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黄河侧渗补给浅层地下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清平  崔玉兰 《水文》2004,24(2):26-30
通过对黄河下游山东东平县银山至滨州市段9条实测断面详细的观测试验、系统分析研究,定性得出了黄河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采用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和验证,确定了该段黄河水补给地下水的范围和强度,为沿黄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提供了依据,对黄河水资源合理利用、黄河下游治理开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Positioning drag anchors in seabed soils are strongly influenced not only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anchor and soil,but also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stallation line.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previous prediction methods related to anchor positioning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ediction of the anchor position during dragging has inevitably introduced some key and unsubstantiated hypotheses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se methods is limited.In the present study,the interactional system between the drag anchor and installation line is firstly introduced for the analysis of anchor positioning.Based on the two mechanical models for embedded lines and drag anchors,the positioning equations for drag anchors have been derived both for cohesive and noncohesive soils.Since the drag angle at the shackl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 in the positioning equations,a novel analytical method that can predict both the variation and the exact value of the drag angle at the shackle is proposed.The analytical method for positioning drag anchors which combines the interactional system between the drag anchor and the installation line has provided a reasonable theoretic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anchor behaviors in soils.By comparing with the model flume experiments,the sensitivity,effectiveness and veracity of the positioning method are well verified.  相似文献   
13.
山东黄泛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丰富,但由于含水层岩性以粉砂为主,单井出水量小,井水含泥沙量高,井易淤易堵,因而影响该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通过对填砾厚度与单井出水量及井水泥沙含量试验资料的分析,得出适宜细颗粒地层分布区成井的最佳填砾厚度为150 ̄200mm。这一结论对该类地区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沉积层中水合物分解可能引起多种形式的地质灾害.针对水合物加热分解.尤其是快速加热条件下,可能引起的沉积层破坏方式及破坏条件进行了模型实验.模型实验分别在一个矩形模型箱中和一个圆柱形模型箱中进行,以模拟二维和一维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水合物分解条件(如缓慢加热、快速加热)和水合物沉积层与覆盖层情况的变化(如地层非均匀、...  相似文献   
15.
深海水下采油树结构及强度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不同水深、油气温度等操作条件对水下采油树结构的影响,采用ABAQUS软件对深水水下采油树在正常生产工况下的整体结构强度进行计算,总结出不同水深以及不同油气温度对水下采油树结构强度影响的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在高油气温度、深水条件下,采油树的综合应力受其水下导向基座及H4连接器等固定边界的影响很大.凶此,在设计水下采油树时需特别考虑水下导向基座及H4连接器等的设计,尽量减小固定边界的边界效应对采油树的影响范围,避免这些边界效应与采油树所受外力产生的应力叠加.同时,为减小热应力值,应注意采油树的保温设计.  相似文献   
16.
山东黄泛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丰富,但由于含水层岩性以粉砂为主,单井出水量小,井水含泥沙量高,井易淤易堵,因而影响该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通过对填砾厚度与单井出水量及井水泥沙含量试验资料的分析,得出适宜细颗粒地层分布区成井的最佳填砾厚度为150~200mm。这一结论对该类地区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旭辉  王淑云  李清平  赵京  王爱兰 《岩土力学》2010,31(10):3069-3074
利用研制的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合成及力学性质一体化试验设备,以粉细砂土作为土骨架,分别对冰沉积物以及对四氢呋喃(THF)、二氧化碳(CO2)和甲烷3种水合物沉积物进行了室内合成和三轴剪切试验,分析和比较了这4种沉积物样品的应力-应变和强度特性,初步探究了冰和不同气体在水合物沉积物强度中所起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4种沉积物均表现为塑性破坏;围压越大,水合物沉积物强度越高;在水合物含量相同条件下,不同气体水合物会使水合物沉积物的强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填含比与单井出水量及井水泥沙含量试验资料的分析,建立了水量与填含比关系方程式,由此式计算不同填含比条件下单井出水量增长率。通过分析不同填含比条件下单井出水量增长率关系及井水泥沙含量资料,得出适宜细颗粒地层分布区成井的最佳填含比为15~20。这一结论对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南海北部陆坡的细粒沉积物中首次钻获水合物样品,为深入了解这一特殊成藏体系的形成机制,本研究以钻探区域高精度的二维和三维多道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精细的地球物理解释和地质分析,探讨了该天然气水合物系统的成藏控制因素.细粒沉积物天然气水合物系统中水合物的富集过程存在着三个特殊的控制因素:(1)大面积丰富的含甲烷流体的参与.南海北部深水盆地广泛存在的异常热流体活动促使深部的热解成因天然气或浅层的生物成因气运移到水合物稳定带,有利于水合物的发育.热流体活动表现为底辟和气烟囱构造,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地震声学模糊带、同相轴下拉或中断、顶部出现反射亮点,这些构造直抵水合物稳定带.在气烟囱或底辟构造顶部通常有BSR伴生,说明热流体活动与水合物成藏具有密切关系;(2)断裂构造的发育在水合物稳定带中细粒沉积物的成核和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促进稳定带流体的垂向和侧向运移,另一方面,构造裂缝可能成为成核和生长过程的空间;(3)大型海底滑坡导致了地层中超压流体活动和构造裂缝的发育,从而促进了水合物富集.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南海北部水合物钻探区高饱和度水合物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0.
震旦纪—寒武纪转折期是地球演化的关键节点,这一时期的碳-氧同位素记录在塔里木保留完整却关注较少。选取苏盖特布拉克露头震旦系与寒武系交界地层实测采样,并开展了古生物、镜下鉴定、碳同位素漂移事件的综合分析,探讨了N1(BACE)、P1(ZHUCE)等碳同位素漂移事件的成因机制。样品的δ13Ccarbδ18Ocarb相关系数(R2=0.05)、δ18Ocarb和Mn/Sr相关系数(R2=0.09)及岩石学特征表明,后期成岩改造并未导致碳-氧同位素的显著分馏,原始碳同位素特征得以基本保留。由下至上,在该剖面识别出P-1事件(δ13Ccarb峰值1.9‰2.4‰)、N1事件(-6.8‰-10.3‰)、P1事件(1.4‰4.1‰)、N2a-c事件(-0.4‰-2.8‰)、P2a-c事件(0.2‰0.6‰)和N3事件(-3.4‰)。综合碳同位素演化特征与古生物、年代学数据,确认了玉尔吐斯组底部硅质页岩与奇格布拉克组顶部藻云岩的分界面为塔里木震旦系与寒武系的分界线,并实现了该露头与老林、肖滩、三峡、西伯利亚、阿曼和摩洛哥剖面的地层对比。分析认为,塔里木北缘震旦纪—寒武纪转折期的碳漂移事件,更多受控于古海洋氧气含量变化引起的固碳率forg的波动。玉尔吐斯组早期海侵背景下的大规模缺氧事件导致的初级生产力和固碳率降低,是N1负漂移事件(BACE)的主因;随后海退中氧气含量的增加引起生产力重建和固碳率增加,形成了P1正漂移事件(ZHUCE)。这一成果性认识有助于塔里木盆地寒武纪古环境研究与深层超深层油气远景资源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