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文章以榆关镇幅为例,阐述了GIS在1∶5万区调中的应用问题。物化探遥感资料按地质需求由计算机处理成各种图件,地形图则划分图层并赋予其属性,建立地形资料GIS系统;野外工作采用手工记录,室内微机处理的工作方式;野外连图采用手工,而后清绘,通过扫描输入微机。按地质体分布、构造等建立图层并用地理编码将其与数据库相连,叠加、编排图层,编制地质图,最终建立1∶5万区调GIS系统。  相似文献   
42.
李承东  董国臣 《广西地质》1997,10(4):87-90,104
文章以榆关镇幅为例,阐述了GIS在1:5万区调中的应用问题。物化探遥感资料按地质需求由计算机处理成各种图件,地形图则划分图层并赋予其属性,建立地形资料GIS系统;野外工作采用手工记录,室内微机处理的工作方式,野外连图采用手工,而后清绘,通过扫描输入微机。按地质体分布构造等建立图层并用地理编码将其与数据库相连,叠加,编排图层,编制地质图,最终建立1;5万区调GIS系统。  相似文献   
43.
锥子山复式深成杂岩体由7个复杂深成岩体组成。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岩化上均具有可分性。共解体出124个侵入体,归并为24个单元,建立了7个序列。它不是海西末期侵入的与康保-赤峰深断裂有关的花岗岩体,而是早侏罗-早白垩世所形成的与上黄旗-乌龙沟深断裂有关的杂岩体。解决了过去一直存有争议的期次划分、时代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44.
贵州锦丰(烂泥沟)特大型金矿成矿年代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虽采用了多种测年方法,但所获数据分歧较大,尚缺乏令人信服的高精度测年数据。作者最近运用黄铁矿Re-Os同位素法获得等时线年龄为(193±13) Ma,反映该矿床成矿时代为早侏罗世。通过对比分析滇黔桂“金三角”同类矿床的同位素测年数据和地质特征,认为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的大规模成矿发生在从印支期挤压造山向燕山期伸展转变的构造转换期,是后碰撞造山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45.
蒙库铁矿床是一个以下泥盆统斜长角闪变粒岩(原岩为火山岩)为围岩的大型磁铁矿矿床。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矽卡岩矿物中单斜辉石以透辉石为主,仅存在少量普通辉石;石榴子石端员组分以钙铁榴石为主,伴以少量钙铝榴石和锰铝榴石;角闪石属于单斜角闪石中的阳起石。硫同位素统计结果揭示了硫的上地幔与地壳硫混源的本质,氧同位素结果证实了蒙库铁矿床的流体为中-高温流体体系。  相似文献   
46.
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巨型成矿带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概要介绍了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巨型成矿带的构造背景、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典型矿床特征及成矿模型。矿山阿尔泰是世界上著名的海相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VHMS)铜—铅—锌多金属矿富集区,已发现十几个大型和超大型矿床。VHMS型矿床形成于泥盆纪裂谷发育阶段,赋存于玄武岩—流纹岩双峰式火山岩和陆源碎屑沉积岩中。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岩主要为中泥盆世吉维特期(380~370Ma),部分为早泥盆世和晚泥盆世。泥盆纪之后的大陆边缘俯冲、碰撞、岩浆热液活动,对裂谷阶段形成的VHMS型矿床进行不同程度的叠加改造。在早二叠世形成了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铌、钽、锂等稀有金属矿化。  相似文献   
47.
晚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北界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东部高原的界线主要是依据埃达克岩的分布确定的。现已知道,高原最北部的中生代埃达克岩主要分布在辽西-冀北-内蒙古南部一带。该区可靠的埃达克岩仅发育在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的早期(如132±5Ma的安家营子花岗岩)。现有资料表明,大致以赤峰-开原断裂为界,埃达克岩分布于其南,其北为非埃达克岩分布区,暗示中国东部高原的北界大体沿赤峰-开原一带分布,代表的是侏罗纪时期的高原边界。辽西义县组地层位于高原范围内,众所周知,义县组第2段(124~127Ma)是热河生物群集中发育的阶段,说明当时的气候温湿、植物繁茂、水草丰盛、地势低洼、湖沼发育,不大可能为动植物贫瘠的高寒山区。义县组火山岩的研究表明,早白垩世(135~120Ma)的义县组主要由玄武岩和赞岐岩(高镁安山岩)组成,并非埃达克岩。因此,至少在127Ma左右,在热河生物群分布的地区,已经不存在高原了,高原的界线南移了,可能移到热河生物群发育区之南的宣化-滦平-锦州一线,其南仍然处于高原环境。高原抬升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同时代沉积物的缺少,或有一些沉积盆地发育,但是厚度很薄。在中-晚侏罗世时,高原上的沉积盆地很少,且缺失上白垩统地层,总体上反映高原处于抬升状态。高原北缘和西北缘早白垩世冰筏和冰川泥石流沉积的出现,暗示高原的北缘可能具有相当的高度,可能类似现今的喜马拉雅山。该区中生代构造特征表明,该区侏罗纪和早白垩世的构造特点有着巨大的差异:侏罗纪,尤其是晚侏罗世末期以南北向的挤压构造为主,而早白垩世中期以后演变为以伸展构造为特征,古地理古环境明显改变。研究表明,中国东部中生代埃达克岩形成的时限大致限定了高原的起始和消亡时间。据最近几年发表的资料,埃达克岩的时代大体限定在170~120Ma之间,表明中国东部高原在170Ma之前开始出现,大约在晚侏罗世达到顶峰,在早白垩世中期(120Ma)以后消失。辽西-冀北的构造、地层和火山岩资料表明,侏罗纪时期本区属于挤压构造环境,高原处于抬升状态;至早白垩世(大体从127Ma左右开始)转变为伸展构造背景,含有丰富热河生物群的阜新-义县-朝阳-丰宁一带已经沉陷,暗示中国东部高原的垮塌可能先从北缘开始,至120Ma左右,高原才整体垮塌。  相似文献   
48.
吉林色洛河地区发育高镁安山岩类,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它们形成于晚二叠世(252±5Ma)。色洛河高镁安山岩类(SiO_259.08%~65.67%)具有富MgO(3.68%~5.30%),高Mg~#值(0.62~0.68,平均0.66),高Cr(203.17×10~(-6)~379.70×10~(-6),平均258.79×10~(-6))、Ni(98.13×10~(-6)~249.35×10~(-6),平均137.00×10~(-6))含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Cs、K、Pb、Rh和Ba),亏损高场强元素(如Ta、Ti、Nb、P);富集LREE(Ce39.14×10~(-6)~48.74×10~(-6)),强烈亏损HREE (Yb 0.95×10~(-6)~1.27×10~(-6),Y 10.80×10~(-6)~13.13×10~(-6),(La/Yb)_N13.27~16.66);但它们含有较低的Sr(158.62×10~(-6)~369.77×10~(-6),平均258.52×10~(-6))。它们属于中钾、钙碱性系列,具有明显的结晶分异和同化混染特征。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可能与消减沉积物流体交代形成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有关,其后又经历了分异和混染作用。这揭示它们形成于活动陆缘的构造背景,表明晚古生代末期古亚洲洋板块仍在消减,华北地块和佳木斯-兴凯地块(中亚造山带)最终的拼合时间可能在二叠纪之后。  相似文献   
49.
本文报道了鞍山地区新厘定的一套始—古太古代片麻岩杂岩的岩石学特征及锆石U-Pb年代学数据,以探讨太古宙早期地壳的形成及演化过程。杂岩在全区广泛分布,野外以包体形式产于约3.1Ga细粒奥长花岗岩之中。主要包括始太古代奥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和古太古代片麻岩杂岩两个岩石单元,前者呈透镜体产出于后者之中。始太古代奥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部分遭受变质作用改造,但整体较好地保留了岩浆结构及构造,其年龄为3.77~3.81Ga,锆石εHf(t)值大于0,表明其为玄武质岩石经部分熔融形成的新生地壳。古太古代片麻岩杂岩由条带状片麻岩、浅色奥长花岗质片麻岩、黑云母片岩及少量斜长角闪岩等组成,岩石类型多样且组构复杂、不均一,受到塑性流变变形作用的改造,为地壳深部层次下变质-深熔作用的产物,各岩石锆石U-Pb年龄相近,为3.29~3.36Ga,锆石εHf(t)值小于0,表明其来源于始太古代古老地壳的重熔。杂岩记录了~3.8Ga、3.7~3.4Ga以及~3.3Ga等多期岩浆-构造热事件,其中~3.8Ga和~3.3Ga分别代表本区主要的两期地壳生长和地壳重熔事件。多期次地壳生长和重熔可能是早期地壳演化的主要机制及过程,这与全球多个太古宙地体类似。  相似文献   
50.
海水黄色物质光吸收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实验测量了干样配制的不同浓度黄色物质水溶液、实验室藻类培养和胶州湾水域黄色物质水样的光吸收特性。测量结果表明,海水黄色物质光吸收系数与波长是单调变化关系,即不存在“波峰”和“波谷”;在蓝紫光波段,海水黄色物质光吸收比海水自身、海洋叶绿素和悬浮粒子光吸收大,它是海洋中对该波段光吸收起着主导作用的物质;海水黄色物质光吸收系数与波长呈指数函数关系,其指数斜率s数值范围分别为:胶州湾水域在0.0131-0.0180nm^-1,实验室配制、培养样品是在0.0105-0.0139nm^-1。该研究为海水黄色物质含量的遥感探测提供了基础性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