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南沙群岛海域沉积物-海水界面间营养物质的扩散通量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主要研究了南沙群岛海域泻湖及礁外沉积物间隙水生态系中的营养 组份 NO3-N, NO2-N, NH4-N, PO4-P, SiO3-Si及其在沉积物一海水界面间扩散转 移通量,结果表明:(1)该海域间隙水中营养组份的浓度较高,∑N/P礁外间 隙水高于泻湖间隙水,相对而言,泻湖间隙水中缺氮,礁外间隙水中缺磷,礁外 间隙水中营养组份的垂直分布各异。(2)该海域沉积物活性明显高于东中国 海,沉积物中大量营养组份向上覆海水扩散转移,H4SiO4是礁外界面扩散是最 大的组份,而在泻湖中NO3-或NH4+是最大扩散量的组份,礁外界面H4SiO4, NO3-扩散大于泻湖,这些扩散转移特征由组份本身的性质与环境特性决定; (3)该海域水温高是造成间隙水中营养组份大量产出并向上覆海水扩散转移 的主要原因,温度高,沉积物释放出营养组份的表现活化能降低,沉积物的活 性增强,从而释放扩散出大量的营养组份。  相似文献   
82.
海水中的N,P,Si是海洋中最基本的营养物质,对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存、繁殖、海洋生物食物链结构和新陈代谢,以及海洋中物质的循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直是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几乎世界上海洋的各个区域都有其研究报道。中国陆架海中营养物质的研究已进行了40多年,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和重要的研究成果。随着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近年来陆续开展了世界大洋、极地海的营养盐研究,并有一些报道(顾宏堪,1992;宋金明,1995,1996; Hecky等,1993),但对世界大洋定点长周期的营养盐变化观测研究和降水对表层海水的输入影响长周期定点系列观测还未见报道。热带西太平洋海域有一个世界海洋中最大的高温、高盐“暖池(WPWP)”,这里进行着地球上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所以,研究该海域海水中营养盐的变化规律,对系统研究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4°S,156°E长达4个月的定点观测,研究了上层海水、深水中营养盐的变化、营养盐的周日变化及降水对表层海水营养盐输人的影响,本文为TOGA-COARE研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3.
在农业中提高单产的方式主要有选育优良品种(如型杂交水稻,选育耐旱、抗涝、抗病害、抗倒伏的粮食品种);增加对单位可耕地的投入,主要指增加可耕地的肥力(化肥等);对农作物后期生长的投入(包括防治病虫害的农药,喷施叶面肥等);通过外加刺激因素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农丰一号”高效浸种剂(简称浸种剂),是一种天然海洋产物经深加工复合而成的农业海洋高科技产品,经过几年的系统研制,在国内首次开发成功。经栽培试验表明,它有明显刺激农作物幼苗的根系发育和壮苗作用,有显著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粮食品质、增加农作物抗…  相似文献   
84.
甲壳素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多糖,具有与纤维素相近的骨架结构,其资源丰富,用途广泛(方波,1998)。但由于分子内和分子间存在很强的氢键作用力,因而不能熔融,也不溶于普通溶剂(如水、乙醇等)(董炎明等,2002),实际应用中较多的是其部分或全部脱乙酰化产物——壳聚糖。壳聚糖虽然可以溶于酸性水溶液,但不能直接溶于水中,且在酸性水溶液中不稳定,也不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董炎明等,2002)。所以,水溶性壳聚糖衍生物的研制正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壳聚糖分子中C2位上的-NH2,C3、C6位上的-OH,均具有较强的反应活性,在适当条件下可进行多种化学修饰,如酰基化、羧烷基化、硫酸酯化、烷基化、羟烷基化及氰烷基化等。引入上述功能性基团,可增加壳聚糖的溶解性和功能性,拓宽了壳聚糖的应用范围。这些衍生物的制备研究已成为壳聚糖应用开发的主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5.
渤海南部沉积物中的活性铁及氧化还原环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渤海南部沉积物中的活性铁、沉积物粒度、氧化还原环境及其关系。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活性铁与沉积物颗粒度大小关系不大,河流输入物对沉积物活性铁浓度有重要影响,沉积物中活性铁与其氧化还原环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6.
珍珠岩矿的化学成分对其膨胀特性有重要影响,是珍珠岩矿的重要质量指标,目前大多采用容量法、重量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传统方法对各化学成分进行测定,操作复杂,而且不能满足主量元素同时测定的要求。本文采用熔融法制样,建立了X射线荧光光谱同时测定珍珠岩矿中主量元素(Si、Al、Fe、Ca、Mg、Ti、K、Na)的分析方法。样品制备试验结果表明,试样与四硼酸锂-偏硼酸锂(质量比67∶33)混合熔剂稀释比为1∶10,熔融温度为1050℃时,样品熔融完全,制备的熔片满足分析方法的要求,且克服了珍珠岩矿高温熔矿时由于膨胀不均匀而导致硅元素测量结果偏低的问题。通过仪器测量条件的优化,以国家标准物质和自制校准样品拟合校准曲线,并进行基体效应校正,实际矿区样品测量结果与化学分析法的测定值基本吻合。方法检出限小于0.05%,精密度(RSD,n=12)小于1.5%。本方法与经典分析方法相比,简便高效、绿色环保、精密度高、准确度好,一次熔矿能够同时测定珍珠岩矿中全部主量元素,满足了珍珠岩矿快速分析测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7.
采用Levenberg Marquardt的逐步递进波形分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机载全波形Li DAR波形数据分解问题,提出一种采用Levenberg Marquardt的逐步递进波形分解方法。该方法基于Levenberg Marquardt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算法,选取高斯函数模型并采用逐步递进的波形分解方式得到准确的模拟波形。对Riegl数据中的2条典型波形进行分解实验,并与普通非线性最小二乘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证明该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8.
浙江省江山市虎山公园位于金衢盆地西部,下白垩统衢江群中戴组以发育红色碎屑岩,是构成景区丹霞地貌的岩石基础,目前对虎山成景地层的沉积相认识还比较薄弱。研究区的丹霞地貌以孤峰为主,属于演化晚期阶段。研究结果表明,景区红层砾石成分以紫红色凝灰岩为主(78%),大小主要为0.6~4.0cm,以次棱角状—次圆状为主(92%)。砂岩样品主要为砖红色细粒岩屑石英砂岩,碎屑颗粒大小为0.12~1.5 mm、主要为次棱角—次圆状、分选性较差,在粒度曲线上以跳跃组分为主。通过野外露头沉积构造和室内镜下显微组构研究,认为该套红层为冲积扇沉积体系的产物。这些厚度巨大的砾岩和砂岩地层被后期地壳抬升、断层切割、风化侵蚀后形成丹霞地貌。  相似文献   
89.
赣东北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圭峰群塘边组以发育大型高角度交错层理的风成砂岩为特征,总体为干旱气候条件下沙漠沉积环境的产物。该地区所采砂岩样品为紫红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碎屑颗粒主要包括石英、长石、云母和岩屑,多呈次圆状,分选性较好。利用碎屑锆石LA-ICP-MS测年法,对塘边组风成砂岩进行U-Pb同位素定年,分析物源。碎屑锆石颗粒大多数大于100μm,Th/U值为0.1~2.1,且大部分锆石内部具有清晰的振荡环带结构,表明多数为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41.4±1.2Ma。锆石U-Pb年龄主要集中于5个年龄段,分别是137~170Ma、431~506Ma、798~1172Ma、1268~2493Ma、2501~3488Ma。这些主要年龄区间与中国东南地区已知的岩浆事件对应,分别为燕山运动、加里东运动、晋宁运动、吕梁运动。其中,燕山期酸性火山-侵入杂岩提供了主要物源。结合风成砂岩交错层理反映的古风向数据,认为弋阳塘边组碎屑物质主要来自盆地北西部的九岭地区及北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90.
渤海沉积物-海水界面附近磷与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现场模拟了渤海沉积物-海水界面磷、硅的交换通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渤海磷、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渤海的磷、硅主要来源于河流的输入和沉积物向海水的扩散提供,输出则是主要通过向黄海输送。计算结果表明,渤海每年沉积物向海水提供的磷、硅分别为102×106和190.6×106kg,分别占渤海磷、硅循环总量的86.4%和31.7%。说明沉积物-海水界面过程在渤海磷、硅循环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