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39篇
海洋学   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班公湖地区蛇绿岩组合较为完整,由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堆晶岩、辉绿岩脉、铁镁质熔岩、放射虫硅质岩等组成。这套蛇绿岩所代表的洋盆打开时间一直争论不休。该蛇绿岩中MOR型辉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18个测点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31.5±2.6 Ma,代表了辉长岩的结晶年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辉长岩SiO_2含量在46.12%~47.85%之间,TiO_2(1.52%~1.71%),具低的K_2O(0.19%~0.25%)、Al_2O_3(12.97%~13.51%)和Fe_2O_3/FeO比值(0.19~0.24);微量元素蛛网图与洋中脊玄武岩类似,Zr、Nb、Ta、Hf丰度与N-MORB相当或略高,相对富集Ba、P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无Ta-Nb负异常,在基性岩构造环境判别图上显示出洋脊玄武岩的亲合性;REE配分曲线具有平缓型特点,介于E-MORB与N-MORB之间;各种地球化学特征与洋脊玄武岩类似,表明该辉长岩是在班公湖洋盆扩张阶段形成的。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班公湖中特提斯洋盆初始打开时间至少为中三叠世。  相似文献   
72.
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的俯冲极性和俯冲时间一直存在争议。作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从西藏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中识别出一套早白垩世SSZ型蛇绿岩,岩石组合上主要由辉长岩和玄武岩组成,还有少量的硅质岩和超基性岩。本文对辉长岩进行了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地球化学组成特征显示,辉长岩富集轻稀土元素,重稀土元素平坦,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存在一定亏损;Th/Ta比值与岛弧玄武岩相似(Th/Ta1.6),Ta/Hf比值较高(0.1),显示其既保留了俯冲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也提供了伸展构造环境的信息。辉长岩中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29.2±0.4 Ma(MSWD=0.36),该年龄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迄今报道的最年轻蛇绿岩年龄。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这套蛇绿岩形成于班公湖-怒江古洋盆西段向南俯冲形成的弧前盆地,而班公湖-怒江古洋盆北向俯冲可能始于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形成双向俯冲格局,直到早白垩世洋盆关闭,晚白垩世进入陆内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73.
大陆下地壳地球物理异常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地壳反射层 (或反射下地壳 )、下地壳低速层和低阻层等一系列惊人发现唤醒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大陆岩石圈 ,研究大陆下地壳。大陆下地壳中的地震反射层、低速层和下地壳低阻层相互伴生 ,在中、新生代伸展构造区和年轻造山带等活动构造区带的发育程度远远高于前寒武纪地盾和克拉通等稳定构造单元 ,其成因可能与层流构造及其相关的热活动、韧性剪切、岩浆作用、部分熔融、变质反应等有关 ,并随着大陆地壳构造 -热演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74.
李德威 《地学前缘》2003,10(2):291-292
青藏高原是在漫长的基底构造演化和特提斯开合过程之后形成的、具有多体多山多层结构的造山复合体 ,这个造山复合体并不是沿近东西向展布的蛇绿岩带呈线性分布 ,而是具有完整的似盆状地壳结构。晚新生代强烈隆升的青藏高原的主体结构与先期形成的板块碰撞构造关系不大 ,而与周缘的锡瓦利克盆地、川西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密切相关 ,它们在空间上相互依存 ,物质上相互转换 ,构造上相互作用。作为板块缝合带的蛇绿混杂岩带是划分青藏特提斯构造域的主要构造边界 ,而青藏高原从青藏特提斯构造域经洋陆转换之后进入晚新生代板内构造发展…  相似文献   
75.
定结县幅、陈塘区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发现上三叠统朗杰学群中产有白垩纪箭石、中侏罗统拉弄拉组产出小型硅化木、下石炭统纳兴组存在重力流沉积。将聂拉木群解体为古元古代马卡鲁杂岩和中一新元古代扎西惹嘎岩组,并在该套变质岩系中发现高压基性麻粒岩和超镁铁岩。厘定了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将拉轨岗日群解体为抗青大岩组和拉轨岗日杂岩2部分。确定了晚新生代南北向不同类型的伸展构造和地壳多层次韧性剪切带。  相似文献   
76.
再论大陆构造与动力学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德威 《地球科学》1995,20(1):19-26
采用大陆构造时空动态相关分析法,对大陆构造进行系统的分层,分块,分阶段域构造解析,认为包括隆块,陷块和旋块等基本类型的断块构造具有不同的物质成分,变形强度,流变状态的层状构造是大陆构造的基本型式。在构造活动期间层流隆陷构造系统发生大规模的物质行,构成动态的循环体系,大陆地壳下部层圈以热动力作用为主,造成粘性热流物质和韧性固流物质沿着壳内流层从幔隆区流向拗区;上部层圈以应力作用为主,与下地壳层流相关  相似文献   
77.
阐述了控矿成矿构造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包括剥离断层和剪切带理论在矿田构造研究中的应用及其控矿规律和成矿作用,构造旋回、变形序列、成矿阶段、矿化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构造成矿序列的方法和意义,动力成矿机理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手段及其在建立动力成矿模式、进行隐伏矿床预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8.
洪镇变质核杂岩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位于长江中下游地洼区中的洪镇地区出露了变形变质的元古界结晶基底,并伴有主动侵位的燕山期花岗岩。在结晶基底与侏罗系至第三系基本没有变形变质的“稳定盖层”之间的“活动盖层”中可划分出三个滑脱剥离系,它们分别山元古界与寒武系、泥盆系与石炭系、中三叠统月山组与铜头尖组三个主剥离断层及其上盘相关的正断层系组成。本区包括变质杂岩核、基底剥离断层、“活动盖层”和“稳定盖层”的构造组合。具有不同于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的结构特征,称之为陆内伸展型变质核杂岩。它表现出上地幔隆升和中,上地壳多层次拆离、减薄,并控制了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体的侵位方式和层状多金属矿床的分布、形态和成矿机理。  相似文献   
79.
查保马组火山岩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可可西里东部,为一钾质C型埃达克岩,形成于新近纪中新世(N_1)时期,锆石SHRIMP U-Pb谐和年龄为13.2±0.6~18.3±1.1Ma。火山岩具有SiO_2为59.48%~64.63%,富碱(Na_2O k_2O=7.52%~8.30%),高K_2O(4.21%~4.62%),高MgO(0.76%~2.48%)和高Mg~#值(0.26~0.51),以及钾玄岩系列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稀土总量非常高(∑REE=482.26×10~(-6)~592.11×10~(-6)),轻稀土强烈富集(LREE=466.47×10~(-6)~571.69×10~(-6)),重稀土显著亏损(HREE=14.00×10~(-6)~20.43×10~(-6)),Y含量(13.29×10~(-6)~19.87×10~(-6),平均16.27×10~(-6))和Yb含量(1.11×10~(-6)~1.66×10~(-6),平均1.37×10~(-6))普遍偏低。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强烈富集的右倾斜型,(La/Yb)_N值为61.02~91.67。负铕异常不明显(Eu/Eu*=0.74~0.86)。Sr含量及Sr/Y比值高,分别为949×10~(-6)~1497×10~(-6)和54~108,微量元素比值蛛网图上强烈地表现出Nb、Ta、P、Ti、Y的负异常。查保马组(N_1c)钾质C型埃达克岩是青藏高原北部在中新世时期因大陆地壳巨量增厚(75~80km)引起榴辉岩相的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的岩浆产物。  相似文献   
80.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下地壳普遍发育电性高导层、波速低速层和热流密度值异常区.下地壳电性结构和速度结构明显具有纵向分层和横向分块的特点,其热流密度值具有明显的南北条带性和东西分块性.下地壳高导层、低速层和热流密度值异常区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各构造单元有一定的匹配性,异常区的形成与青藏高原和周边盆地耦合过程中下地壳岩石的热软化以及韧性流动有关.下地壳层流是下地壳岩石热软化和韧性流动的结果,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层流作用的表现,目前层流作用的动力来源于恒河盆地下地壳,层流方向由恒河盆地流入青藏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