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4篇
地质学   93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21.
云南个旧锡矿床花岗岩接触带的交代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一鸣  李大新 《地球学报》1987,9(2):237-252
我国个旧锡矿是闻名中外最大的锡矿床之一,矿床中除含锡外,还伴生铜、钴、锌、钨、铋、铍及稀有元素。矿化主要产于燕山期花岗岩接触带及其附近的三叠纪碳酸盐围岩中的交代岩。本文着重讨论含锡花岗岩接触带交代岩的类型。矿物组合、分带性、岩石化学特征及其与矿化的关系,把各类含矿交代建造作为一个有成团联系的统一体——交代系列来考虑。  相似文献   
22.
素有“世界钨都”美誉的赣南产有密集的与花岗岩类侵入体密切相关的钨锡多金属矿床,然而,目前对钨锡成矿和花岗岩成岩年龄还缺乏很好的约束。本文以天门山-红桃岭钨锡矿田为对象,在详细的矿田地质调查和典型矿床解剖基础之上,采用高精度测年技术开展了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利用锆石SHRIMPU-Pb法,分别获得天门山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和红桃岭黑云母花岗岩体成岩年龄分别为151.8±2.9Ma(n=14,MSWD=1.3)和151.4±3.1Ma(n=11,MSWD=0.34);利用辉钼矿Re-Os等时线法,分别获得牛岭内带石英脉型和樟斗外带石英脉型钨矿成矿年龄分别为154.9±4.1~154.6±9.7Ma和149.1±7.1Ma(n=6,MSWD=1.3)。可见,本区钨矿床成矿和与之有密切成因关系的花岗岩成岩年龄限定在晚侏罗世,对应于区域华南中生代第二次大规模成矿作用,钨成矿与花岗岩成岩基本不存在时差。  相似文献   
23.
青海驼路沟钴(金)矿床形成的构造环境及钴富集成矿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驼路沟矿床是近年在青海东昆仑造山带内发现的首例独立大型钴(金)矿床。文章在详细解剖该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主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氢、氧同位素等研究,重点探讨其形成的地质构造环境及钴的富集成矿机制。该矿床整合产于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发育高度富钠的热水沉积岩和典型的热水沉积矿石组构。沉积岩的主元素和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矿床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局限裂陷海盆环境。喷气岩和诸类型矿石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地层围岩相似,均以显著富集轻稀土元素、具明显负铕异常为特征,表明是由在赋矿岩系中深循环的大气降水喷出后在距喷口位置较远处沉积而成。钴成矿流体为NaCl-H2O体系,伴生金矿化流体为NaCl-CO2-H2O-N2体系。钴主要分布在硫化物(如黄铁矿)相中,而钴的进一步富集、钴矿物的出现及增多,与变质程度紧密正相关。驼路沟矿床与世界其他典型层控Co-Cu-Au矿床具有十分相似的特征和钴成矿作用方式,均为同生喷流热水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24.
内蒙古正蓝旗羊蹄子山-磨石山钛矿床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锐钛矿富矿体,即产于北部磨石山矿带的沉积变质型锐钛矿富矿体和产于南部羊蹄子山矿段的热液改造型锐钛矿富矿体。两类富矿体在矿体规模、形态、矿石结构构造特征、矿石矿物共生组合、矿石化学成分、锐钛矿粒度和成矿时代及成矿机理等方面,都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沉积变质型锐钛矿富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矿石具有明显的细条纹状构造;由以石英为主的条纹和以锐钛矿、金红石、钛铁矿、直闪石(±黑云母、石榴子石)为主的条纹互层组成;矿石品位(TiO2)为5.0%~15.46%,平均值为8.64%,Fe2O3 FeO含量中等(6.99%~15.61%),锐钛矿颗粒细小(0.01~0.1mm);形成于元古宙〔(1751±8)Ma〕二道凹群变质岩系中。热液改造型锐钛矿富矿体呈透镜状,规模相对较小;矿石具有块状、网脉状、细脉浸染状构造;共生矿物除锐钛矿、金红石、钛铁矿、石英外,常有较多的叶片状赤铁矿,局部有直闪石、黑云母和石榴子石;锐钛矿粒度较大(0.05~0.2mm,少数可达0.5mm),且分布不均匀;是在元古宙沉积变质富锐钛矿变质石英砂岩的基础上,经燕山晚期〔(118±3)Ma〕花岗岩侵入,遭受热液改造而成。  相似文献   
25.
作者根据对中国一些主要矽卡岩铁矿床的研究,认为在该类铁矿成矿过程中挥发组份氟、氯、H_2O等和碱质(钾、钠)交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挥发组份在矽卡岩铁矿床的矿石、围岩和矿物中的分布人们早已注意到,在许多内生矿床的矿石和蚀变岩石中常含有多量挥发组份,诸如氯、氟、硫、硼、CO_2、H_2O等。它们被称为矿化剂,对矿质的萃取、搬运和沉淀富集,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青海省乌兰乌珠尔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乌兰乌珠尔斑岩铜矿位于柴达木盆地西缘,为受花岗斑岩脉控制的斑岩型铜矿。岩石化学、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控矿花岗斑岩与围岩(似斑状)斜长花岗岩为钙碱性系列,具轻稀土富集、显著的δEu负异常和Sr、Ba、Ca亏损特征,形成于同碰撞造山环境,与华力西晚期—印支期松潘—甘孜古特提斯洋俯冲碰撞闭合有关。控矿花岗斑岩及其围岩热液蚀变强烈,显示良好的蚀变分带。主要蚀变有钾硅化、绢英岩化和青磐岩化,控矿斑岩内部为钾化和硅化叠加绢英岩化带,近斑岩两侧围岩为绢英岩化带,外侧为青磐岩化带。铜矿化强度与蚀变强度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铜矿体空间分布、产状及规模受控矿花岗斑岩体控制。矿床的矿物组合、热液蚀变、硫、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矿床形成于中高温环境,流体和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乌兰乌珠尔铜矿属与高中温岩浆热液作用有关的斑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27.
驼路沟喷气沉积型钴(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驼路沟矿床是容矿于震旦-寒武纪富钠火山-沉积岩系中的钴(金)矿床。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矿体的产态,矿石结构构造以及金属矿物的标型表明,驼路沟钴(金)矿床主要与震旦--寒武纪海底喷气沉积成矿作用有关,在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碰撞造山过程中,喷气沉积型矿体被构造改造,并导致金在局部地段进一步富集。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揭示,Au,As,Pb,Cu,Zn,Mo,Co是圈定含矿层的化探异常元素组合,而Co-Ni-Au-Pb-Mo-As组合异常可以指示矿体。建议在矿床勘查的初期注意可能出现于喷气沉积成矿中心附近的铜钴矿。  相似文献   
28.
青海祁漫塔格虎头崖铅锌多金属矿区年代学研究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虎头崖铅锌多金属矿是青海祁漫塔格地区较为典型的兼具正接触带矽卡岩亚型和外接触带矽卡岩亚型的接触交代型矿床。笔者对其开展了详细的地质特征解剖和高精度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区金属成矿元素组合复杂,矿化主要产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不同时代地层间的断裂带或不整合面及不同岩性界面,自成矿岩体内部向外具有明显的金属矿化与蚀变分带。利用锆石LA-ICP-MS和SHRIMP U-Pb法,获得成矿花岗闪长岩体和二长花岗岩体的成岩年龄分别为(235.4±1.8)Ma(n=24,MSWD=1.7)和(219.2±1.4)Ma(n=11,MSWD=0.83);利用辉钼矿Re-Os法,获得矽卡岩型铜钼多金属矿石和矽卡岩型钼矿石的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25.0±4.0)Ma(n=7,MSWD=0.24)和(230.1±4.7)Ma(n=5,MSWD=0.12),厘定矿区成岩成矿时代为中—晚三叠世。综合青海祁漫塔格地区已有年代学资料和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特征,认为该区印支期大规模岩浆侵入活动和多金属成矿作用形成于后碰撞构造阶段,为区域东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旋回的产物。  相似文献   
29.
维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青海与新疆两省区交界处的若羌县境内,是近年来在新疆祁漫塔格地区新发现的具有大型远景规模的多金属矿床,本文对该矿床西北部含暗色包体花岗闪长岩开展了SIMS高精度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花岗闪长岩含有角闪石特征矿物,SiO2含量为60.74%~61.34%,K2O含量为3.01%~3.20%,A/CNK值为0.89~0.94,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图上表现为右倾式,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有中等负Eu异常(δEu=0.56~0.59),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和Th,明显亏损Ba、Ta、Nb、Ti等为特征。SI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结晶年龄为227.6±2.3 Ma(n=16,MSWD=0.02),形成于晚三叠世,是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中—晚三叠世大规模中酸性岩浆侵入作用的产物。借助元素判别图解,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特点,认为维宝矿区西北部花岗闪长岩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后碰撞演化阶段,很可能是与深部壳幔混染有关的变火成岩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30.
白干湖钨锡矿田位于东昆仑祁漫塔格西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笔者通过对柯可卡尔德、白干湖、巴什尔希和阿瓦尔4处矿床实地剖析,认为这些矿床已构成一个集矽卡岩型、云英岩化花岗岩微细网脉浸染型和石英脉型交代、充填叠加复合的具超大型远景规模的钨锡矿田.矿田内矿化类型显示出一定的分布规律或分带性:即产于花岗岩边部外接触带的矽卡岩型白钨矿矿体,呈透镜状或似层状分布在金水口群浅变质岩系大理岩内;产于花岗岩小突起内侧及其顶部外接触带伸枝脉岩的云英岩化花岗岩微细网脉浸染型钨锡矿体,前者呈厚板状透镜体面型分布,后者则呈脉状线型分布于围岩地层中;产于隐伏花岗岩突起上部外接触带的石英脉充填交代型锡石黑钨矿矿体,其因受区域NE向白干湖深大断裂构造限制,多呈低缓角度的平行脉状充填于金水口群浅变质岩系的绢云石英片岩中.根据矿石矿物组合等特征,矿田内的矿化蚀变可划分为3种:即矽卡岩化、云英岩化(包括钠长石化、电气石化等)和硅化.研究表明,矿田内矽卡岩型白钨矿化、云英岩化花岗岩微细网脉浸染型钨锡矿化和石英脉充填交代型锡石黑钨矿化构成一个与加里东期中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侵入活动有成因联系的矿田成矿系列,属于岩浆期后高温-气化热液交代和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