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明确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深层超压富有机质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及其分形特征,以丁山-东溪地区五峰-龙马溪组深层超压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在查明页岩岩矿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综合运用高分辨率扫描电镜、低温气体(CO2、N2)吸附以及高压压汞等研究手段,定量表征五峰-龙马溪组深层超压不同岩相富有机质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基于分形理论,利用低温CO2、N2吸附实验、高压压汞手段获得页岩不同尺度孔隙的分形维数,揭示页岩孔隙结构特征、矿物组成、TOC含量和分形维数的关系及其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川东南丁山-东溪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样品普遍发育有机孔、无机孔(粒间孔和粒内孔)以及微裂缝;孔隙形态主要为楔形、狭缝型以及平行板状等;孔径分布呈多峰型,中孔为总孔隙体积的主要贡献者(约占59%),微孔为总孔隙体积的次要贡献者(约占35%),大孔对总孔隙体积的贡献较小.受矿物类型和含量、TOC含量和成岩作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不同岩相页岩孔隙演化存在差异,最终造成现今储层的强非均质性和复杂的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区五峰...  相似文献   
52.
张莉  舒志国  何生  陈绵琨  伍宁南  杨锐 《地球科学》2021,46(9):3139-3156
川东建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非均质性极强,致密化程度极高,为了查明储层差异演化过程,剖析储层差异演化控制因素,运用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的多种实验方法,在详细刻画储层岩石学特征的基础上,划分了储层成岩相类型,查明了不同类型砂岩的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分析了储层的差异性演化过程.研究区砂岩可以划分为4种成岩相类型,即强压实相、溶蚀相、硅质胶结相和强钙质胶结相.溶蚀相砂岩物性最好,强压实相砂岩次之,硅质胶结相和钙质胶结相砂岩物性最差.碎屑组分的差异是造成储层非均质性强和差异性演化的重要原因.塑性岩屑含量的差异,导致早成岩时期压实减孔程度的不同;长石含量的差异,影响了砂岩中溶蚀强度和方解石胶结程度;石英含量的差异,控制了砂岩中硅质胶结作用的强弱;最终,使得储层演化有先有后,空间分布非均质.   相似文献   
53.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是21世纪南海北部大陆架地区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区带之一。为了划分该盆地WN-A井的地层时代及探明其沉积物所记录的古气候条件,笔者对该井分布于3 261.25~5 079.00 m井段共计108份岩屑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井孢粉化石种类较丰富且分布连续,由下至上可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 Pinuspollenites-Polypodiaceoisporites-Juglanspollenites-Quercoidites E-Quercoidites D组合、Pinuspollenites-Juglanspollenites-Polypodiaceoisporites-Dicolpopollis kockelii组合、Quercoidites E-Polypodiaceoisporites-Pinuspollenites-Polypodiisporites组合和Pinuspollenites-Polypodiaceoisporites-Randiapollis reticulatus-Quercoidites E组合。其中:4 425.00~5 079.00 m井段孢粉组合的优势组分是Pinuspollenites、Juglanspollenites和Quercoidites D,指示热带、亚热带针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较温凉;3 261.25~4 425.00 m井段孢粉组合中Quercoidites E占优势,指示热带、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温暖湿润。WN-A井孢粉组合记录了一次明显的由温凉转为温暖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渐新世—中新世的气候变化可以对比,其发生位置,即4 425.00 m可以作为WN-A井渐新统和中新统的界线。  相似文献   
54.
微量元素硼的环境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国内外大量实际资料的深入综合研究分析,认为微量元素硼可以作为确定古水体盐度的主要依据,亦可以作为判别沉积环境的一种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否则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有时结果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55.
滇西北衙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勘查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滇西北衙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通过先后开展五期详查,获得了找矿重大突破,金矿规模达到超大型,共伴生铅、锌、银、铜、铁、硫矿也达到大型—特大型规模。文章在近十年的勘查工作实践及综合研究矿床模型的基础上,总结了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地球物理勘查模型、地球化学勘查模型和地质找矿标志。研究表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是矿床形成最关键的控矿因素,马鞍山断裂控制了区内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的产出,北衙向斜控制了矽卡岩矿体和其他矿体的产出,矿床定位受控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与三叠系中统北衙组(T2b)碳酸盐岩接触的矽卡岩带以及内、外接触带,属于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矽卡岩-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二型五类"。矿区1∶10 000岩石地球化学勘查模型显示,矿区分布有强金元素异常,浓集中心明显,并有与Ag、Pb、Zn、As、Hg等元素相伴产出的综合异常。1∶10 000地球物理勘查模型显示,磁异常面积大、强度高,极大值2000多n T,异常形态规则,总体形态呈椭圆形,梯度变化较大,正负异常相伴,南正北负。斑岩显示为低磁异常,接触带为高磁异常,环状的高磁异常带构成了斑岩与围岩接触带矽卡岩型矿化体,围岩碳酸盐岩为低磁异常。激电在斑岩、矽卡岩型矿体上形成低阻高极化异常,矽卡岩型矿体分布区视极化率5%~8%,视电阻率50~120Ω·m。大功率激电、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对斑岩体及斑岩与围岩接触带(蚀变带)可进行较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56.
中太平洋CP区中新世CP30孔的沉积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前人对中太平洋中新世的沉积特征及成因研究较少,笔者根据在中太平洋CP区采集的CP30孔柱状样品的测试分析结果,系统阐述了中新世的沉积物特征及元素含量在垂向的演变规律,利用grapher、spss软件及投点方式对所有样品的常、微量元素进行了R型因子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元素的组合特征及其成因专属性,并对其沉积物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7.
利用AFLP技术研究条斑紫菜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利用AFLP技术对11个条斑紫菜品系进行了研究.由16对引物共扩增出778条谱带,其中仅15条为共有谱带,多态位点的比例高达98.07%.日本鹿儿岛,我国的青岛、江苏、浙江等不同地点的野生或栽培条斑紫菜品系之间最近的遗传距离为0.180(两个日本样本之间),最远为0.397(日本样本与江苏样本之间),属于物种内种群间的遗传变异.聚类结果显示日本的样本与青岛的野生样本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较高而聚合在一起;浙江野生条斑紫菜与江苏的样本遗传距离相近,聚合在一起.结果表明,我国条斑紫菜的遗传多样性程度较高而且各品系间的遗传距离与其地理间距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8.
实时震情分析与快速发布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一兵  王想  王亚茹  杨锐  刘新 《地震学报》2017,39(2):300-305
<正>在1966年邢台地震后的40年间,我国地震系统已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震情会商制度(韩渭宾,2004).显著地震发生后,对地震形势的分析和震后趋势判定始终是震情会商工作的重点(贾婧等,2008).大震应急的紧迫性对震情分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借助震情分析会商软件的支持可显著地提高震情分析的效率.但是,传统的会商软件平台仍在使用单机模式,该模式的弊端为:1用户  相似文献   
59.
60.
针对湘中涟源凹陷上二叠统大隆组黑色泥页岩中油气特征及微观保存条件,选择 涟 源 凹 陷 XY1井 大隆组泥页岩中高角度裂缝方解石脉体,开展了脉体岩相学和阴极发光观察、脉体盐水包裹体和烃类包裹体特征及温压研究,结合泥页岩有机质成熟度及油气生成阶段分析和埋藏-热演化-构造抬升史模拟,确定了裂缝脉体形成时期和深度,讨论了泥页岩油气微观保存条件。研究表明:大隆组泥页岩有机质成熟度Ro 为1.2%~1.3%,原始有机质中发育有机孔,泥页岩孔隙内液态油中很少发育有机孔;裂缝方解石脉体由早晚两期形成,边界清晰;早期脉体中发育大量蓝白色荧光的液相烃包裹体和气-液两相烃包裹体,发微弱荧光的气相烃包裹体和不发荧光的甲烷包裹体,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介于93~138℃间,对应古埋深为2000~3000m;晚期脉体中包裹体发育程度差,仅零星见烃类包裹体,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介于50~62℃间,对应古埋深为900~1100m;依据早期裂缝方解石脉体中甲烷包裹体激光拉曼参数和甲烷体系状态方程估算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为 28.92~41.47MPa,相应古压力系数为1.10~1.57。根据早晚两期裂缝方解石脉体中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和烃类包裹体的发育程度以及捕获温压信息推断,在燕山-喜山期大幅度构造抬升和地层剥蚀过程中,泥页岩中多期裂缝形成和开启以及成脉古流体活动,对大隆组泥页岩中滞留油气的微观保存条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