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8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21.
近25 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土地退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长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NOAA/AVHRR NDVI 为基础, 利用Sen 趋势度与Mann-Kendall 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区1982 年到2006 年土地退化趋势,结合气候因子降雨,运用残差法模型评价了人类活动在工程区内土地退化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区域内土地退化程度整体趋于减轻,即植被上升的区域大于下降的区域,13.00%的地区退化程度显著减轻,6.20%的地区退化程度显著加重。其中绝大多数省份的土地退化程度趋于减轻,尤以内蒙古、青海和新疆最为明显,只有甘肃省土地退化程度明显趋于加重。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起显著正作用的占11.93%,显著负作用的为6.19%。这说明在干旱、半干旱区,由于降雨随时间的变化不显著,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相对较为微弱,植被显著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针对长岭火山岩气藏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为了合理部署设计水平并,实现储量高效动用提供依据,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以火山喷发旋回为基础,以标志层为界限,以地震剖面上可连续追踪为手段,结合测井曲线不同组合特征及试采井气体组份变化,刻画出长岭火山岩发育上下两个期次的岩性系列、九个火山岩体。其中,上部四个酸性含气火山岩体互不连通独立成藏,是下一步开发评价的重点目标区。在经后期多口实钻井,证实了这种动静结合岩体刻画的方法较为可靠,这对其它同类火山岩气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3.
文章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粒度分析等方法对浙江台州大港湾滨海沉积物中的胶结壳有孔虫亚洲波斯基砂虫(Polskiammina asiatica)和抱球砂抱球虫(Ammoglobigerina globigeriniformis)的壳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有孔虫壳壁具有相似的物质组成,主要包括矿物颗粒、有机外膜、有机内壁衬层、覆盖矿物的有机膜和连接矿物的丝状有机质。构筑壳壁的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和高岭石,有机物主要为酸性糖蛋白和脂肪。两种有孔虫倾向于选取沉积物中粒径较小的矿物,矿物粒径分布范围较小。壳壁中长石集中分布于有孔虫中心和外壁,很少出现于房室之间的隔板中。分析认为,壳壁曲率和矿物成分制约了长石的特异性分布,而长石的特异性分布有利于提高壳壁稳定性和有孔虫对能量及营养元素的获取。  相似文献   
24.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农业与生态遥感研究室10 年发展历程和研究室的组织结构, 阐述了研究室的农业遥感、区域综合生态遥感、毒品原植物遥感、水资源遥感、城市生态遥感5 个主要学科研究方向, 论述了各研究方向的数据、技术体系、产品、研究成果, 以及研究室现有的数据、技术基础和科学管理方法, 提出了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25.
该研究通过批次和动态实验,考查含锰褐铁矿和合成针铁矿对Ce(Ⅲ)的氧化和固定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共存铁和锰氧化物氧化和固定Ce的机制及地质意义。批次实验结果显示,含锰褐铁矿对Ce的氧化和固定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初始Ce浓度为6000μg/L,含锰褐铁矿添加量为1 g/L时,可在48 h实现对Ce的完全固定;初始Ce(Ⅲ)浓度在300~4500μg/L时,含锰褐铁矿对Ce(Ⅲ)氧化和沉淀的促进作用与Mn含量正相关,而合成针铁矿相对于无矿体系体现出抑制效应。动态实验结果显示,对高锰褐铁矿固定的Ce,其分布不受锰氧化物的制约,与铁氧化物的分布一致。对结果的分析表明Ce氧化和沉淀的过程为:吸附—氧化—CeO2沉淀生成—CeO2自催化氧化Ce(Ⅲ);锰和铁氧化物共存时,对Ce氧化和固定的贡献分别是:前者促进Ce氧化,后者通过静电吸附作用促进CeO2的固定。研究对于解释“锰氧化物氧化Ce(Ⅲ)的能力强于铁氧化物,但二者共存时铁氧化物更易于固定Ce”这一地质现象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6.
结合生态遥感应用技术的发展,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农业与生态遥感研究室在区域生态遥感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研究室重点开展植被结构、蒸散发、降水量、土壤湿度、水土流失和热环境等生态因子的遥感监测技术研究, 以三峡库区、海河流域、三北地区为研究区, 开展生态遥感的综合应用。研究室以全球变化条件下的水生态管理、工程生态效应评估、区域人地关系等作为未来区域生态遥感应用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