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点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北隆起自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长期的挤压隆升剥蚀过程,结合寒武系膏盐的塑性上拱,形成了两种基本的碳酸盐岩圈闭类型,即风化壳潜山和内幕背斜圈闭。塔北隆起南临古生代满加尔凹陷、北临中新生代库车坳陷,具有捕获南北两侧海陆两相油气来源的条件,经历了海西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山期3期成藏。储集空间主要靠溶蚀孔洞和裂缝。石炭系中—上泥岩段和白垩系卡普沙良群泥岩两套区域性盖层对碳酸盐岩风化壳潜山油气聚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整合面和断裂是控制塔北隆起油气成藏的两个最关键的因素,不整合面既控制着岩溶储层的发育分布又是油气侧向运移的优势通道;断裂活动形成破碎带、裂缝带进而改善储层性能,同时断裂也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优势通道。  相似文献   
22.
广东清远早、晚稻稻田甲烷排放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3、2004年广东省清远市郊区早、晚稻稻田甲烷(CH4)的排放通量,结果表明:广东清远早、晚稻稻田CH4排放通量的几何平均值2003年为4,38mg·m^-2·h^-1和6.09mg·m^-2·h^-1;2004年为5.17mg·m^-2·h^-1和8.3mg·m^-2·h^-1,土壤有机质含量是造成2003和2004年CH4排放差异的原因之一。水稻品种的不同,CH4排放通量也有所不同,实验表明,水稻品种“七丝尖”的排放通量比品种“金优99”高1.08mg·m^-2·h^-1,产量却只有64%。此外,与相关的测量结果进行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23.
江淮梅雨季亚洲阻塞高压活动统计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60—2018年6—7月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同期中国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资料,对江淮梅雨季亚洲地区阻塞高压活动地理分布、关键区阻塞高压事件活动频次、生命周期以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江淮梅雨异常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近59年江淮梅雨季(6—7月),亚洲阻塞高压事件共计363次,其中心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山区域(40°—80°E)、贝加尔湖区域(80°—120°E)和鄂霍次克海区域(120°—160°E)3个关键区。(2)3个关键区阻塞高压事件的次数和累计日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鄂霍次克海、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区域。双阻塞形势以乌拉尔山-鄂霍次克海双阻居多,约占亚洲地区双阻日数的60%。阻塞事件的平均生命周期7 d左右,最长维持时间为13 d。(3)3个关键区总的及分区的阻塞次数和日数都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并呈增加的趋势,其中线性增加趋势最为明显的是鄂霍次克海区域,与近59年江淮梅雨季的累计雨量增加趋势一致。(4)江淮梅雨季降雨量多寡与阻塞高压活动密切相关,梅雨正(负)异常年鄂霍次克海区域、乌拉尔山-鄂霍次克海双阻日数和次数显著偏多(偏少),而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区域的阻塞高压事件与梅雨关系并不显著。(5)江淮梅雨季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的日数多寡可能与前期海表温度异常信号ENSO有关。   相似文献   
24.
文章采用时序InSAR技术对甘肃省金川铜镍矿区域地表沉降规律开展研究。利用Sentinel-1A干涉影像,基于SBAS-InSAR技术和时序D-InSAR技术,反演2018年1月—11月金川铜镍矿区域地表沉降。经过2种技术结果对比及验证分析表明,2018年矿区有2个沉降漏斗,分别是西二采区5-7行和老矿坑。西二采区5-7行的最大沉降速率为-14mm/a,雷达视线向累积最大形变量为13mm,地面形变呈平稳态势;老矿坑东南方存在明显的沉降,沉降最大速率为-85mm/a,雷达视线向累积最大形变量为78mm。  相似文献   
25.
本文使用时间序列法对四川省铁矿资源需求建立了预测模型。通过对预测模型的研究,发现四川省铁矿资源保有储量与铁矿石需求量,两者差距逐年加大,四川省铁矿保有储量告急,需增强地质找矿地勘经费投入,加强综合地质找矿能力。  相似文献   
26.
为了提高沉积层序旋回自动划分对比的精度和准确度,解决高频层序旋回划分难、人为性、多解性等问题,在厘定 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国内陆相拉张型盆地沉积层序旋回特征为切入点,以实际测井资料为依托,开展小波分频分析 方法的研究,查明了小波分频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级别沉积层序旋回的基础理论,建立了表征不同类型沉积层序旋回的量化 标准和响应标准模式,实现了小波分频分析方法在层序界面拾取、层序单元划分、复杂地层精细划分及等时对比中的应用, 为提高沉积层序旋回划分及等时对比的精度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27.
杨宁  陶志斌  高松  王元峰  于林弘 《地质学报》2019,93(S1):133-137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是作为地质环境评价的一部分,目前国内外已有众多研究,并提出多种评价模型,其中以DRASTIC方法模型使用最为广泛。AHP(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综合专家经验与理论数据,可以实现定性与定量二者有效的统一结合,更真实客观的反映研究区评价结果。文中以莱州地区为研究区,在全面调查区内的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气象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利用AHP法对目前使用的DRASTIC方法模型进行改进。对原模型中的7个参数进行权重重新取值,然后建立一套符合研究区的地下水脆弱性模型,并进行评价分区,最终绘制了地下水脆弱性分区图。  相似文献   
28.
史猛  张杰  殷焘  杨宁  江海洋 《地质学报》2019,93(S1):138-148
胶东半岛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资源赋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通过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分析可以了解其水化学及补径排特征、热储温度、地热流体循环深度及可更新能力等。本文通过胶东地区15处天然温泉地热流体及其附近基岩水体、第四系水体的常规水质分析、氘氧同位素、地热流体γNa/γCl、γSO4/γCl比值及管道模型和断层带模型计算流体循环深度等方法,得知胶东地区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主要以Cl- Na、Cl- Na·Ca型水、HCO3·SO4- Na、SO4·HCO3- Na型水为主,矿化度0. 45~7. 68g/L,pH 7. 3~8. 63。地热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雨入渗补给,且与地热田周边的浅部地下水体无水力联系,均为深循环径流补给的地热流体,循环深度主要分布在1. 5~10km之间,属中深循环地热流体。研究区地热流体均未达到水岩平衡状态,对于地热流体γNa/γCl、γSO4/γCl比值普遍较大的地热田,其对应的地热流体循环深度相对较浅,表明地热流体水动力环境封闭性差,可更新能力强,地热流体处于不断的补给- 径流- 排泄的过程,部分地热田γNa/γCl、γSO4/γCl比值接近海水,是由于地热流体循环深度深、时间长,地热流体进行了大量的脱碳酸作用。本文对胶东地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流体的水化学特征分析将有助于增强人们对该类型地热资源形成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9.
塔里木盆地断裂活动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质量与次生孔-缝-洞的发育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岩溶作用是改善碳酸盐岩储集性能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与不整合面有关的岩溶作用更是受到广泛关注.相对众多关于不整合风化壳岩溶改造作用的研究,探讨了一种新的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方式,在大量野外调查、岩心及其薄片观察的基础上,探讨了地下断层活动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作用.将断裂活动对碳酸盐岩储层改造的作用方式分为3类:(ⅰ)断裂活动导致次一级断裂及裂缝发育进而改善碳酸盐岩储集性能,可称之为轮南式或塔中82式;(ⅱ)断裂活动导致深部热流体上涌,其中的某些成份与碳酸盐岩发生交代作用形成诸如萤石的次生矿床进而改善碳酸盐岩储集性能,可称之为塔中45式;(ⅲ)延伸至地表附近的断裂活动导致表生岩溶作用深度加大,岩溶储层厚度增大,可称之为和田河式.塔里木盆地断层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作用十分明显,且主要分布在隆起的边缘或斜坡或隆起的倾没部位.  相似文献   
30.
中国稻田甲烷排放在减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6月8-9日在中国气象局召开了中国科技部和美国能源部合作项目“气候科学”的第三届科学工作组会议。在会上,美国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物理系Khalil教授做了一个引人注意的报告,基于对中国稻田甲烷排放的多年测量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国稻田甲烷排放在减少,人口增长与稻田甲烷排放没有明显的关系,稻田可能不再是一个减少甲烷排放的有效途径以及现在大气甲烷浓度年增长率在减小和变化趋势趋于稳定等结论。笔者对以上结论作了简要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