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3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一种简单的岩体地下洞室地震安全评价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提出了动应力集中因子代表值的概念,以合理反映地震荷载作用下地下洞室围岩的动应力集中程度,并将动应力集中因子代表值,作为洞室地震响应的关键特征来衡量洞室地震响应的大小。应用显示有限差分法,讨论了地震动加速度幅值、洞室埋深、围岩岩体级别、衬砌混凝土厚度、衬砌混凝土强度等级与动应力集中因子代表值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动应力集中因子代表值与这5个因素均近似呈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有(无)衬砌支护结构两种情况的地震安全评价公式,提出了岩体地下洞室的地震安全评价方法。应用提出的评价方法,分别对唐山余震地震作用下溪洛渡水电站超大型地下洞室群的地震安全性进行了评价,所得结果与Dowding-Rozen及Sharma-Judd的评价方法结果一致。分析还表明,文中提出的岩体地下工程的地震安全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是偏于安全的。  相似文献   
52.
桑沟湾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1年4、8、10月及2012年1月对桑沟湾进行了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调查。纤毛虫的平均丰度为(7 552±10 979)个/L,范围为408~61 667个/L;纤毛虫的平均生物量(以碳计)为(4.79±5.77)μg/L,范围为0.35~33.09 μg/L。无壳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主要分布在湾内,湾中和湾外丰度相对较低;砂壳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在盐度较高的海区总体较高,呈现朝向外海分布的趋势。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高值区春季主要出现在湾的西北,夏季向湾中部迁移,秋季主要出现在湾的西南,冬季主要出现在湾的西部,高值区随季节大致呈顺时针迁移的趋势。纤毛虫的丰度春季最高,冬季最低;生物量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无壳纤毛虫夏季粒级较大,冬季粒级较小;砂壳纤毛虫壳的平均口径夏季较大,秋季较小。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8属27种,其中拟铃虫属(Tintinnopsis)种数最多。砂壳纤毛虫在纤毛虫总丰度中的比例平均为16.3%±21.9%,夏季最高(36.3%±27.8%),冬季最低(4.9%±5.9%)。纤毛虫丰度与温度、盐度、Chl a浓度及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丰度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与蓝细菌及异养细菌丰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3.
再生钻石是使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以天然钻石为基底再生长合成钻石层,得到具有整体外观的钻石产品。由于再生钻石含有天然钻石的氮杂质信息,传统的合成钻石排查方法和检测流程已不再适用于再生钻石的检测。本文对实验室检出的一颗再生钻石进行了详尽的宝石学测试分析,以建立再生钻石的最佳检测方案。结果显示:常规的显微观察、钻石仪器排查以及红外光谱测试都不能将再生钻石检出。DiamondViewTM多方位发光图像观察该样品呈现清晰的发光分层现象,上层为红色荧光与蓝绿色磷光,下层为深蓝色荧光与惰性磷光;红外透射光谱分区域定点扫描样品上层为IIa型钻石,下层为Ia型钻石;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和光致发光光谱测试显示样品同时具有N3和高浓度[Si-V]-缺陷。综合判定该样品亭部的下半部分为天然钻石,亭部的上半部分和冠部为CVD合成钻石,CVD层厚度约740μm。作为我国首例报道的再生钻石,与国外已报道的同类型样品相比,该样品中分层界限不可见,且合成层厚度呈现明显增长。研究认为,应用多方位发光图像分析及光谱测试技术是再生钻石检测的关键。  相似文献   
54.
P波作用下深埋隧道动应力集中问题参数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波函数展开法,推导了无限介质中双层衬砌圆形洞室在P波作用下衍射问题的解析解,并结合南水北调西线1期工程3#引水隧道开展了动应力集中系数参数敏感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围岩和内层衬砌的弹性模量对结构的动应力集中系数影响较大,而围岩泊松比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围岩和衬砌之间的介质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减震作用,前提条件是其弹性模量低于围岩弹性模量的1/20,否则减震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5.
反映高程放大效应的爆破振动公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海  李海波 《岩土力学》2011,32(3):820-824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情况下,地形地貌对爆破振动波的传播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分析与爆破振动有关的物理量,运用量纲分析法推导了反映高程放大效应的爆破振动公式。结合现场爆破振动监测,当爆破场地的地形地貌变化较大时,用传统的萨道夫斯基公式预测爆破振动速度误差较大,其平均误差达42%~59%,其他4个常用经验公式预测的平均误差,分别为24%~49%、40%~58%、58%~59%、31%~39%;而采用量纲分析法推导的公式预测爆破振动速度误差较小,其平均误差仅为10%~14%。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量纲分析法得到的爆破振动公式能较准确地反映正高程差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56.
凹形地貌对爆破振动波传播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UDEC程序模拟了爆破振动波在凹形地貌中的传播特征,并与广东岭澳核电站2期基础爆破开挖现场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较为吻合。研究结果还揭示,凹形地貌对爆破振动波具有明显的衰减作用,质点水平向振动速度的衰减幅度大于质点垂直向。同时,衰减系数随凹形地貌深度、宽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随宽度增加的幅度较小。另外,爆破振动波的衰减系数随爆源距增加而减小,随最大段药量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57.
南秦岭晚三叠世胭脂坝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出露于佛坪穹窿东部宁陕地区的胭脂坝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讨论了胭脂坝岩体的岩石成因、成岩物质来源及其地质意义。岩体主要由黑云母花岗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胭脂坝黑云母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200Ma±4Ma。该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为富硅(70.09%~73.35%)、富碱(Na2O+K2O=7.49%~8.59%),A/CNK=1.01~1.08,里特曼指数(σ=2.07~2.62),钾大于钠(K2O/Na2O=1.12~1.39)和高CaO/Na2O值(0.3),微量元素主要富集Rb、Th、U、K,亏损Nb、Ta、Sr、Ba、P和Ti,稀土总量129.98×10-6~189.97×10-6,轻稀土富集[LREE/HREE=8.00~10.73,(La/Yb)N=8.62~15.68],Eu亏损明显(δEu=0.41~0.50)。这些特征表明,胭脂坝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为准铝—弱过铝质壳源S型花岗岩。结合对区域地质背景的全面分析表明,可能是印支运动晚期的造山作用造成本区地壳加厚,之后在伸展—减薄的背景下,中部地壳深度的变质砂屑质岩石,通过黑云母脱水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58.
海洋平台结构抗震可靠性时程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地震运动视为随机过程,建立海洋平台结构在地震作用任一时刻基于剪切变形控制的极限状态方程,应用JC法计算海洋平台结构在地震作用任一时刻的可靠度,得到海洋平台结构抗震可靠度的时程曲线。该方法可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59.
基于数字图像灰度相关性的类岩石材料损伤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类岩石材料石膏试件单轴压缩试验,获得材料在荷载作用下从损伤到破坏的整个时间序列的数字图像。以试件表面数字图像的灰度相关性的变化为依据,建立损伤量度来表征材料表面损伤和破坏的发展。通过图像处理,建立损伤演化的二值图,并采用分形和多重分形谱理论对材料表面损伤的演化进行描述。研究结果表明,图像灰度相关性系数分布的演化与试件表面的变形局部化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存在对应关系。随着试件表面损伤量增加,分形维数与应变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多重分形谱图的曲线形状从开始的对称光滑单峰形式,逐渐向左侧集中发展,其谱宽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60.
珠宝市场上见到的大尺寸珊瑚有增多趋势,这类珊瑚多为珊瑚小料和胶结物拼合而成,前人研究未对其鉴定特征进行系统总结.笔者结合长期宝石检测工作认识,对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两类拼合珊瑚的鉴定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阐述.其中,一类拼合珊瑚由珊瑚小料和胶结物组成,另一类拼合珊瑚由珊瑚小料、人工胎体材料和胶结物组成.放大检查和紫外荧光观察发现,拼合部位的胶结物、胎体材料与主体红珊瑚在外观及发光性特征上存在差异明显;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进一步确定胶结物的主要成分为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环氧树脂,部分拼合珊瑚依附的胎体材料主要为醇酸树脂(掺有碳酸盐粉末)和氰基丙烯酸乙酯.结果表明,放大检查、紫外荧光观察和红外光谱测试的综合运用,能够快速、准确、有效地鉴别拼合珊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