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51.
准噶尔盆地上三叠统源岩TOC含量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准噶尔盆地三叠系暗色泥岩在不同层段发育特征的分析,发现暗色泥岩主要发育于上三叠统,中、下三叠统 分布有限。针对准噶尔盆地上三叠统暗色泥岩实测有机碳含量数据偏少、测井曲线系列较完整的实际情况,利用声波测井 与电阻率测井重叠法,建立了准噶尔盆地上三叠统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的预测模型,并估算了主要探井上三叠统暗色泥岩 的有机碳含量。综合预测和实测有机碳含量平面分布特征发现,上三叠统有机碳含量显示有4 个相对高值区,分别位于乌 伦古坳陷的索索泉凹陷、中央坳陷带的阜康凹陷、盆1 井西凹陷和玛湖凹陷,以索素泉凹陷有机碳含量最高,阜康凹陷和 盆1 井西凹陷其次,玛湖凹陷总体较低。有机碳含量表明上三叠统为一套中等- 较好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52.
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封闭性研究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克百断裂为一大型逆掩断裂,其封闭性能控制了克拉玛依—百口泉地区油气的分布。对区域主应力方向、断裂带岩性特征、测井响应、地层水性质的研究表明,克百断裂的封闭性具有分段的特点。断裂封闭段的断裂走向与主应力方向近于垂直,断裂带断层泥发育,破碎带厚度、声波时差变化幅度差、井径扩大值较小,地层水以CaCl2型为主,钠氯比值小于0.7。断裂开启段的断裂走向与主应力走向交角小于45°,断裂带断层泥不发育,破碎带厚度、声波时差变化幅度差、井径扩大值较大,地层水以NaHCO3和Na2SO4型为主,钠氯比值大于0.85。断裂开启段是该区主要的油气充注点,而断裂封闭段是下盘油气的主要封堵段,是下盘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3.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泥质岩类生烃潜力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吉木萨尔凹陷最主要的烃源岩,该套烃源岩岩性多样,多为过渡性岩类,为了研究不同泥质岩类生烃潜力特征的差异性,以录井岩芯为基础,将泥质岩类划分为纯泥岩、砂质泥岩、灰质泥岩和云质泥岩四类,并主要从有机地球化学的角度对四类岩性泥岩的生烃潜力特征做出评价。结果表明,纯泥岩有机质丰度较云质泥岩、灰质泥岩、砂质泥岩略高;纯泥岩有机质类型最好,其次是灰质泥岩和云质泥岩,砂质泥岩干酪根类型最差。在此基础上,结合HI分析,认为纯泥岩生烃潜力最高,其次是云质泥岩、砂质泥岩,灰质泥岩生烃潜力最差。  相似文献   
54.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试油及薄片等资料分析了轮古东奥陶系断裂对储层的改造作用,探讨了断裂与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富集程度的关系。研究表明,轮古东奥陶系碳酸盐岩基质孔隙不发育,孔洞缝及其组合为主要储集空间,断裂及伴生裂缝有效地改造了碳酸盐岩储集层,断裂发育形成的裂缝及断裂破碎带控制和促进了岩溶作用的发生,在断裂附近碳酸盐岩孔洞更发育,断裂带附近2 km内易形成高渗透带,高角度裂缝对碳酸盐岩孔洞的形成更为有效。EW向和SN向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有效通道,控制着平面上和垂向上气油比、天然气产能及相态的变化。断裂控制着碳酸盐岩孔洞、洞穴、裂缝空间组合分布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及油气富集的非均质性,断裂带附近高角度裂缝及孔洞较发育,油气产能较高,在远离断裂部位油气的聚集效率低,持续活动的走滑断层附近是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因此,轮古东奥陶系具有纵向上多层系含油气、平面上分区分带的特征。  相似文献   
55.
柳广弟  高岗 《沉积学报》1999,17(3):482-485
通过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纯碳酸盐岩、缝合线缝隙物和泥质条带有机质含量和残留烃量分析表明,碳酸盐岩地层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之间有机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缝合线缝隙物和泥质条带具有高的TOC值和较低的S1/ TOC 值,而纯碳酸盐岩TOC值则很低,但其S1/ TOC 却很高。这说明缝合线缝隙物和泥质条带发生了明显的排烃作用,而纯碳酸盐岩排烃作用不明显。因此可以认为高有机质丰度的缝合线缝隙物和泥质条带是碳酸盐岩地层烃源的主要贡献者。压溶作用对碳酸盐岩的排烃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