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乌鲁木齐极端天气事件及其与区域气候变化的联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使用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区域气候变暖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近30年来,乌鲁木齐的低温、大风和雷暴事件减少趋势明显,沙尘暴、大雾等事件呈略减少趋势;暴雨、高温和暴雪事件整体呈略增加的趋势。大雾、大风、低温、高温、雷暴等事件均具有较大的年际变化;暴雨、暴雪、沙尘暴、冰雹等事件的年际变化幅度均较小;各类极端天气事件均存在各自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乌鲁木齐年平均气温和高温、低温、沙尘暴等极端事件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这些与温度相关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与区域气候变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2.
海湾扇贝养殖过程中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1~2002年,对莱州湾养殖海湾扇贝进行了较系统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海湾扇贝养殖集中海区莱州市金城镇扇贝养殖场为定点调查和样品采集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海湾扇贝各养殖期的死亡率和可疑病原生物检测,同时对pH,溶解氧,温度,盐度等理化环境因子进行连续监测.调查结果显示:海湾扇贝在0.5~1.3cm的幼贝阶段死亡率较高,达50%;随后死亡率降低,1.3~2.2cm的幼贝阶段死亡率约为20%,以后各阶段死亡率平稳,均在7%以下,累积死亡率约为60%.对环境理化因子的调查显示,pH,溶解氧、盐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与扇贝死亡率无明显相关性;温度变化与死亡率有一定的相关性,即低温(20℃以下)可能是养殖海湾扇贝幼贝重要的环境胁迫因子,而高温(27℃左右)对海湾扇贝成贝生长无不良影响.通过对可疑致病性生物因子的调查研究及病理学观察表明,海湾扇贝在养殖过程中可感染多种微生物,其中原核微生物类立克次体(RLO)在养殖过程各生长阶段均可检出,即0.5,1.5,3.0,3.6和5.0cm的海湾扇贝RLO的感染率分别为15%,35%,80%,50%和20%;RLO的感染强度分别为1.0,1.5,16.0,11.5和5.0.在病原生物检查过程中,除RLO以外还发现有类支原体原核生物(MLO)寄生.结合感染强度和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分析,初步认为类立克次体(RLO)可能是海湾扇贝在海上吊养的幼贝阶段发病死亡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43.
水温是重要的水文指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背景下,水温变化已成为威胁全球水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长江上游开发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梯级水库群,然而目前关于梯级水库和气候变化对下游水温及水生态的耦合影响仍不清楚。本文基于长江宜宾-重庆段长序列水温和气象资料,解析了气象因子和金沙江梯级水库对下游水温的影响,评估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鱼类适宜产卵时间对水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河段近30年年平均水温显著增高,增幅约为0.5~1.1℃;向家坝-溪洛渡水库蓄水后向家坝站、朱沱站和寸滩站年水温过程平均滞后约36、13和7 d,蓄水后下游河段春季“滞冷”效应明显,秋冬季“滞热”效应明显,各水文站旬平均水温最大增加和降低幅度分别为1.8~3.7℃和1.3~3.6℃,“滞热”程度大于“滞冷”程度;年内不同月份水温变化主要由梯级水库蓄水引起,年际间平均水温变化主要由气候变化引起;蓄水后向家坝站附近水温达到重要鱼类适宜产卵水温时间延迟了30~40 d,蓄水对达到重要鱼类适宜产卵水温的时间延迟程度为:黑尾近红鲌>长薄鳅、圆口铜鱼、岩原鲤>中华金沙鳅>长江鲟>胭脂鱼,...  相似文献   
44.
选用昆仑山北部2016—2020年6—8月14个国家气象站、240个加密区域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针对“季-月-日-时”时间尺度,以沿海拔高度梯次下降划分的高山区、中山区、低山区和平原区为空间尺度,分析昆仑山北部夏季降水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 a昆仑山北部夏季平均降水358.5 mm,小时降水和小时强降水频次分别为301次和74次;日降水极值95.4 mm出现在低山区,小时降水极值64.0 mm出现在平原区。(2)夏季和6—8月逐月降水、平均日降水和小时降水、小时降水频次5个要素特征量均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均随海拔梯次下降而减少;最大小时降水则为反相分布,随海拔梯次下降而增多,小时强降水更易出现在海拔较低的低山区和平原区。(3)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显著,中午至前半夜小时降水的大值中心随时间逐渐偏向低海拔区,大值中心由南向北偏移;小时降水的峰值时间和降水增强时段均随海拔梯次降低而后延,4类区域小时降水峰值均在白天出现,其中低山区和平原区峰值发生在午后。低山区和平原区午后强对流天气造成的短时强降水及其引发的中小河流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防范重点。  相似文献   
45.
Galileo和GPS的多个频率可形成有良好特性的组合观测值,利用这些组合观测值可以直接解算载波相位模糊度。本文选用不同波长的Galileo/GPS多频组合观测值,按不同组合方式分步固定整周模糊度,并计算出每步模糊度解算的成功率。本文研究表明,选用合理的观测值组合方式,Galileo/GPS组合观测值模糊度解算方法能以较高的成功率固定组合观测值模糊度及基本载波模糊度。  相似文献   
46.
????????????????????????????????????????????????????????????????????????????????????????????о????о??????????????????????????????????????????????????????????????y??????????????  相似文献   
47.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积雪在区域水文循环和气候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1980—2020年逐日无云积雪覆盖遥感数据,分析了该地区近40年的积雪面积、积雪覆盖日数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和垂直地带性分布特征,阿姆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塔里木盆地、恒河流域、怒江流域和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高海拔山区是积雪广泛分布的地区。在水文年内,高原地区积雪覆盖率呈单峰变化,8月上旬积雪面积最小,1月中下旬达到最大,分别占高原总面积的5.2%和38.6%;40年间,高原地区平均积雪面积以3.9×104 km2·(10a)-1的趋势显著减少(P<0.05);积雪覆盖日数以0.47 d·a-1的趋势显著减少,高原71.4%的区域积雪覆盖日数呈减少趋势,呈显著减少的区域约占55.3%;17.1%的区域积雪覆盖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且主要分布在5 200 m以上的高海拔山区,在海拔5 200~5 900 m之间的区域,积雪覆盖日数的增加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48.
针对目前绿洲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的研究较少的现状,该文采用覃志豪单窗算法,利用1990年、1998年和2011年三期Landsat数据对精河县的地表温度进行反演,并查询实时陆面地表温度进行对比检验;分析了不同时期精河县地表温度分布格局,将反演的地表温度划分为低温区、次低温区、中温区、次高温区、高温区和极高温区。研究得出:各温度区间的分布范围发生了巨大变化;反演结果符合水体温度最低、绿洲次之、裸地最高的"冷岛"现象。结果表明利用Landsat数据反演地表温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9.
应用喀什气象站1971—2010年的探空资料,统计分析了850~100 hPa上各层高空温度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喀什高空温度850~300 hPa上的季节变化趋势为单峰型;200 hPa上呈双峰型;100 hPa亦呈单峰型,但其位相与850—300 hPa的季节变化基本相反。春、秋、冬三季300 hPa以上各层温度呈下降趋势,300 hPa以下呈上升趋势;夏季 整层均呈现下降趋势。各层等压面温度最高和最低出现的年代不同。喀什高空温度的变化周期主要集中在中低频区,高频区周期变化较弱,100 hPa温度在2000年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50.
为了获得具有高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TiO2薄膜,采用浸渍涂布法不加黏结剂将Deguessa P-25TiO2固定在泡沫镍基片上,制备成泡沫镍基负载TiO2薄膜,并以Ti-10薄膜为光催化组件制备了一种新型连续流内循环光催化反应器。表征结果显示:P-25薄膜呈混晶相,增大负载浓度会增加基片上结晶质(如锐钛矿相(101))数量、团聚颗粒数量、表面微裂痕以及比表面积;高温煅烧下泡沫镍基片上Ni元素以金属Ni和NiO形式扩散到薄膜表面,形成NiO-Ni体系,有助于提高薄膜的光催化活性;当负载P-25质量分数为10%时,薄膜表层Ni原子比为12.29%,此时薄膜具有最佳光催化活性。以Ti-10样品为光催化薄膜组件制备了一种连续流光催化反应装置,该装置降解化工废水的实验结果显示反应装置连续运行一周,出水可达到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