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7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5 毫秒
31.
龙游牛场古地下洞室群岩柱的长期抗拉强度反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龙游县上畈村附近的牛场有一处由2个洞室组成的古地下洞室群。现场调查发现,在其中1号洞的岩柱1上出现了一条竖直的张开裂缝。据分析,这是上覆岩层对该岩柱施加过大荷载的结果,这一发现为本文研究岩体长期抗拉强度提供了条件。作者即以根据牛场古地下洞室群1号洞内岩柱1的拉裂现象为研究对象,根据最大拉应力论来反演岩体的长期抗拉强度。这不仅对长期强度研究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古工程保护方面也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2.
川藏公路然乌-鲁朗段泥石流灾害成因分析及定量化分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独特的地质、地形地貌、水文以及气候条件使得川藏公路然乌至鲁朗段各种山地灾害极其发育,尤其以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根据前人的成果以及作者的实地调查,认为复杂的地质构造、强烈的地壳运动和河流切割、频繁的地震、丰富的松散堆积物、有利的地形地貌、现代冰川以及丰沛的降雨是研究区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减灾防灾,采用岩石工程系统方法对研究区对泥石流进行了定量化分区。通过与初步定性泥石流分区以及泥石流灾害的分布情况进行对照,验证了定量泥石流分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3.
杨志法  曾昭明 《岩土力学》1997,18(A08):182-186
为了确定有关岩体的弹性模量和重要初始应力分量,利用试验洞进行位移分析。在方法上发展了一种以三维有限元图谱和反分析相结合为基础的反演方法。实际应用表明,该法设计来说十分有用。  相似文献   
34.
川藏公路102滑坡失稳因素与治理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藏公路是西藏连结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通道。1991年6月发生的川藏公路102滑坡(古滑坡复活)严重影响着公路的畅通。2002年采用原路边坡锚拉桩板护坡方案进行整治,暂时解决了交通阻断问题,但经6年多的使用证明,整治效果不佳。从滑坡的成因、滑坡物质构成和影响因素分析,102滑坡仍然是一个不稳定的滑坡。经论证,隧道方案可以克服滑坡对道路的危害和威胁问题,达到畅通的目的。虽然该方案一次性投资较大,但建成使用后,由道路畅通带来的社会效益将是巨大的。因此,无论是从根治滑坡对道路的影响角度还是从社会经济效益角度,隧道方案都是一个工程价值较高的方案。  相似文献   
35.
一个超浅埋大型古地下洞室群于1992年在浙江省龙游县被四个农民发现。该洞室群的发现引起了各方面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从发现至今已出现了多种破坏现象,如顶板脱落、洞间壁坍塌、柱子拉张或剪切破坏以及由于渗水导致的洞室围岩的干湿交替引发的风化现象等等。本文从工程地质调查入手,对龙游古地下洞室群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了分析,为下一步的保护工作提供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36.
龙游石窟1号洞和其他4个洞体,开发16a来,在取得了丰硕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学术成果的同时,洞体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出现了严重的破坏。构成石窟的柱、墙和顶板陆续出现裂缝。其原因是构成洞体的泥质砂岩易于风化、易于流变,在干湿交替和温度变化的情况下极易破坏。同时处于浅埋状态的洞室顶板、柱子、墙体强度不足,在自重作用下发生以冲切、剪切、弯曲为主要特征的破坏形式。开发时施加的外部荷载加剧了这种破坏。针对这些破坏形式,加固方案宜采用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方案。先柱墙,后顶板。柱墙加固以柱支撑为主要手段,顶板以梁支撑为主要手段。两者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美观的加固体系。  相似文献   
37.
我国古代采石业发展辉煌,具有规模大、历时长、遗留采石遗迹众多等特征,其中尤以浙江省的石材开采最为著名,因古代石材开采所遗留的众多古采石场目前都得到了极好的再利用。浙江省温岭市长屿硐天大型古地下采石场目前已被纳入世界地质公园及国家矿山公园。在现场考察过程中,发现了古代采石者所创造的一套由"探"、"扩"、"避"、"采"、"排"、"运"、"填"等7个主要工序所组成的长屿采石古工法。作为古代地下采石遗迹,长屿硐天拥有以水云硐大型古洞室群为典型代表的28个大型古洞室群,总体规模巨大。该工艺的发现,说明古代采石者从长期工程实践中所创造的长屿采石古工法是行之有效的。进而研究得出,他们所创的采石古工法其合理性,不仅在于其充分考虑了当时采石工具的材质条件,而主要在于其适应了当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38.
工程地质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认为,通过工程地质力学与系统科学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工程地质力学综合集成理论和方法,将成为当今工程地质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简述其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及实际工程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39.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段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受强烈的构造运动、高山峡谷地貌、降雨(雪)量集中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雅鲁藏布江大拐湾北段在第四纪冰川沉积、河湖沉积、风化残坡积等松散堆积体中集中形成和分布着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溜沙坡为主的地质灾害,成为整个川藏公路南线中地质灾害最为严重且频繁发生的地段。文章通过收集大量有关构造地质、第四纪地质、地层岩性等数据资料和现场实地调查,重点研究了该区林芝-八宿公路段主要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规律及危害程度。通过对现有防治措施及方法分析,认为目前的防治措施尚不足以有效抵抗地质灾害对公路沿线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及造成的损失。鉴于此,根据工程地质力学综合集成方法论和新近发展的监测技术、3S技术等,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可望为进一步开展有关地质灾害预测、工程防治,为公路整修及未来的铁路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40.
两个值得关注的工程地质力学问题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问世 ,不仅推动了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 ,而且提高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其发展过程中 ,新的研究课题不断地被提了出来。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 ,一些重要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形成和逐步走向完善。作者认为以下两个工程地质力学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即边坡滚石机理和防治和工程地质力学综合集成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