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根据南沙群岛海区1997年11月(秋季)、1999年4月(春季)和7月(夏季)3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上层水域毛颚类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进行了分析。共鉴定毛颚类18种。秋、春、夏3个季节毛颚类平均丰度分别为(6.86±3.08)、(9.95±3.50)和(7.11±3.34)个/m3。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龙翼箭虫(Pterosagitta draco)和太平洋齿箭虫(Serratosagitta pacifica)是3个航次调查共有的优势种,肥胖软箭虫占绝对优势。调查海区毛颚类按其生态特征可分为暖水广布种、大洋性暖水种和暖水近岸种三个类群,前两者对毛颚类丰度分布起决定性作用。毛颚类丰度分布受东亚季风驱动的南海环流影响显著,在秋季东北季风期,毛颚类分布趋势为西高东低,高值区位于西南部,与海洋锋对应;在夏季西南季风期,毛颚类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与该区域存在的海洋锋和上升流密切相关。作为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桡足类丰度是影响南沙群岛海区毛颚类丰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2.
呼伦湖早白垩世碱性流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兴安岭呼伦湖一带的上库力组第3段流纹岩具有高硅(SiO2=75.41%~77.32%)、富碱(Na2O+K2O=7.98%~8.74%)、富Y、Nb、Zr及低Al、Mg、Ca、Ni、Cr、Ti和高Ga/Al比值等特点,类似于A型花岗岩,而与高度分异的I型和S型花岗岩有明显差别。该流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A1型花岗岩,且与该区A型花岗岩同时,很可能是A型花岗岩浆喷出相的产物。流纹岩的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127±5Ma,与伊列克得组玄武岩(125±2Ma)时代一致,两者构成了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圈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73.
74.
吉林桦甸地区太古宙麻粒岩变质作用的PTt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太古代的表壳岩系(基性麻粒岩及富铝片麻岩等)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其转化关系可将形成麻粒岩的变质作用划分为早期角闪岩相阶段(T=575-600℃,P=0.59GPa)、峰期麻粒岩相阶段(T=835℃,P=0.85GPa)和晚期角闪岩相阶段(T=620℃,P=0.70GPa),其PT_t轨迹为逆时针方向。峰期升温升压过程及晚期近等压冷却过程与IBC型PT_t轨迹相似,反映其形成于岛弧或大陆边缘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75.
太古宙花岗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6.
宽甸环斑花岗岩的同化混染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斑花岗岩是发育于前寒武纪的一种特殊岩石。本文从环斑花岗岩的地质学、岩石学及矿物学等方面讨论了宽甸元古宙环斑花岗岩的成因,认为环斑花岗岩是由分异出石英二长岩的富钾质残余岩浆在深部同化围岩(类似盖县组的矽线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及黑云母变粒岩等岩石)形成的含大量围岩捕虏晶的晶粥状岩浆,经侵位结晶而成。环斑长石的斜长石外壳是来自围岩的捕虏晶,它通过流动、吸附作用附着于钾长石巨晶的周围,构成环斑结构。  相似文献   
77.
耗散结构在地质学中的应用及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平衡态热力学的研究表明,处于远离平衡的体系,由于内部非线性作用的影响,呈现与平衡态或近平衡态截然不同的热力学行为,如出现时间振荡、空间有序、化学波或者混沌等一系列耗散结构现象。目前,这种理论已被地质工作者所接受,并据此开展了地质学中的耗散结构研究,它合理地解释了振荡性矿物环带、岩石中有规律的韵律构造、变质变形的分异层理、火成岩的原生构造以及周期性地质作用产生的原因等。本文对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以及它在地质学中的研究现状作了系统的总结,并阐述了如何在地质学中运用耗散结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78.
79.
80.
冀东迁西—遵化地区麻粒岩相变质水活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树文  林强 《地质科学》1992,(A12):120-1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