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5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东昆仑出露大面积的中酸性侵入岩,为研究大陆地壳生长提供了天然实验室。该区古特斯时期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其深部演化过程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东昆仑扎玛休玛地区出露的正长花岗岩开展岩相学、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研究,以期限定其形成时代,探讨岩石成因,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新依据。正长花岗岩由斜长石,碱性长石,石英,黑云母,少量角闪石等组成,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0.3±1.8Ma,形成于中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结果富硅(SiO_2=70.36%~71.20%),相对富碱,Na_2O+K_2O含量为7.52%~7.89%,Al_2O_3含量为14.06%~14.18%,TiO_2和MgO含量低,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等,相对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特征,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Ⅰ型花岗岩;ε_(Hf)(t)值介于-4.1到+2.3之间,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1126~1536 Ma,暗示正长花岗岩源于中元古古老地壳熔融。综合分析认为扎玛休玛正长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是东昆仑古特提斯洋由俯冲向碰撞转换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32.
东昆仑地区金矿资源丰富,是我国著名的"金腰带",瑙木浑金矿位于该区昆北加里东弧后裂陷成矿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与金矿体空间关系密切的石英闪长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火成岩的构造属性。获得绢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227.84±1.13Ma;获得石英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35.8±0.8Ma,形成于三叠纪中期,与阿尼玛卿洋向北俯冲作用有关。研究认为石英闪长岩对瑙木浑金矿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印支期是东昆仑地区金矿主成矿期。  相似文献   
33.
东昆仑地区是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岩浆旋回后形成的一个复合型造山带,并包括多条蛇绿混杂岩带。近来,在东昆仑东段哈陇休玛一带进行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辉石橄榄岩,其属于蛇绿岩的组成部分。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法,得到辉石橄榄岩加权平均年龄为(525.9±5.9)Ma(n=24,MSWD=0.02),确定其形成时代为早寒武世。该年龄与东昆中断裂附近的清水泉蛇绿岩的时代相近,可能都属于原特提斯洋打开时的产物,认为东昆仑造山带在早古生代早期存在一期明显的洋壳扩张事件,这为东昆仑地区东段早古生代的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34.
南襄盆地襄樊-枣阳凹陷油气勘探前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襄樊-枣阳凹陷位于南襄盆地的南部,与北部"小而肥"的南阳、泌阳凹陷相比,该区油气勘探一直未获得突破。通过对凹陷内核桃园组烃源岩特征的研究及油气资源评价表明,核桃园组烃源岩未成熟,生烃量和聚集烃量均较少,且已施钻的以核桃园组为主要目的层的钻井均未获得油气成果。因此,襄樊-枣阳凹陷核桃园组不能作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凹陷东部的部分盐井提供了区内白垩系烃源岩具有生油气潜力的信息,而且土壤地球化学勘探也指示了该区白垩系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襄参1井揭示区内震旦—寒武系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高,其生油气潜力值得进一步探索,土壤地球化学勘探也显示,存在与震旦—寒武系有关的热演化气;土壤地球化学勘探显示区内存在幔源成因天然气。综合分析认为,中生界白垩系、幔源天然气及震旦—寒武系碳酸盐岩是襄樊-枣阳凹陷油气勘探值得探索的新层位和新领域。  相似文献   
35.
对于易发生地表形变的区域,传统DEM模型如SRTM,逐渐失去其时效特性,不能准确的描述地质特征,亟待更新重建.本文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采用SAR影像复数据相位信息提取地面三维信息的新技术,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数字高程模型建立的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取研究区,获取了Envisat ASAR SLC雷达影像数据,采用InSAR算法对研究区的数字高程模型进行了重建.并在研究区的形变区内外分别选取控制点,对重建DEM和SRTM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易发生形变的特殊区域,传统DEM因失去其时效性,无法准确的描述地形特征;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可以作为此类地区DEM定期重建的有效手段.最后对重建的DEM实现三维可视化,提高了读图效率和成图质量.  相似文献   
36.
东昆仑地区是青海省重要的夕卡岩型铁多金属矿成矿带,哈西亚图铁多金属矿是近年来首例在东昆仑金水口岩群中发现的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夕卡岩型矿床,目前铁、金、锌矿已达中型。其成矿作用与矿区东北部石英闪长岩关系密切,矿体产于石英闪长岩的外接触带。采用LA-ICP-MS同位素测定技术,测得石英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46.8±1.8Ma(MSWD=0.074),形成于早三叠世,表明东昆仑地区早三叠世存在夕卡岩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石英闪长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火成岩的构造属性。研究认为,石英闪长岩是阿尼玛卿洋盆向北俯冲,致使壳幔岩浆发生混合,后经侵位、结晶分异形成的。  相似文献   
37.
为了确定巴丹吉林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盆山构造格局和物源体系,分析了巴丹吉林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剖面碎屑岩中重矿物的含量和组合特征。结果显示:石炭系红石山-黑鹰山坳陷重矿物组合为锆石+磷灰石,红柳大泉坳陷为锆石+金红石+磷灰石+电气石,锡林浩特坳陷为锆石+金红石+磷灰石+电气石+石榴子石,珠斯棱凹陷为锆石+金红石+磷灰石+电气石;二叠系红石山-黑鹰山坳陷重矿物组合为锆石+磷灰石+石榴子石,红柳大泉坳陷锆石+金红石+磷灰石+电气石+石榴子石,锡林浩特坳陷为锆石+石榴子石+电气石,珠斯棱凹陷为锆石+金红石+磷灰石+电气石+石榴子石。巴丹吉林盆地存在阿拉善-狼山古陆和马鬃山-切刀古隆起2个物源体系。  相似文献   
38.
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对位于东昆仑地区巴颜喀拉成矿带的西藏大沟金矿床进行研究,首次获得与成矿有密切关系的花岗闪长斑岩加权平均年龄为(225.0±1.2)Ma,厘定为晚三叠世;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K)、轻稀土元素和Pb,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P、Ti),显示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的右倾式稀土配分型式。结合东昆仑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及金矿成矿年代学资料分析认为,西藏大沟金矿床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挤压向伸展转换阶段,西藏大沟金矿床成矿时间应介于225.0~218.6 Ma,属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39.
拉浪麦钨多金属矿位于青海东昆仑东段察汗乌苏河地区,是近年新发现的矽卡岩型矿床。本文对矿区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英云闪长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为东昆仑原特提斯岩浆构造演化提供新的约束。笔者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拉浪麦英云闪长岩加权平均年龄为421.5±5.0 Ma(n=21,MSWD=0.34),厘定其形成时代为顶志留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英云闪长岩为弱过铝质低钾拉斑—钙碱性系列岩石,成因为Ⅰ型花岗岩类型。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K)、活泼的不相容元素(如U、Th)和Pb,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P、Ti)。Rb/Sr、Nb/Ta特征反映出岩石具壳幔混合岩浆的特点。结合东昆仑地区已有年代学资料和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特征,认为拉浪麦英云闪长岩形成于原特提斯构造旋回的后碰撞阶段。综合分析认为加里东晚期也是东昆仑地区一个重要的多金属成矿期,在今后的找矿工作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0.
东昆仑古特提斯域镁铁-超镁铁质岩石的研究极为薄弱,文章报道了青海东昆仑东段希望沟橄榄辉长岩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资料,以确定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为东昆仑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提供新的约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希望沟橄榄辉长岩具有低SiO2(40.91%~42.14%)、低TiO2(0.29%~0.39%)、高MgO(28.18%~30.66%)、贫碱(K2O+Na2O=1.09%~1.36%)的特征,属亚碱性系列岩石,m/f比值介于5.03~5.39,属于铁质超基性岩类。岩石微量元素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和Pb,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P、Ti),ΣREE为28.17×10^-6~30.95×10^-6,(La/Yb)N为3.77~4.98,显示轻稀土富集的特征,δEu=0.80~0.95,具有弱的Eu负异常。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技术,获得橄榄辉长岩加权平均年龄为(264.9±1.2)Ma(n=26,MSWD=0.71),属中二叠世。锆石176Hf/177Hf比值为0.282709~0.283152,对应的εHf(t)=3.7~19.3,锆石单阶段Hf模式年龄TDM为135~753 Ma,平均为414 Ma,大于锆石U-Pb年龄。研究认为,橄榄辉长岩的岩浆源区主要为亏损地幔,可能有早期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组分的加入,并经历了地壳物质的混染。结合东昆仑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希望沟橄榄辉长岩是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俯冲阶段的产物,说明古特提斯洋在中二叠世已北向俯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