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1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地震孕育状态的地面物理测度--兼论研究方法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地震孕育状态的地面物理测度问题,举出了两个地面物理测度的例子:地震活动性,微破裂导致的介质的各向异性;论述了实验在震源物理研究中的地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42.
采用Wu等(2004)提出的地震强度测定方法,应用近场速度波形记录,测定地震参数M_(ew),实现了川滇地区中强地震(M_W≥5.7)强度近实时快速测定。M_(ew)是一个与矩震级M_W对接的地震参数,与传统的应用振幅测定震级的方法相比,不会存在震级饱和问题,与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的矩震级M_W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方法解决了应用近场波形资料和矩张量反演方法求取大地震矩震级比较困难的问题,可为区域中强地震速报提供近实时矩震级提供参考,从而提高地震速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同时为强震加速度数据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3.
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强烈的干扰下,湿地地下水环境日益恶化。传统的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因未区分天然高背景和人为污染的影响,评价结果不能全面、真实、可靠地表示出水质的实际状态。笔者等选取地下水主要超标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并根据各因子的得分和方差贡献率计算各采样点得分,并最终计算因子影响下的综合得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主要有3个影响因子,因子1主要为天然高背景引起的高铁(TFe),锰(Mn)和铝(Al),因子2为农业及生活污水影响导致的NH+4、高锰酸钾指数(CODMn)和NO-2超标,因子3为天然与人为复合影响导致的I-污染。计算得出的综合影响程度与传统的水质评价结果吻合,综合影响程度得分图不仅可以得出地下水质信息,还可根据确定的因子得出天然与人为对地下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4.
根据国家台网中心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在云南漾濞和青海玛多2个地区的台网监测能力,选取2个地区2021年5月18—29日的地震序列,对自动地震速报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国家台网中心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基本实现1min内的单路自动地震速报信息初次产出,根据地震台网密度的不同,产出时间从30~60s不等。与地震编目结果相比,云南漾濞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偏差较小,青海玛多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偏差较大,2个地震序列震级偏差不大。青海玛多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偏差较大的原因是该区域台站稀少且空隙角较大。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存在少量的漏报地震,与系统定位时信噪比较低、台站空隙角较大及多个地震混叠在一起有关。  相似文献   
45.
桂林丫吉岩溶试验场不同地貌部位土壤钙元素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溶区石灰土是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碳酸盐岩类经溶蚀风化后的产物,岩溶区石灰土具有富钙偏碱的地球化学特点,但是岩溶区石灰土中钙的形态特征尚不清楚。为研究岩溶区土壤钙的形态随季节变化特征,在丫吉岩溶试验场不同地貌部位采集土壤样品,采用BCR方法,分析和探讨了土壤中钙的形态特征及其随季节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1)总体上,研究区土壤总钙平均含量为5.25±0.68 g kg-1,各形态钙所占总钙的比例大小顺序为酸溶态>可还原态>残渣态>可氧化态;并且除可氧化态钙之外,其余钙形态与土壤总钙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2)从季节上看,基本均表现为随着四季的更替,逐渐降低,但除残渣态钙随季节变化差异显著外,总钙和其余钙形态在季节上的差异不显著;(3)从地貌上来看,总钙和各形态钙含量均表现为坡地最大,并且坡地与其它地貌部位的差异性显著(P<0.05),而平原、垭口和洼地的各形态钙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6.
梁建宏  刘杰  杨文  邓菲 《地震》2015,35(1):1-10
本文发展了一种单台检测低频地震事件的方法, 并用其检测2008年汶川MS8.0地震、 2013年芦山MS7.0地震震前的低频事件。 使用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前周边的宽频带台站数月的垂直向连续波形, 经过2~8 Hz带通滤波、 窗长为10 s的包络平滑、 窗长为20 min的中值滤波, 去除近场天然地震及远场大震与低频噪声的影响后, 发现这两个大地震前有少数台站在连续数天的时间内, 出现持续时间长(数十分钟到数小时)、 包络中值明显大于背景噪声的现象, 其波形记录及包络特征与非火山震颤(NVT)的波形记录及包络特征具有较好的相似性, 我们认为这是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前的疑似慢地震事件。 初步应用表明, 本文所用的方法对于从宽频带连续波形资料中提取NVT信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7.
本文从误差解析公式及数值模拟计算两种途径讨论了利用常用地方震相Pg,Sg,PmP,Pn,sPL测定震源深度的误差问题,结果表明,两种途径获取的误差值相当。对于上地壳的地震而言,当直达波走时误差处于0.1 s的量级时,若要将误差控制在3 km左右,则应选用震中距为30 km以内的台站;当走时误差处于0.2 s的量级时,若要控制同等误差,则应选用震中距为20 km以内的台站;如果地震位于下地壳,震中距可适当放宽,然而当震中距更大或走时误差更大时,震源深度的误差则近乎成倍增长。PmP,Pn,sPL对上地壳的震源深度测定误差要小于下地壳,同时对误差的控制较好,不会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快速增大,震中距处于90 km范围以内且走时误差小于0.1 s时的深度误差基本均能控制在3.5 km以内。此外,本文还通过“棋盘格”的方式定量地分析了速度扰动对走时的影响,并以首都圈地区台网布局为基础,分析了加入首波对震源深度测定的改善效果。这两项数值对比结果均表明,在2%的速度扰动下,只要下地壳和莫霍面的速度参数不同时出现过大或过小现象,加入首波后对震源深度的测定误差则基本能控制在3 km以内,且一致性明显地高于单独使用直达波。   相似文献   
48.
通过对数字地震波形开展周期-频度谱分析,利用波形不规则指数和卓越周期等小爆破的识别判据,开发研制了实时监测的爆破事件自动监测报警系统。该系统具有对小爆破事件进行自动识别、自动定位和自动E-mail报警的功能。  相似文献   
49.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台站地动噪声功率谱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介绍了国家数字地震台站仪器的配置,通过对37个新建数字地震台站自2002年8月至2003年7月台基噪声功率谱的计算和分析,把37个国家数字地震台站的台基分为3类。为了得到台站地动噪声的变化情况,我们已经把计算地动噪声功率谱作为国家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分析处理的一项日常工作进行。  相似文献   
50.
钙、铁、铝形态对岩溶石灰土磷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建宏  曹建华  杨慧  黄芬 《中国岩溶》2016,35(2):211-217
为揭示钙、铁、铝形态与岩溶地区土壤磷有效性关系,通过改进的BCR元素形态连续提取法获取石灰土不同发育阶段土壤矿质元素赋存形态,并分析与总磷及速效磷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初步研究表明:石灰土壤中全磷和速效磷在石灰土发育过程呈降低趋势,从黑色石灰土到黄色石灰土,总磷降低了76.7%,速效磷减少了84.7%。石灰土总磷与速效磷同酸溶态、可还原态及残渣态钙,可氧化态铁、铝和可还原态铝显著正相关,而同总铁、总铝以及残渣态铝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绝对值均达到0.9以上。随着石灰土发育进行,钙总量及其形态均降低,而铝、铁总量和形态呈增加趋势,可能导致岩溶地区石灰土磷及其有效性缺乏越发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