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20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278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赣南崇义县淘锡坑钨矿位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东段,属于以黑钨矿石英脉型为主的钨多金属矿床。矿床形成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作用有密切关系,石英矿脉受一组北西向断裂控制,穿切新元古界。本文在淘锡坑钨矿区3个揭露到花岗岩体顶部的中段(206、106、56中段)采集到岩体顶部云英岩样品,利用40Ar/39Ar同位素定年测得云英岩中的白云母的坪年龄分别为152.7 ± 1.5 Ma(206中段),153.4 ± 1.3 Ma(106中段),155.0 ± 1.4 Ma(56中段)。与前人用其他方法测定的花岗岩成岩和成矿年龄几乎一致。花岗岩和云英岩全岩稀土元素均具有M型四分组效应和强烈的Eu亏损特征,反映出花岗质岩浆经历了高度分异演化及其岩体结晶晚期流体/熔体相互作用。综合前人在南岭地区同类矿床的研究资料,可知南岭地区160~150Ma成岩成矿作用主要分布于南岭中-东段,可能为大陆边缘弧后岩石圈伸展的构造动力学背景的产物。  相似文献   
92.
横过西昆仑-塔里木结合地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首次揭露出新疆地学断面南部山盆结合部位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发现了塔里木岩石圈下部南倾,西昆仑山岩石圈下部北倾的强反射特征,它们相向倾斜,相互交织,构成了塔里木岩石圈挤入到西昆仑北带之下,与青藏高原西北缘岩石圈相碰撞的地震证据。深地震反射剖面还揭示出西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在岩石圈尺度呈“V”型的盆山耦合关系,这种“V”型的耦合关系代表了陆内陆-陆碰撞变形过程的一种样式。  相似文献   
93.
阿舍勒黄铁矿型铜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对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和物质组份的分析研究,认为该矿为火山成因块状黄铁矿型铜矿。矿体受火山机构控制,产于火山穹窿叠加背斜构造中或火山管道及火山口附近。矿体形态复杂、矿床规模大、品位富、矿种多,矿化垂直分带明显,可作为典型矿床进行研究,以期找到同类矿床。  相似文献   
94.
喻顺  陈文  孙敬博  尹继元  张彦  刘新宇  袁霞  马勋 《地质学报》2016,90(8):1874-1885
沉积盆地碎屑岩记录了相邻造山带构造演化及隆升剥蚀的重要信息。本文对库车盆地白垩系砂岩中的白云母进行了电子探针及~(40)Ar/~(39)Ar定年分析,并与天山造山带的数据对比研究表明:库车盆地白垩系砂岩中白云母为多硅白云母,硅原子数小于西南天山蓝片岩及榴辉岩中的多硅白云母,形成时的压力低于目前保留在西南天山蓝片岩中多硅白云母;白垩系砂岩多硅白云母~(40)Ar/~(39)Ar年龄为396.6 Ma,与在低温高压变质带中获得的多硅白云母~(40)Ar/~(39)Ar年龄419~310Ma一致,表明了在白垩纪西南天山低温高压变质岩带已抬升至地表遭受剥蚀,为库车盆地提供大量的物质,也表明了在白垩纪西南天山低温高压变质岩带高度(海拔)高于其南部的哈尔克山,而现今天山地貌形态显示低温高压变质岩海拔低于哈尔克山,这可能是由于新生代天山地区差异隆升剥蚀引起的。  相似文献   
95.
尹继元  陈文  喻顺  孙敬博  张斌  杨莉  袁霞  张岩 《地质学报》2016,90(9):2355-2364
朱鲁木特石英正长斑岩出露于西准噶尔北部。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它们的SiO2含量在74.5%~77.6%之间,显示高的K2O(4.60%~5.58%)、全碱(8.14%~9.61%)含量和高的K2O/Na2O比值(1.25~1.38),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系列。铝饱和指数(A/CNK)=1.04~1.18,为过铝质岩石系列。稀土元素总量在128×10-6~236×10-6之间。它们显示了轻稀土富集[(La/Yb)N=6.0~10.4],重稀土相对平坦[(Gd/Yb)N=0.96~1.12],强烈的负Eu异常(Eu/Eu*=0.23~0.26)为特征。微量元素显示亏损Nb、Ta、P、Ti等高强场元素,富集Rb、K、U和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a、Nd和Zr等元素。岩浆源区可能经历了斜长石,磷灰石,钛铁矿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石英正长斑岩具有正的εNd(t)和εHf(t),年轻的t2DM(Nd)(474~572 Ma)和t2DM(Hf)(357~931Ma)模式年龄,可能是古生代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的产物。它们具有较高的锆石饱和温度(834~865℃),与西准噶尔北部的A型花岗岩几乎同时形成,表明西准噶尔地区在早二叠世处于一种拉张高温的环境。  相似文献   
96.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致密砂岩气资源丰富,近年来古近系花港组成为勘探热点层位,但储层的致密化及与油气充注关系不明制约着花港组致密砂岩气的有效勘探和经济开发。在花港组储层特征的基础上,划分及厘定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与演化序列,恢复并揭示储层致密化过程及与油气充注的匹配关系。研究表明,西湖凹陷花港组储层砂岩主要经历压实、胶结和溶蚀3种成岩作用,压实作用是导致花港组储层孔隙损失和致密化的根本原因;并经历同生阶段、早成岩阶段(A、B期)和中成岩阶段(A、B期)共3阶段5期次的成岩演化过程;在中成岩阶段A2期时成岩环境开始由酸性向碱性发生转变,并伴随着晚期碳酸盐、硅质等胶结作用发育以及机械压实作用持续增强,储层逐渐趋于致密化;结合与油气主成藏期(7~0 Ma)的耦合关系将研究区花港组储层划分为3种类型:成藏未致密型储层、成藏同步致密型储层、成藏已致密型储层。研究梳理了西湖凹陷花港组储层特征、成岩演化序列、储层致密化及与油气充注的耦合关系,为下一步研究区致密砂岩气的勘探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7.
近年,山东东阿单庄地区铁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探求铁矿石资源量约3.5亿t。山东东阿单庄铁矿为汶上-东平铁矿带的北延部分,矿区可分为柳林屯和前翟坊2个矿段,矿体赋存于泰山岩群山草峪组地层中,呈NW向带状展布,累计发现大小磁铁矿体27个,包括主要矿体7个,倾向SW,倾角53°~67°,矿体一般向深部有变陡、变富、变厚的趋势,矿体平均真厚度8.49 m,TFe平均品位28.38%,m Fe平均品位23.21%。通过对单庄地区铁矿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等综合研究,大致查明了单庄铁矿床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分布、厚度、矿石特征等。根据矿床成因类型,结合铁矿床的具体特点,认为该区铁矿找矿标志有地层、地球物理、矿体的赋存特征等3个主要标志,矿区的深部和外围成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98.
土壤电导率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是评价土壤盐渍化的重要指标。通过实测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土壤EC及可见光—近红外光谱数据,利用波谱响应技术模拟Landsat 8 OLI、Sentinel 2、Sentinel 3卫星的宽波段数据。构建宽波段模拟数据及其5种预处理后的三维光谱指数 (Three-dimensional spectral index, TDSI),采用梯度提升回归树算法 (Gradient boosting regression tree, GBRT) 建立3种卫星土壤EC估算模型,并比对加入TDSI后模型精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壤EC条件下,3种卫星具有相似的光谱趋势,均在红、近红外波段附近反射率较高;TDSI与土壤EC相关性基本均在0.4以上,最大程度保留了与土壤EC敏感度高的红、绿、蓝、近红外、短波红外波段信息;GBRT对于土壤EC估算能力表现突出,3种卫星对土壤EC的最佳预测精度R2分别为0.831、0.847、0.903,在加入TDSI后,R2分别提高至0.835、0.857、0.935,综合分析发现,Sentinel 3对土壤EC估算效果最佳 (R2=0.935,均方根误差RMSE=2.986 mS·cm-1,赤池信息准则AIC=57.500)。通过利用波谱响应技术结合TDSI深度挖掘波段间的协同信息,采用GBRT验证了不同卫星对土壤R2的估算效果,二者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模型预测精度,为干旱区土壤盐渍化定量监测与防控提供有利指导。  相似文献   
99.
朱红霞  陈文  冯涛  王林 《高原气象》2019,38(4):685-692
选取40°N—60°N,80°E—120°E的区域作为西伯利亚高压的主要活动区域,利用NCEP/NCAR月均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对该区域西伯利亚高压(Siberian High,SH)从1979—2017年共38个冬季(12月至次年2月)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结果表明,第1模态为全区一致的变化,第2模态为南北气压的反相变化关系,第3模态为东西部气压的反相变化关系,并且3个模态的时间序列都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进一步对相关的大气环流和东亚气温异常的分析表明,第1模态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在地面表现为海陆气压差的改变,500 h Pa高度上东亚大槽强度的变化,200 h Pa纬向风场上温带急流、副热带急流强度的变化,SH负位相时,东亚偏暖,SH正位相时,东亚偏冷;第2模态与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和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在高度场上表现为一个准正压的南北环状模态,SH北强南弱时,环流场类似AO正位相,温带急流减弱,东亚东北部偏暖,SH北弱南强时,东亚东北部偏冷;而与第3模态相联系的大气环流主要出现在欧亚大陆局部区域,与北大西洋涛动(NAO)也存在一定的关联,SH东强西弱时,东亚北部偏暖,西南部偏冷,SH东弱西强时,东亚北部偏冷,西南部偏暖。  相似文献   
100.
中国东北的那丹哈达岭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最东部,它的中新生代热演化史是认识陆内造山活动的关键,但该地区相关研究比较薄弱,其中—新生代的热演化史缺乏有效的约束.因此本文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锆石和磷灰石(U-Th)/He等多种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对东北那丹哈达岭地区的侵入岩开展构造热演化历史研究.热年代学数据和热史模拟结果表明,该地区存在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110~80Ma)、古新世—始新世(60~40 Ma)两期快速冷却事件,其冷却速率分别为3.42~4.81℃/Ma和1.43~1.83℃/Ma.结合区域构造和应力分析,我们认为两期冷却事件均受构造活动控制.第一期快速冷却事件是古太平洋板块北西向俯冲引发的构造叠加到鄂霍特莫茨克地块并与东亚大陆边缘碰撞引起;而第二期快速冷却事件是古太平洋俯冲的板片后撤使东亚陆缘处于伸展环境,造成东北大面积的剥露作用引起.这次研究增强了对东亚陆缘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历史的认识,对于理解大陆内部造山带的构造变形过程与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