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96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中国城市人力资本水平与人口集聚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晔  徐楦钫  马海涛 《地理科学》2021,41(6):923-932
基于中国2007—2012年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创新投入要素和专利申请量的面板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揭示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及其区域异质性,以及人口空间集聚对人才创新驱动作用的调节机制。结果表明:① 平均而言,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城市,创新产出水平越高,但人口集聚程度与创新产出水平并不存在显著的关联;② 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对创新的驱动作用存在区域差异,在创新等级越低的城市中其作用效果越强;③ 人口空间集聚强化了人力资本水平对创新的驱动作用,城市规模扩大促进了知识的溢出;④ 人口空间集聚调节作用的显现需要达到一定的创新基础门槛,城市创新等级越高,调节作用越强。因此,各地方政府应当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策略,合理引导人才流动。  相似文献   
52.
孟凡雪  高山  柳小明 《地质通报》2008,27(3):364-373
对辽西凌源地区义县组的1件流纹岩样品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的年龄为(124.4 1.4)Ma,与前人对辽西北票、义县、凌源等地区通过K-Ar、Ar-Ar、U-Pb等定年方法获得的义县组年龄基本一致,时代为早白垩世.7件典型火山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火山岩的SiO2=65.6%~73.4%,MgO=0.35%~1.23%,Mg#=16~41,Al2O3=13.40%~16.79%,Na2O=3.54%4.26%.Sr=(445~774)×10-6,Yb=(0.51~0.97)×10-6,,Y=(7-14)×10-6,Sr/Y=49~66,LaN/YbN=33~48,高Sr和Sr/Y比值,低Y和Yb,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显示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但其Mg#较低.它们可能是加厚的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53.
岩石圈-软流圈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向古老、难熔的岩石圈地幔中输入主量元素饱满的物质、从而将其改造成为主量元素相对饱满的岩石圈.  相似文献   
54.
兴凯地块南部构造演化复杂,缺乏精确的年代学证据和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兴凯地块南部花岗岩侵位结晶年龄为晚三叠世末期(202~205 Ma),处于古亚洲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的转换阶段.地球化学成分上,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均以富硅(SiO2=69.61%~77.27%)、弱过铝(Al2O3=12.70%~15.28%)、较富碱(AKI=0.64~0.88)为特征.结合角闪石矿物的出现、较低的锆石饱和温度(TZr=679~787 ℃)等特征表明本区花岗岩为分异的Ⅰ型花岗岩.锆石的176Hf/177Hf比值较高(0.282 773~0.282 913),εHf(t)均为正值(4.39~9.32),二阶段Hf模式年龄较为年轻(0.65~0.96 Ga),反映其源区物质为新元古代期间从亏损地幔新增生的年轻地壳物质.结合岩石形成年龄、岩石组合等特征可以推断岩石应该形成于西太平洋开始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下.   相似文献   
55.
满洲里南部玛尼吐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与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孙德有  苟军  任云生  付长亮  王晰  柳小明 《岩石学报》2011,27(10):3083-3094
满洲里南部玛尼吐组火山岩的岩相学鉴定为安山岩、粗安岩和粗面岩,化学成分显示其以粗面岩为主,少量流纹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于146 ~ 158Ma之间的晚侏罗世.火山岩富碱高钾,属碱性系列;稀土总量较高(∑REE=328.2×10-6 ~419.2×10-6),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La/Yb)N=12.87~23.10),中等负铕异常(δEu=0.41 ~0.7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具有高Rb/Sr比值(0.34 ~ 1.88)和正的εHf(t)值(3.68 ~8.65),锆石176Hf/177 Hf介于0.282780 ~0.282922之间,两阶段Hf模式年龄为652 ~972Ma的新元古代.岩浆源区物质为新元古代增生的基性火成岩地壳,火山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造山岩的岩石圈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56.
满洲里南部塔木兰沟组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满洲里南部塔木兰沟组火山岩主要由橄榄玄武岩、辉石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组成.LA - ICP -MS锆石U- Pb定年结果显示,火山岩形成于164~161 Ma的中侏罗世末期.岩石主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镁含量较低[w( MgO)=1.64%~9.59%],镁指数较小(Mg#=0.26~0.66);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  相似文献   
57.
李志刚  刘晔  陈宏胜 《地理研究》2011,30(10):1910-1920
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广州"湖北村"为例,对中国快速城市化下"乡缘社区"的演进过程、特征、形成机制与空间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湖北村"总体上呈现产业结构专业化、族群构成同质化和阶层构成异质化等三方面特征;基于嵌入族群关系的生产网络和雇工网络,产生了具有湖北地域特色的亚文化区。"湖北村"已经成为湖北移民经济资本循环的核心...  相似文献   
58.
标准物质参考值的准确性在测试仪器校准、分析数据质量监控以及方法评价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检验国家地质标准物质参考值的准确性,本文应用高温高压密闭溶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了国家地质标准物质的18种岩石(GBW 07103 ~ GBW 07125)、19种沉积物(GBW 07301 ~ GBW 07318)和19种土壤(GBW 07401 ~ GBW 07430)中36种痕量与稀土元素.结果表明,除个别标准样品中的几个元素(Ni、Cr、Pb、Co、Cu、Sc、Yb、Lu)外,其余国家标准物质中36种元素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绝大部分元素测定值的相对误差小于10%,测定值与参考值能较好地吻合.将误差较大元素的测定值与其他实验室的测定值以及文献报道值进行了比较,指出已有的参考值需要修正;针对部分沉积物和土壤中的元素未提供参考值,如GBW 07306的Ni、GBW 07313的Be、Hf、Ta,GBW 07314的Li、Be,GBW 07409、GBW 07410和GBW0741 1的Hf、Ta,GBW 07426的Gd、Ta,本文给出了相应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59.
鲁西济南辉长岩的形成时代:锆石LA-ICP-MS U-Pb定年证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自济南药山、鹊山、华山和匡山辉长岩中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显示出自形-半自形的晶形和均匀条带状吸收的特征,锆石的Th/U比值介于0.44~1.46之间,表明它们具有岩浆成因特征.本文对药山、鹊山和华山辉长岩中30粒锆石以及匡山辉长岩中11粒锆石进行了LA-ICP-MS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30个测定点的206Pb/238U年龄主要集中在124~142Ma之间,其加权平均值为130.8±1.5Ma,11个测定点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值为127±2Ma,表明岩体的侵位结晶年龄为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东部早白垩世济南辉长岩和同时代花岗质岩石的存在代表了双峰式岩浆作用的特征,进而反映了强烈伸展环境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60.
Eco-geographic regional system is formed by division or combination of natural features based on geographic relativity and comparison of major ecosystem factors (including biological and non-biological) and geographic zonality. In previous studies, soil types were often taken as a basis for soil regionalization. However,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indicators are fitter than the qualitative ones of soil types for modern regionalization researches. Based on the second China’s national soil survey data and the provincial soil resource information, by principal analysis and discriminant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ropriate soil indicators as the complement of eco-geographic region indicator systems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soil indicators and soil types in regionaliz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ve indicators are used in eco-geographic zonality in mid-temperate zone of eastern China which ar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pH, clay content and bulk density in topsoils. With a regression-kriging approach, the maps of soil indicators in mid-temperate zone of eastern China are compiled with a resolution of 1 km in every grid and the indicative meanings of these soil indicators are discussed. By cluster analysis it is proved that these soil indicators are better than the soil types and soil regionalization in delineating eco-geographic regions. 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0771016 Author: Liu Ye (1980–), Ph.D, specialized in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