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38篇
  免费   946篇
  国内免费   989篇
测绘学   505篇
大气科学   642篇
地球物理   929篇
地质学   3087篇
海洋学   652篇
天文学   94篇
综合类   468篇
自然地理   596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197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55篇
  2010年   230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213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171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159篇
  1998年   215篇
  1997年   200篇
  1996年   219篇
  1995年   209篇
  1994年   176篇
  1993年   146篇
  1992年   170篇
  1991年   148篇
  1990年   137篇
  1989年   93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37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28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6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9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21.
通过区域重力场的三维密度扰动成像和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我们确定西藏新生代裂谷系反映为上中地壳低密度带,延深可达到42 km;同时,青藏高原下地壳也有低密度和低地震波速的物质蠕动流。和东非大裂谷等其他裂谷带不同,西藏新生代裂谷通常是多条平行裂谷组成的裂谷系,它的形成机制也是特殊的,可称为陆—陆俯冲型裂谷系。印度板块的陆—陆俯冲造成的正交方向拉张与西藏新生代裂谷系形成密切相关。地震变形空白区和陆—陆俯冲型裂谷带空间分布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即裂谷带的源头指向地震变形空白区。陆—陆俯冲型裂谷系的发育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①陆—陆俯冲造成前沿带的地壳破裂和地震;②地震变形空白区地应力集中;③挤压地应力向俯冲带前方发散并且转化为張应力,造成前沿带正交方向的地壳破裂和地震;④大地震后应力释放,产生的回跳继续使地壳变形,每一次地震都促使裂谷的进一步发育。青藏高原的下地壳物质蠕动流对中上地壳产生的底辟作用,也促进了西藏新生代裂谷系的形成。地壳拆离面前端上中地壳的成倍加厚使温度升高,造成下地壳流向上挤出,从而使上中地壳張裂。特提斯大洋板块俯冲下去的残块在软流圈下沉也使软流圈上涌,也导致下地壳物质蠕动和西藏新生代裂谷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922.
文章基于对东天山某金矿点的元素背景分析和R型聚类分析发现,区内的金元素是区域背景值的52.33倍,变异系数为1.03,呈强富集、极不均匀分布,这表明区内金元素离散程度高,迁移、富集成矿的能力强;根据原生晕分带特征及分带模式,对12勘探线剖面深部矿体进行了预测靶区圈定。  相似文献   
923.
对拉布拉多铁矿的产出地质环境、铁矿类型及特征、矿床分布和勘查等情况进行研究,认为拉布拉多铁矿勘查和开采主要集中在"拉布拉多地槽"的拉布拉多城—Wabush和Schefferville两个区域。矿床赋存于下元古界Kaniapiskau群Sokoman组内,铁矿类型有高品位表生矿型、变质的粗粒的含铁建造型和弱变质的含铁建造或铁燧岩型,Julienne湖铁矿床为区域上Superior型含铁建造的典型代表,据其成矿条件和成矿特征建立区域上的同种类型铁矿床的勘查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924.
开合构造总体上可以表述为:地球膨胀为开,收缩为合;垂向上地球物质离心(地心)运动为开,向心运动为合;水平方向上地球物质相背运动为开,相向运动为合。从驱动机制角度,我们把以热力(热能)为主体驱动的上浮物质运动定义为开;将重力(势能)为主体驱动的下沉物质运动定义为合。因此,开与合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具有广阔的内涵,开合运动是联系一切地质运动和地质科学的纽带。开合运动具有同步统一性,即垂向的开在水平方向也表现为开;垂向开得强烈,水平方向同样开得强烈,反之亦然。地球刚形成时诸多开合构造是无序的,地球的旋转运动统领地球上所有物质、能量、运动和大大小小的各种开合构造于旋转运动中,并将它们调剂到有序状态。简言之开合构造体系是开合旋运动长期作用下形成的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开合旋回组成的动态平衡构造体系。本文总结了地球开合旋构造体系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和规律,建立了开合旋复杂构造体系简要模型。提出平衡体系的形成机制是开合旋运动遵循地球重力均衡准则、最小内能原理(结晶化)、几何淘汰生长(垂直地心生长)和物质均匀化四条自然演化规律,其中重力均衡准则是主导的。由于地质事件(构造运动)在破坏开合旋平衡体系的同时,经常直接或间接向体系内输入新能量,往往使新的旋回比老旋回的结构构造更符合地质演化的自然规律,于是使地球显得更强大而有活力。这一次又一次的地质事件(构造运动)是开合旋构造体系螺旋式向前发展的动因。本文最后用开合构造观点探讨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分析了板块构造运动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925.
目前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仍很肤浅,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对于地球动力学问题仍在探索过程中,Science杂志2005年公布的125个重大科学问题中的第10个问题是“地球内部是如何运行的”,提出地球动力来源还尚未解决。 2017年出版的《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认为板块构造理论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该学说依然存在其形成以来就存在的难题,即板块动力、板块起源及板块上陆三大问题,驱动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讨会分两个环节,一是主要观点报告环节,二是讨论争鸣环节。 在报告环节,涉及动力机制的主要有5位报告人,分别阐述了他们的主要观点。梁光河提出了新大陆漂移说,通过大量证据分析认为传统的海底扩张驱动大陆漂移的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地质和地球物理观测事实说明持续推动大陆漂移的动力不是海底的持续扩张,而是大陆板块后下方持续的岩浆上涌推动大陆板块向前漂移,那是一个自发的连锁反应。万天丰认为传统的海底扩张传送带模式很难解释大陆板块漂移速度远远大于地幔对流速度这个问题,提出了陨击说。陨石撞击诱发地幔底劈推动大陆板块运动这个新的驱动模式。唐春安提出了地球龟裂说,认为地球内部热能的积累与释放,使得地质历史上岩石圈地幔具有冷热交替的周期。毛小平分析认为,目前所提出的地球动力中,只有周向应力具有足够数量级的应力,可以推动板块运动;周向应力在岩石圈薄弱处释放从而产生地壳相对运动;长期以来解释不了的“地壳异常压力”其实就是周向应力,而可独立于重力的构造力、碰撞力并不存在。 在讨论争鸣环节,大家针对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自由发言。梁光河指出万天丰提出的陨石撞击可以较好地解释超大陆裂解的初始动力,但不同意陨石撞击可以提供持续的大陆漂移的动力,以印度板块的北漂为例,因为地幔的巨大黏滞阻力,需要无数个陨石定点撞击印度板块后面才可能持续推动印度板块漂移。唐春安提出地球的锅盖效应,因此上地幔具有冷热周期,在热周期地壳才会大规模漂移,按照力学机制,大洋中脊和转换断层不可能是海底扩张产生的,应该是大陆漂移拉开产生的断裂系统。最后杨巍然总结发言,认为陨石撞击是一个重要因素,地球上的构造运动都可以归结为开合运动,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都是存在的,地体构造也是科学的。研讨会取得的共识是:大陆的确存在大规模水平运动,传统的地幔对流传送带驱动模式存在很多与观测事实不符的问题,需要重新认识驱动机制和驱动力的问题,对板块俯冲问题多数持怀疑甚至反对的观点。其驱动力应该来自重力和地球内部热力,但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仍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26.
为了开展钱家店铀矿床砂岩型铀矿的进一步找矿工作,对采集到的上白垩统姚家组19件砂岩样品进行了主、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并结合前人成果,对姚家组的沉积物源及源岩构造背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姚家组砂岩主要为长石砂岩,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钾长石和斜长石等;其轻重稀土比为6.96~14.66,均值为10.17;LaN/YbN为7.58~20.95,均值为11.74,说明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明显富集,分馏明显。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曲线高度一致,也表明姚家组砂岩具有同源性;其ICV值为0.86~2.78,平均值1.34,大部分大于1,表现为未成熟的性质,为初次旋回的沉积物;修正后的CIA均值62.5,暗示源岩经历中等化学风化作用;砂岩碎屑为近源的第一次旋回沉积物,受沉积分选和再循环作用影响不大;姚家组源岩以火山弧物质和大陆上地壳长英质物质为主,源岩主要形成于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环境;开鲁坳陷形成于早白垩世随着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速度的减小而在东北地区出现的北西-南东向拉张构造环境中,并接受盆地西部大兴安岭南段海西期和燕山期岩浆岩、火山岩沉积。  相似文献   
927.
招聘信息     
为丰富信息量,体现学会为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宗旨,本刊特设"招聘信息"栏目。该栏目将辑近期国内主要地学科研单位、高校人才需求的有关信息,方便广大会员和有流动需求的科技工作者查询。同时欢迎我会会员和广大科技人员为本刊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928.
为丰富信息量,体现学会为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宗旨,本刊设“招聘信息”栏目。该栏目将辑近期国内主要地学科研单位、高校人才需求的有关信息,方便有流动需求的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查询。同时欢迎我会会员和广大科技人员为本刊提供信息(E-mail:kydhtb@vip.skleg.cn)。  相似文献   
929.
成矿区带:柴达木北缘成矿带(Ⅲ-24)。建造构造:基性-超基性层状杂岩体,Ⅰ号岩体出露岩性以层状淡色辉长岩、闪长岩为主,局部夹超基性岩,代表层状杂岩体上部层序。Ⅱ、Ⅲ岩体以超基性岩石为主,代表层状杂岩体下部层序,是主要的含矿层位。岩石m/f值为1.24~5.06(凌锦兰等,2014)。岩体侵入古元古代沉积变质岩系。牛鼻子梁岩体中辉长岩锆石U-Pb年龄(367.0±2.0)Ma(凌锦兰等,2014),(361.5±1.2)Ma(刘会文等,2014)。  相似文献   
930.
<正>成矿区带:敦煌成矿带(Ⅲ-15)。建造构造:早二叠世侵入于中元古界变质岩地层中的基性-超基性岩体群,主要岩相有橄榄辉长岩-角闪辉长岩-橄榄岩-辉橄岩-橄榄辉长苏长岩-二辉辉石岩-方辉橄辉岩相。岩石m/f值为1.56~4.37。坡1岩体锆石U-Pb年龄为(278±2)Ma(李华芹等,2006);中坡山北岩体锆石U-Pb年龄为(274±4)Ma(姜常义等,2006);坡10号岩体锆石U-Pb年龄为(289±13)Ma(李华芹等,20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