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8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3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珠江虎门潮汐水道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入海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虎门潮汐水道狮子洋4个采样点表层水样中的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进行了定量分析.洪、枯水期水体中多环芳烃总量(颗粒相和溶解相)分别是786~964 ng/L、11 360~19 603 ng/L;有机氯农药总量分别是9.68~26.29 ng/L、41.65~96.23 ng/L.根据4个采样点洪、枯水期有机污染物浓度的平均值估算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的年均入海通量.初步估算结果显示:多环芳烃的总入海通量(溶解相和颗粒相)为438.4×103 kg/a,其中颗粒相是52.5×103 kg/a;16种优控多环芳烃的入海通量为247.9×103 kg/a.有机氯农药的总入海通量是2.6×103kg/a,其中六六六的入海通量为1.1×103 kg/a,滴滴涕类的入海通量为0.3×103kg/a,其它有机氯农药的入海通量为1.2×103 kg/a.  相似文献   
42.
低能数字滤波在确定海平面变化趋势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正则方程出发,计算了高频扰动对确定海平面变化趋势的确切影响;探讨了采用数字滤波方法来消除高频扰动对确定海平面变化趋势的影响。并设计了技术性能可靠的高期滤波器,对月均验潮序列进行了低通数字滤波,由低通序列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来确定平面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3.
近数十年来东平水道河床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平水道受径、潮动力相互作用,水流、泥沙和河床演变具有独特的时空变化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前处于缓慢的自然淤浅过程,由于航道整治工程调整作用和疏浚维护等因素的影响,80年代中后期由淤积转变为冲刷状态,大规模的河床采沙是90年代以来河槽加剧加深增容的主导因素.近数十年来,虽然东平水道平滩水位下降,但是造床流量增加,潮汐动力相对增强,河床演变特征表现为宽深比下挫,滩槽高差提升,满槽容积增大,河槽向有利于水沙输送的窄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4.
珠江口伶仃洋海平面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清书  罗宪林 《地理科学》1999,19(2):125-127
根据珠江口伶仃洋三灶,赤湾,香港三个站的验潮记录,应用傅氏变换方法对月均潮序列先做离散傅氏变换,并将周期小于4a的波动幅设为零,再进行反傅氏变换,以消除小于4a的周期波动对确定海平面变化趋势的影响,最后由低通序列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穆江口各站的海平面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5.
强人类活动(如航道疏浚)和自然气候变化(如海平面上升)对近岸河口环境不同影响的辨识是目前河口海岸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地形概化和动力简化条件下, 解析模型能够快速辨识强人类活动和自然气候变化对河口环境的影响, 它是探讨河口动力过程对外界干扰的响应机制的重要工具。本文基于前人对葡萄牙Guadiana河口不同分潮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研究, 采用一维水动力解析模型探讨河口不同分潮潮波传播过程对水深变化(模拟航道疏浚和河道淤积过程)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平均水深$\overline{h}$的变化影响无量纲河口地形参数γ和摩擦参数χ, 进一步影响河口动力参数包括潮波振幅参数ζ、流速振幅参数μ、波速参数λ、潮波振幅增大/衰减率参数δ以及流速与水位之间的相位差?等; 平均水深变化对河口中下游段(x=0~60km)的潮汐动力影响较大, 而对河口上游段(x=60~78km)影响较弱; 主要半日分潮(M2、S2、N2)对水深变化的响应略大于全日分潮(K1、O1); 航道疏浚幅度小于2m时, 对河口潮汐动力格局影响不大, 而当疏浚幅度大于2m时, 将对河口潮汐动力格局及水环境(如盐水入侵等)产生较大影响; 河道淤积将导致潮汐动力减弱, 流速振幅、潮波振幅及传播速度减小, 流速和水位之间的相位差也减小。  相似文献   
46.
珠江广州河段重污染沉积物中多环芳烃赋存状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珠江广州河段重污染沉积物进行粒度分级 (>500 μm、500~ 220 μm、220~ 63 μm、63~ 22 μm和 < 22 μm),每个粒级的样品进行重液分离,收集轻组分 (有机质 )和重组分 (主要为无机矿物及无定型有机质 ).在显微镜下对沉积物中不同粒径轻重组分的吸附剂进行鉴定,对其中的多环芳烃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白鹅潭样品中有机质占总质量的 9.10%,富集了 81.55%的多环芳烃,无机矿物和无定型有机质占 90.92%,富集了 18.45%的多环芳烃;黄埔样品中有机质占总质量的 8.95%,富集了 56.50%的多环芳烃,无机矿物和无定型有机质占 91.15%,富集了 43.50%的多环芳烃.轻组分中的有机吸附剂对多环芳烃的富集能力比重组分无机矿物和无定型有机质高 1~ 2个数量级,轻组分有机吸附剂中焦碳和碳黑富集能力较高,植物碎屑较低.总有机碳和碳黑的含量与多环芳烃的富集能力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7.
基于2015年3月珠江磨刀门河口表层沉积物磁学和粒度测量结果,研究磨刀门河口磁性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分析磁性参数与沉积物粒度的关系,并探讨其对沉积动力环境的响应。磁性参数磁化率(χ)和饱和等温剩磁(SIRM)均在拦门沙处出现低值区,并在10 m等深线外呈现向海递减趋势;频率磁化率(χfd%)、非磁滞剩磁磁化率(χARM)以及比值参数χARM/SIRM和χARM/χ在拦门沙处出现低值区,而在拦门沙外呈现高值:表明研究区域磁性特征由亚铁磁性矿物主导,而拦门沙区域存在一定量的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粒度是影响沉积物磁性特征的重要因素,SIRM/χ等参数与粗颗粒组分(大于63 μm)呈显著正相关,χfd%等参数与小于16 μm粒级组分高度相关,结果显示χfd%、χARM、χARM/SIRM以及χARM/χ等参数可作为本区域沉积物细颗粒组分(小于16 μm)的代用指标,而SIRM/χ则可作为粗颗粒组分(大于63 μm)的代用指标。基于沉积物类型、动力环境等综合考虑,选取SIRM、S-300、SIRM/χ参数聚类分析,可将磨刀门河口动力沉积环境分为4个区,结果与该区域动力环境及动力地貌格局具有一致性。本研究不仅对了解新动力格局下磨刀门河口演变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丰富河口沉积动力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8.
珠江三角洲的水位变化趋势及其本征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清书 《海洋科学》1998,22(1):47-51
根据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正则方程计算了高频扰动对确定海平面变化趋势的确切影响。结果表明 ,在验潮记录较短的客观条件下 ,高频扰动对趋势项的影响是显著的 ,其中影响最显著的高频带是 f≥ 0 .0 2 0 8cpm ( circle per month) ,即对应的周期 T≤ 4 a的高频扰动。探讨用最平滤波器对月均验潮序列进行低通数字滤波预消除高频扰动的影响 ,由低通序列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来估算珠江三角洲各站近 30 a来的水位变化率。应用经验正交函数( EOF)分析珠江三角洲水位变化的时空特征及计算其区域水位变化趋势 ,EOF分解表明 ,珠江三角洲水位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 ,区域水位的平均变化率为 2 .3mm/ a。  相似文献   
49.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径流潮流相互作用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欧素英  杨清书 《海洋学报》2004,26(1):125-131
在大量实测资料基础上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径流与潮汐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网河区潮差和潮位的周期变化既有典型潮汐的半日周期和全日周期以及半月周期,也有径流量的周期变化如64.8 d的周期变化,即同时具有径潮的周期变化.不同河段潮差及各分潮波振幅与径流量的大小具有明显的反相关关系,径流量越大,潮差越小,三水站潮差随流量以-0.0002的速度减小,网河区下游河段则减小得较慢.上游径流量越大,因克服径流的阻碍作用而消耗的能量越大,潮汐作用强度迅速减弱,各分潮潮波振幅和潮差沿程减小越快.随着径流量的增大,三水站潮簇D1,D2和D4的振幅明显减小,D2的振幅衰减得最快.  相似文献   
50.
通过分析东江下游及东江三角洲的采沙情况、采沙对河床演变和潮汐动力的影响。近几十年来东江下游及东江三角洲采沙量巨大,1980~2002年22年间采沙总量达到了3.32亿m3。大量采沙对河床演变的主要影响是:大幅度扩大了河槽容积、河床平均高程显著降低、水深明显增加、纵比降减小。东江下游及东江三角洲潮汐动力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网河区上段及东江下游潮水位明显降低,潮差增大,涨潮历时延长,主要分潮振幅加大;潮汐传播速度加快;潮区界、潮流界、咸潮界上移;网河区上段及东江下游潮汐动力得到明显增强,潮汐动力作用范围向上延伸,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挖沙所导致的河床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