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189篇
地质学   256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南海北部早渐新世发生明显的营养供给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相关地质记录为研究颗石藻的生理机制提供了理想的自然实验室。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一个新的颗石藻群落演化的指标,定义为E*比值。该比值由富营养属种和中等-贫营养属种的相对丰度计算而得(E*=e/(e+c)×100,e代表富营养属种,c代表中等-贫营养属种)。其中富营养属种包括小ReticulofenestraReticulofenestra lockeri组,Reticulofenestra bisecta组和Coccolithus pelagicus组,而中等-贫营养属种包括Cyclicargolithus spp.。E*指标与早渐新世营养盐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在不同二氧化碳浓度的条件下表现不同的公变趋势。将群落组合与已发表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对比,我们提出颗石藻可能在二氧化碳持续降低的环境下改变其对碳源和营养盐的利用方式,指示颗石藻的碳浓缩机制可能开始于早渐新世。  相似文献   
82.
通过汇总全球几个主要的优质海相烃源岩的古海洋-古气候特征以及相应的沉积环境,从有机质的生产、来源和保存条件3个维度将海相烃源岩发育的古海洋模式概括为:①三角洲-陆源海相模式,如西非陆缘盆地发育的烃源岩;②强蒸发-上升流模式,如墨西哥湾中生界烃源岩;③滞留静海-湿润气候模式,如北海盆地钦莫里阶烃源岩。结合现有资料分析认为,南海北部深水区恩平-珠海组(始新统—渐新统)处于半封闭局限海环境,普遍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陆源有机质供应充足,气候条件适宜,具备发育优质海相烃源岩的古海洋条件。  相似文献   
83.
滇西南地区NDVI变化及其对不同时间尺度干湿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1—2013年MODIS/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时间序列,采用变异系数、一元线性趋势变化等多项指标,结合SPEI指数和DEM分级数据提取不同高程地区的NDVI变化信息,分析滇西南地区不同海拔梯度NDVI时空变化规律及对不同时间尺度干湿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不同海拔梯度四季和年NDVI波动变化较小,NDVI变化趋势随海拔梯度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总体上升趋势明显,四季和年NDVI改善区域占研究区46.9%~74.0%。(2)各海拔梯度NDVI变化百分率多集中在-10%~10%范围;以1500 m为界,变化百分率超过(小于)10%(-10%)的区域在高于(低于)1500 m的3个海拔梯度上。(3)各海拔梯度NDVI与2~8个月时间尺度SPEI指数相关性最为密切,表明研究区NDVI对降水及蒸散发导致的水分盈亏的响应具有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1—5月及春、冬季NDVI对SPEI指数的响应较强,7—9月和夏季NDVI与SPEI指数呈负相关。(4)2个典型干旱年中,NDVI负距平像元主要分布在1000~1750 m的3个海拔梯度上,受干旱影响较小的植被集中于NDVI≥0.6的高植被区。  相似文献   
84.
基于实测数据评估基于无几何(geometry-free,GF)模型的BDS-3/GPS/Galileo三频模糊度固定性能。首先给出适用于BDS-3/GPS/Galileo短基线TCAR(triple-frequency carrier ambiguity resolution)算法的三频线性组合;然后基于不同长度的实测短基线数据,评估BDS-3/GPS/Galileo超宽巷、宽巷及窄巷模糊度单历元固定性能。结果表明,对于5 m、3.6 km和13.1 km三条基线,BDS-3/GPS/Galileo超宽巷模糊度固定率相当(99.7%以上),BDS-3/GPS宽巷模糊度固定率(97.2%以上)略优于Galileo(93.0%以上),BDS-3窄巷模糊度固定率(92.2%以上)略优于GPS/Galileo(89.4%以上)。  相似文献   
85.
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分析生态旅游兴起的原因,评价传统生态旅游概念的局限性,提出从旅游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理解生态旅游概念,论述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整个稍许工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6.
杨文 《中国岩溶》1992,11(3):227-239
贵县式铝土矿广泛分布于桂中岩溶区。本文通过宾阳矿区的成因研究,初步揭示出铝土矿与上古生界碳酸盐岩上的上白垩统红层及新生代地洼余动期岩溶演化的关系,认为铝土矿是红层在岩溶、气候、构造等条件下进行红土化,搬运沉积和次生红土化的结果。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华南寻找三水铝土矿方向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87.
地洼盆地砂岩铜矿床的构造-流体-成矿体系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南方地洼盆地构造演化、流体演化和砂岩铜矿成矿作用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处于一个统一的系统之中。盆地早中期的裂陷、坳陷作用及热构造活动导致了富铜矿源层的形成、大气降水的深循环和水/岩相互作用、并形成中高温、压、高盐度的热卤水含铜流体。在构造-流体-砂岩铜矿成矿体系的演化中,构造演化制约了含铜流体的演化和砂岩铜矿的成矿作用,而主要发生于盆地演化的晚期。  相似文献   
88.
作为广谱抗菌的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SAs)是应用最早的一类人工合成抑菌剂之一,被广泛用于人类医疗、禽畜及水产养殖等。大量磺胺类药物的应用随代谢进入水环境中,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并构成潜在风险,截至目前,这些影响和风险并未被探明。因此,对8种典型磺胺类合成药物在我国典型水环境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阐述,评估了它们对不同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及生态风险,并诠释了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降解途径。结果表明,不同水环境中磺胺类合成药物的浓度分布差异显著,磺胺甲恶唑和磺胺嘧啶分别在水体及沉积物中的浓度和污染程度最高;水体藻类是磺胺类合成药物最敏感的水生物种,其次是甲壳类和鱼类,磺胺甲恶唑对水生生态系统构成高风险;磺胺类合成药物进入体内后被代谢成不同的产物,与母体合成药物一同进入水环境中经历降解过程;生物降解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磺胺类合成药物去除的主要途径,不同种细菌、真菌及藻类均可降解磺胺类合成药物。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当进一步加强磺胺类合成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慢性毒性以及合成药物混合毒性的研究,明晰水环境磺胺类合成药物的分布-代谢-传输-效应的综合过程,探析磺胺类合成药物在水生...  相似文献   
89.
风场和吞吐流是浅水湖泊运动的主要驱动力,影响着湖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基于二维非结构网格,构建了乌梁素海水动力模型。通过对比定常风作用下湖流的方向、环流的分布及形式与无风条件下的区别,模拟不同算例吞吐流作用下湖区流速及环流结构的差异,探究了定常风和吞吐流对乌梁素海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乌梁素海在无风条件下出现大面积的滞流区;风场会增加湖流的流速,影响区域主要在西大滩区、东大滩区及湖区南部明水区,产生明显环流,风场是乌梁素海主要的驱动力; SSW与ENE向风场作用下,典型区域产生的环流位置、形态结构相近,方向相反;吞吐流量的增加会增大湖区整体流速,对湖区流场形态、结构影响较小;定常风条件下,吞吐流量的增加(一定范围)会导致环流强度减弱。研究结果为乌梁素海营养盐、污染物质输移规律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