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89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41.
西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耀辉 《干旱气象》2003,21(4):13-17
文中利用陕、甘、宁、青、新五省(区)分布均匀的89个测站近40a的冬季气温资料,通过EOF、REOF等方法,对中国西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等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并就其与ENSO之间的关系做了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2.
河西走廊沙尘暴特征及气候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主要分析了河西走廊春季沙尘暴多发的原因,指出河西走廊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干旱少雨的气候背景是沙尘暴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河西走廊的沙尘暴过程次数自1955年以来总体呈减少趋势,上世纪70年代最多,90年代最少。研究发现,河西走廊沙尘暴发生与东亚冬季风的强弱有直接关系.并且与前期秋、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关系密切.海温偏高时,东亚冬季风较弱,河西走廊发生的沙尘暴较少,海温偏低时,东亚冬季风较强,河西走廊春季容易发生沙尘暴。  相似文献   
143.
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春寒时空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00年春季日均气温资料,采用EOFs、小波分析和分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区域春季春寒变化.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春寒强度大致由北向南递减,又存在东西梯度.春寒强度线性递减率高原中部大于周边,3月、4月变化的线性趋势显著,分别以0.3 ℃/10 a、1.7 ℃/10 a速度减少.春寒强度变化呈现较高的全区一致,高原大部分春寒强度明显减弱,高原腹地易出现强春寒.春寒强度变化存在周期振荡,3月以2~4 a周期为主,4月以3~4 a为主,5月存在2~4 a和6 a左右周期;1990s春寒强度最弱,最强时段在3、4、5各月分布不同;4月春寒强度演变在1980年附近发生了转折,下降明显.分数维D由3月到5月逐渐增大,春寒强度变化复杂程度提高.春寒空间演变中大振幅区在高原腹地,振幅向四周衰减;变化信息,在西部存在东流的趋势,在高原东部存在回流趋势.  相似文献   
144.
中国北方沙尘暴及其农学防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了有关沙尘暴研究的主要成果,分析了我国北方沙尘暴灾害的现状,对沙尘暴的空间分布与发展趋势、沙尘暴的成因和沙尘物质来源及运移路径等分别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沙尘暴减灾的农学途径,着重探讨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以冬小麦和冬油菜为代表的冬作物北移措施和保护性耕作措施的防尘机理。指出防止我国北方沙尘暴的恶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结合北方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气候、气象变化规律,通过合理的时空布局,采取趋利避害的农业调控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冬作物北移和保护性耕作措施的生态保护功能,是今后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发展生态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5.
采用合成平均分析方法,对2011年7月中旬江淮流域持续降水过程和11~13日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和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表明:(1)持续降水过程大尺度环流是不典型的双阻型,西脊在乌拉尔山以西地区,东脊在雅库茨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脊线偏北。贝加尔湖东南方的低槽从蒙古经河套伸向华南,江淮流域处于槽前稳定的西南气流中。巴尔喀什湖低槽的加深东移及其底部不断分裂的短波槽,造成了持续降水期间的大暴雨过程。(2)江淮流域位于高空西南急流入口区右侧,低空风速大值带左侧。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高低空的强烈辐散辐合所造成的深厚上升运动为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对称不稳定为暴雨提供了不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146.
由于气候变化,尤其在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加的情况下,未来干旱的强度和发生频率预计将会增加[1-3]。先前一些关于干旱变化的评估发现,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增加趋势可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特别是用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计算的结果表明,自19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水分总体是减小的,与干旱增加相对应,这在某  相似文献   
147.
沙莎  郭铌  李耀辉  胡蝶  王丽娟 《中国沙漠》2017,37(1):132-139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是利用光学遥感进行干旱监测常用的遥感指数。但前人更多的是利用单时次的遥感数据计算TVDI,这使不同时间TVDI的可比性不高。利用历史遥感数据构建了NDVI-LSTLST,地表温度)、EVI(增强植被指数)-LST、SAVI(土壤调整植被指数)-LST 3种特征空间,讨论了TVDI方法在甘肃省陇东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特征空间法可用于甘肃省陇东地区土壤水分的监测,EVI-LST特征空间构建的TVDI与土壤相对湿度RSM的相关性更高;(2)DEM(数字高程模型)对特征空间法有一定的改进作用,LST经过DEM订正后,一方面特征空间干、湿边的拟合程度提高,另一方面TVDIRSM的相关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3)利用历史遥感数据建立的特征空间提高了TVDI的时空可比性:TVDI能够较好的指示出研究区每年RSM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年份间RSM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8.
利用陕、甘、宁、青、新五省(区)90个测站,1960~1990年历年夏季月平均气温,采用主成分分析、旋转主成分分析和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对中国西北夏季气温变化的时空异常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通量强弱变化的响应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中国西北地区气温变化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由于地形和下垫面的影响,夏季气温异常主要表现为6种气候类型(区),即青海高原区、河套区、北疆区、渭水流域区、南疆西部区、东疆-河西走廊区。50年代以来气温演变的主要特点是除青海高原和北疆外的西北大部分地方夏季由暖变冷。当北半球500hPa高度距平场呈欧亚型振荡,则有利于中国西北大范围气温偏高(低)。青藏高原地面感热通量的异常增强,可引起西北夏季西部偏暖,东部偏冷。  相似文献   
149.
利用1960~2001年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陇东南4市31站的降水实况资料、及4个代表站的15~40 cm的地温资料,用11种物理量设计了86个初选因子,将预报区域分东、南、西3片,将天气环流分4型,采用判别分析方法求得陇东南暴雨初级判别函数3个、二级判别函数12个,构成暴雨的动力统计PP预报模型。回检情况,初级预报判别在正例概括90%~93%暴雨日的情况下,排空率可达63%~68%;二级动态判别东片、南片性能较好,预报技巧基本在60%以上,其中东片辐合气流型可达80%以上,西片整体要差一些,但相对于暴雨的实际预报水平,12个函数均具有一定的参考性。用2004~2005年7月实际资料检验,模型预报技巧可达39.3%;试验运行,模型解释应用T213数值预报12 h、36 h的资料,对2005年6月30日至7月2日陇东南出现的暴雨有较好的反映,两方面都说明了模型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