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1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94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248篇
地质学   199篇
海洋学   112篇
综合类   96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李杰  郑勇  斯顺杰 《海洋测绘》2010,(Z1):39-42
讨论了深空探测器所受的太阳系大天体相对论摄动加速度,分析了探测器在转移阶段、地球和火星附近的相对论加速度量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轨道计算中相对论加速度项取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2.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发育的早白垩世钾质岩是研究华北克拉通中部幔源岩浆成因的天然样品,然而其成岩物理化学条件仍不明确。本文选取了涞源县龙门岩体中闪长岩和二长岩开展了矿物原位地球化学和锆石微量元素分析,以探讨矿物形成的温压条件及氧逸度与矿化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二长岩和闪长岩的锆石Th/U比值较高(>0.1),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具明显的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特征,并具有明显的震荡环带,为典型岩浆成因锆石。电子探针结果显示,龙门岩体中斜长石主要为中性斜长石,黑云母为原生镁质黑云母,角闪石主要为钙铁闪石。闪长岩中角闪石结晶温度为793~842℃,压力为0.50~0.75GPa,深度范围为19~28km,具有较低氧逸度(log f O 2为-12.21~-11.38)和高的含水量(8.5%~10.75%);二长岩中黑云母结晶温度为764~788℃,具有更低的氧逸度(log f O 2=-15.14~-14.54);闪长岩和二长岩中锆石结晶温度为770~978℃,具有较低的氧逸度(ΔFMQ=-0.37~+1.70)。矿物化学分析表明,角闪石和黑云母虽都在地壳开始结晶,但角闪石形成于比黑云母更深的岩浆房。龙门岩体中角闪石、黑云母和锆石的结晶主要受岩浆分异控制,其地球化学动力学机制主要为岩浆上侵时减压熔融,进而引起岩浆氧逸度随岩浆演化而变化。随着岩浆上涌,闪长岩中角闪石随着温度降低和压力减少逐渐结晶,地幔交代作用导致二长岩中的黑云母具有较高的X Mg值,进而形成镁质黑云母。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古太平洋板块(伊佐奈琦板块)俯冲-后撤释放的流体交代上覆岩石圈地幔对中部造山带钾质岩(~141Ma)的形成有一定贡献,该过程导致了岩浆具有较高的含水量,但龙门岩体低的氧逸度和区域上较厚的岩石圈制约了成矿金属物质(Fe-Au等)的迁移和富集,因而不利于亲硫、亲铁元素聚集以及铁、金矿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3.
震旦系留茶坡组-寒武系牛蹄塘组在湘西北地区广泛分布,是重要的铀多金属富集层。文章通过微量元素分析与扫描电子显微镜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凤凰地区黑色岩系微量元素与铀存在形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i、Mo、V等多金属富集层位基本相同,且多与铀异常层重叠。V/(V+Ni)值为0.66~0.97,U/Th值为3.31~144.75,V/Sc值为28.62~4 155.05,V/Cr值为1.54~25.15,δU值为1.82~2.00,均指示缺氧-硫化环境;凤凰地区Ni-Co-Zn三角图解显示出热水沉积特征,稀土元素分析显示Eu正异常(δEu值为1.12~1.39)和Ce负异常(δCe值为0.32~0.77),Sr/Ba值小于1,样品发育较多重晶石,结合微量元素特征与重晶石成因,认为沉积过程有海底喷流作用的参与。化学与生物化学作用使得铀多金属初步富集,海底喷流作用带来大量成矿物质,并对前期预富集的矿物溶蚀、萃取,在晶粒间或微裂隙重结晶,形成钛铀矿、紫硫镍矿和辉钼矿等独立矿物,同时在有机质作用下吸附各种多金属元素,形成钒系水云母矿物、硫钼矿集合体和针镍矿等多金属矿物(集合体),最终固结成岩形成铀多...  相似文献   
164.
二连盆地巴彦花凹陷是内蒙古低阶煤煤层气重点开发试验区,但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对煤层气成因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勘探开发进度。通过对巴彦花凹陷煤层气井气样水样开展气体组分、稳定同位素、水化学及放射性同位素定年等测试,并结合经典天然气成因判识图版厘清气体成因,进一步剖析生气潜力,明确生气关键要素。结果显示:C1/C1—5>0.99, CO2-CH4系数[CDMI=φ(CO2)/φ(CO2+CH4)×100%]基本小于5%,干燥系数(C1/C2+)介于104~5 540,CH4含量高、重烃及CO2含量低。δ13C(CH4)介于-51.80‰~-67.70‰、 δD(CH4)介于-226.20‰~-291.00‰,δ13C(CO2)介于-2...  相似文献   
165.
在整理湖南73处钨矿床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成矿区带划分、控矿因素归纳、重要钨矿成矿区带的成矿密度和成矿强度的定量分析,将湖南钨矿区带划分为5个Ⅲ级成矿区(带)、12个Ⅳ级成矿亚带(区)、20个矿集区。梳理Ⅳ级各成矿亚带(区)的矿床分布特征可知,万洋山—诸广山成矿区(Ⅲ-83-5)钨矿床数量最多,资兴—宜章成矿区(Ⅲ-83-4)的成矿强度最强,达212.74 t/km2。各矿集区矿床分布特征显示,千里山—骑田岭钨矿集区(Ⅲ-83-4-a)有9处钨矿床,矿床数量最多;瑶岗仙钨矿集区(Ⅲ-83-5-c)成矿密度、成矿强度均位居矿集区首位。燕山期为钨矿成矿的高峰期,该期形成的WO3累计查明资源量占全省累计查明资源量的78.78%。  相似文献   
166.
胶东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大别-苏鲁造山带拼合位置的东北端,晚中生代发育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是研究区域构造活动体制转换和克拉通破坏过程的理想之地。本文以晚中生代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Sr-Nd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岩浆源区性质和成岩成矿的构造环境演变历史。研究结果表明,胶东地区的玲珑型花岗岩、郭家岭型花岗岩、伟德山型花岗岩的侵位时代分别为163.2~157.9、132.9~130.0和121.3~116.7 Ma,崂山型花岗岩和脉岩的侵位时代分别为125.0和120.7 Ma。由侏罗纪至早白垩世,岩石化学成分由高钾钙碱性系列→橄榄安粗岩系列,由过铝质→偏铝质;微量元素由高Ba、Sr→低Ba、Sr,由高Sr低Y→低Sr高Y;稀土元素由无或弱正铕异常→显著负铕异常;花岗岩类型由S型→Ⅰ型→A型;地幔性状由EM2型向EM1型演化,由富集地幔转向亏损地幔或由岩石圈转向软流圈演变。胶东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的岩浆演化特征是深层次构造背景转换的反映,即由华北-扬子板块构造体系向欧亚-太平洋板块构造体系和由挤压机制向伸展机制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早白垩世热隆-伸展构造为胶东大规模金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7.
黑潮延伸体海域海平面年际变化及其与海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  杜凌  韩飞  张秋丰  叶风娟 《海洋通报》2015,34(2):158-167
利用黑潮延伸体海域海平面异常(SLA)数据和SODA海流资料,分析海平面和海流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黑潮延伸体SLA的第二模态是黑潮大弯曲模态,存在29个月的准两年显著振荡。该海域海平面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且与ENSO和PDO密切相关,2002-2004年的黑潮大弯曲期间,海平面与Nino3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74。海平面年际变化和海流关系密切,黑潮延伸体主轴两侧海平面具有显著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急流呈大弯曲路径(1993-1996、2002-2004)时,流轴稳定流速大,流轴影响深,急流主轴南侧海平面较高,达到年际变化的最大值,主轴两侧海面高度梯度大。非弯曲期间,急流主轴南压,海流强度减弱,此期间海平面低,主轴两侧海面高度梯度较小。黑潮延伸体上游区海平面变化受黑潮大弯曲影响更为显著。上下游区的海平面和比容海平面的年际变化较为相似,黑潮延伸体海域海流和比容效应共同调控该区域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168.
张薇  高迎新  李杰  杨浩丽 《气象科技》2015,43(4):734-739
近年来北京的气象特征、雾霾发生频次、能见度变化特征及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北京西南地区代表站的能见度,通过回归分析、Mann Kendall趋势分析突变检验方法等,对近34年能见度的变化特征及突变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平原地区和山区日平均能见度年际变化均呈下降趋势,季节变化以春冬季能见度较好,日变化显著,平原站年均能见度在1997年前后出现突变。结合常规地面观测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能见度与湿度相关性最好。利用房山区环保局提供的2013年全年污染物浓度数据,分析能见度与污染指数的关系,发现在各污染因子中,PM25同能见度的相关性最好,SO2相关性最差,为今后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9.
中国陆架区属于堆积型浅海,其高速率沉积中的孢粉化石是地层划分,重建古气候古地理环境的重要指标。我国陆架海区孢粉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东部海区(渤海、黄海及东海陆架)第四纪孢粉研究的成果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而南海陆架海区与深海孢粉学研究自20个世纪90年代同步发展,已取得较显著成果。现代孢粉的来源及传播过程研究是正确解译地层孢粉的前提,我国陆架区主要通过表层沉积物孢粉组合变化探讨孢粉分布规律及传输路径,研究范围多集中在海区近岸或河口区,因此,覆盖更广陆架区的多角度(表层水体及空气孢粉)探讨孢粉物源及典型孢粉—藻类环境意义的工作亟待加强。同时,陆架区第四纪孢粉记录相对较少,多数研究集中于晚更新世或全新世阶段,且利用低分辨率的孢粉分析划分地层并定性恢复孢粉陆源区植被—气候及陆架海环境变化,深入认识我国陆架区的环境过程需要重视较长时间尺度或高分辨率的孢粉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0.
纳帕海湿地不同退化状态下土壤有机碳素的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帕海湿地区4类土壤退化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弃耕地—中生草甸土(AFMMS)、中生草甸土(MMS)、湿草甸土(WMS)和沼泽土(MS),对4类土壤0~10cm(上层)、10~20cm(中层)、20~30cm(下层)进行采样,分析土壤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LOC)和溶解有机碳(DOC)含量。结果表明:4类土壤间,除AFMMS中下层LOC含量略高于MMS对应层LOC含量外,其它各层SOC、LOC、DOC含量都为AFMMS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