京山剖面S1l烃源岩中高金刚烷类化合物浓度和较低的相关异构体比值,表明此时金刚烷类化合物正大量生成;羊跳寨剖面?1n烃源岩中低的金刚烷类化合物浓度和高的相关异构体比值,说明此时金刚烷类化合物已遭到分解破坏;东皇剖面S1l烃源岩在金刚烷类化合物浓度和相关异构体比值上均介于两者之间,表明此时金刚烷类化合物开始发生明显分解破坏.因此,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组合特征、浓度和相关异构体比值均是反映高演化地区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6.
复兴屯银铅锌多金属矿是近两年在大兴安岭成矿带中生代陆相火山盆地里首次发现的特大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在矿床普查与勘查期间开展了地面高精度磁测、时间域激发极化法面积性测量、AMT电磁测深等物探方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①通过地面磁异常数据RGIS软件处理解释判定了普查区构造构局;②综合利用地磁异常和视电阻率异常特征,结合地表出露岩性判定了破火山口断陷盆地位置;③利用激电测深判定了断陷盆地形成过程与构造特征及断裂构造的多期次与硫化物沉淀的多期次性;④依据视极化率异常特征,结合地质构造环境判定了场源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⑤利用AMT电磁测深资料圈定了筒状次火山岩侵入体。本文在上述研究结果和钻探基础上,还研究了该矿床形成机理,给出了一套寻找该类矿床的物探方法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87.
几种不对称变色酸双偶氮胂类显色剂与钍的显色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金如  梁雨果 《岩矿测试》1990,9(2):134-138
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6种不对称变色酸双偶氮胂类显色剂与Th的显色反应,并对各自与Th形成络合物的条件和主要干扰离子的允许量、灵敏度等方面做了比较,以求推荐出优于偶氮胂Ⅲ,并适于不同成分样品特点的有效显色剂,供有关分析部门测定Th时参考选用。  相似文献   
88.
89.
辽东金伯利岩成因研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伯利岩成因是国内外许多学者一直探讨的课题.笔者通过对辽东半岛南部金伯利岩的研究表明:金伯利岩岩浆的形成是包括熔融作用在内的多种地质作用的综合结果.控制金伯利岩岩浆形成的主体作用是地幔(这种地幔具亏损和富集地幔的双重特征)的部分熔融,对于含矿性越贫的岩体,其金伯利岩岩浆就存在越强烈的结晶分离作用和地幔易熔组分的萃取作用.金伯利岩岩浆形成的深度可以通过金伯利岩中最高Cr_2O_3含量的石榴石,按照关系式p(GPa)=0.32612Cr_2O_3((?),%)+0.9278(r=0.9958)来估算.本文把岩浆温度、氧逸度、粘度、密度、上升速度及裂隙宽度的估算引入金伯利岩.金伯利岩浆是按底辟—裂隙模式形成和上侵的.  相似文献   
90.
粤西地区的地震尾波Q值和尾波衰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劳  林美 《华南地震》1989,9(2):1-13
根据Aki的尾波理论,利用短周期仪器记录的地震资料,用两种方法估测了粤西地区的尾波Q值,得到了如下结果;Q_0值为260—370,频率相关系数η值为0.0—0.2。阳江地区的Q_0值较低,其它地区大致相同.Q_0值的分布与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有较好的相关性. 研究了粤西地区的尾波衰减特征,得到尾波衰减率K为1.88—3.18,K值与Q值的分布彼此有较好的对应性。以上结果可为地震烈度衰减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